保险股全线飙涨!
截至7月28日收盘,A股保险板块(申万二级行业)以3.50%的涨幅领涨市场。具体来看,新华保险涨超4%,盘中创历史新高;中国太保、中国平安涨逾3%;中国人寿、中国人保涨超2%。
港股方面,保险股也持续走强。其中,友邦保险涨超4%;中国太保、中国平安、中国太平等涨逾3%;新华保险涨幅一度超过7%,创下新高。涨幅居前的认购证也全部来自保险,中国平安的3只认购证实现翻倍。
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
预定利率再下调
消息面上,7月25日,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组织召开人身保险业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专家咨询委员会2025年二季度例会。保险业专家就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发表了意见,认为当前普通型人身保险产品预定利率研究值为1.99%。
随后,中国人寿、平安人寿、太保寿险、工银安盛人寿等多家公司火速发布公告,宣布调整新备案保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最高值,自9月1日起实施。其中,普通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2.0%,分红型保险产品预定利率最高值为1.75%,万能型保险产品最低保证利率最高值为1.0%。
光大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一峰表示,分红险仅25个基点的下降幅度略超市场预期,旨在推动保险行业发展浮动收益型产品,优化业务结构,实现更好的资产负债管理。
据他分析,一方面,在过去2.5%预定利率时期,分红险受益于更高的IRR(内部收益率)水平,保费占比最高攀升至八成。因此,传统险预定利率降至2.0%(20世纪90年代以来最低水平)后,分红险有望迎来发展窗口期。同时,6月金融监管总局下发《关于分红险分红水平监管意见的函》优化“限高令”,大型保险公司分红保险账户分红水平上限由3.0%放宽至3.2%(与中小险企一致,不符合监管评级等要求除外),预计未来投研能力强、分红水平高的险企将更具竞争优势。
另一方面,预定利率调整短期或对新单形成扰动,但中长期来看利好险企利差损风险缓释。未来随着险企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逐渐提升,负债成本的压力缓释及投资风险的有效分散将有助于险企进一步提高权益配置比例,提高收益弹性,进而赋能分红险发展。
“这次调降预定利率,传统险和万能险分别下调50个基点,而分红险仅下调25个基点,提高了分红险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中信证券研报指出,目前大行5年期储蓄存款利率仅为1.3%,随着疫情期间新增的大量储蓄存款到期,储蓄存款活化和搬家的趋势有望形成。分红险将是实现储蓄存款搬家的有力产品,预计保险公司9月起将全面进入分红险时代,负债结构实现从传统险向分红险转型的拐点。
上述研报预计,随着单边降息结束,今年年内市场利率将处于低利率横向波动状态,上市保险公司会计上已经消化了利率下行影响,净资产有望步入筑底回升周期,并通过扩表摊低负债成本、优化资产负债结构、提升盈利能力稳定性。
负债端持续回暖
值得注意的是,上半年保险业保费“成绩单”也于近日出炉。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最新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保险业原保险保费收入合计达3.74万亿元,同比增长超5%。其中,人身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2.77万亿元,同比增长5.4%;二季度单季同比增长15.2%,较一季度增速由负转正。财产险公司实现原保险保费收入9645亿元,同比增长5.1%;二季度单季同比增长5.1%,较一季度增速持平。
从单月表现来看,6月人身险公司原保费规模达4908亿元,同比增长超16%,延续了高增长势头。
截至目前,A股五大上市险企中,中国太保、新华保险已相继披露上半年保费收入数据。具体来看,今年上半年,新华保险实现保费收入1212.62亿元,同比增长23%。 中国太保实现保费收入2820.08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太保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680.09亿元,同比增长9.7%;太保产险实现保费收入1139.99亿元,同比增长0.9%。
渠道方面,银保渠道的价值贡献明显扩大。今年上半年,太保寿险银保渠道保费收入达370.53亿元,同比增长74.6%。其中,新保业务保费收入252.87亿元,同比增长90.2%。
随着中报季渐近,国泰海通非银金融刘欣琦团队预计,2025年上半年,上市险企个险新单有所承压,银保新单大幅增长。分红险转型加速推进,负债成本呈现改善趋势。可比口径下,NBV(新业务价值)延续增长,但低利率环境下价值实现度有所降低。
财险方面,该团队预计,上半年上市险企财险保费缓慢增长,车险受新车销售波动以及车均保费下降影响增速放缓,非车险“报行合一”以及头部险企优化业务结构利好承保盈利改善。此外,巨灾损失减少、头部保险公司持续优化业务结构、积极推动费用率压降三大因素,推动财险公司上半年综合成本率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