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李嘉诚急了,港口卖美失败或将引入内地资本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钛媒体APP 时间:2025-07-29 18:28:13

文 | 新质动能,作者|沐风,编辑|时楠

原本,要把港口卖给美国的李嘉诚,如今突然180度大掉头。

7月28日,他旗下的长和集团宣布:将引入内地投资者参与交易,财团结构要调整,时间也会延长。


这意味着,那笔原计划228亿美元的港口交易,不再是只卖给美国资本贝莱德,而是要让中国资本加入进来。

这场风波起于今年3月。交易一曝光,舆论就炸了,各路媒体质疑李嘉诚“出卖国家利益”,港澳办和外交部罕见发声。

3个月后,剧情逆转。内地巨头中远海运浮出水面,被曝正在和长和谈判,有望成为新财团成员。

从被骂“卖身”,到转向合作,李嘉诚这几个月经历了什么?

李嘉诚为何“引火上身”

这件事还得从2025年3月说起。彼时,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和记,突然扔出一颗重磅炸弹:

他们准备把手中分布在全球23个国家的43个港口资产,卖给由美国贝莱德牵头的财团,总价228亿美元。其中,就包括被称为“全球航运咽喉”的巴拿马运河两端港口——巴尔博亚、克里斯托瓦尔。

消息一出,网上直接炸锅了。不是因为卖了多少钱,而是因为卖给了谁。

要知道,这是李嘉诚多年经营的物流王国,里面有堪称战略级的核心资产。关键是,这些港口很多都与中国对外贸易密切相关。

而李嘉诚这次选择的对象——贝莱德,更是让人敏感。它不仅是全球最大的资产管理公司,更是深度参与全球政治经济博弈的玩家。你把这些控制权,直接拱手交给美国资本?这事能不敏感吗?

网友说他见利忘义、卖港求荣,有媒体直接写标题——“别把国家利益当筹码”。

港澳办罕见转载评论,直指长和此举“漠视民族大义”;梁振英点名批评“商人不能没祖国”;李家超也表示会严查交易是否合法合规。外交部都出来表态了,说会依法审查,不允许借经济手段搞政治操弄。

事情发展到这里,原本的“在商言商”,已经变成了“政治高度”。原本的“纯属市场行为”,变成了“重大关切事件”。

背后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这么重要的资产,能不能随便卖?能不能卖给美国?

更扎心的是,在交易早期,有细节显示:中资背景的公司原本也曾参与谈判,但未能进入最终财团。换句话说,这场博弈一开始就没给中国资本留下位置。

也难怪,从网友到官方,都跳了出来。

而李嘉诚呢?最初的态度很简单:我们讲规则,只要合法合规,就能卖,别多想。

但问题是,合法未必合理,合规不代表不伤感情。做生意可以精明,但真把算盘打到国家战略资源上,就不是聪明,是冒险了。

一边是228亿美元的超级交易,一边是汹涌的质疑和调查压力。到了5月,商务部和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发声:依法审查,谁也别想钻空子,没批之前,交易一律不得执行。

李嘉诚知道,这事不可能按原计划走下去了。弯子绕了一圈,还是得回到中国这边来。

国资出手,中远海运补位救场

7月28日早上,长和发布公告,宣布与原财团的独家谈判期已到期。虽然期限已过,但交易并未终止。

长和仍在和财团成员接触,并打算引入来自中国内地的“主要战略投资者”,成为这笔交易中的关键一员。

什么意思?这笔原本由地中海航运牵头的港口大买卖,可能要改剧本了。

为了拿到各国监管机构的通行证,财团成员结构、交易方案都要重新洗牌。长和明确表态,会预留时间来敲定新的安排。

这背后的关键玩家是谁?中远海运。

此前有媒体爆料,中远海运正酝酿加入地中海航运牵头的收购联盟,接手李嘉诚名下超过40个全球港口资产,包括极具战略意义的巴拿马运河港口。如果谈成,中远海运将成为这些港口的合作伙伴兼股东。

目前,这笔交易还在僵持期。地中海航运、贝莱德和长和三方的谈判在7月27日已截止,彼此都对中远入股持“开放态度”,但眼下仍未达成最终协议。

值得注意的是,李嘉诚要卖的不只是“港口”,而是长和在全球范围的核心港口资产。这些资产分布在欧洲、美洲、亚洲等重要节点,战略价值极高。如果中远海运入局,意味着中国企业将进一步掌握全球航运命脉的关键一环。

中远的底气从哪来?

这家总部位于上海的央企,是由原中远集团与中海集团合并而成,当前是全球运力最大的航运巨头。

2024年底数据显示,中远旗下拥有1535艘船,总运力1.3亿载重吨,集装箱、散货、油气船队全线霸榜,是真正意义上的“海上国家队”。

不过,长和也话说得清楚:在所有监管审批没搞定之前,这笔交易不会推进。同时也提醒投资者:这事不确定性很大,别轻易下注。

这场港口交易,既是李嘉诚的资产腾挪,也是中资航运力量的全球布局。下一步,关键就看,中远能不能真正上桌。

李嘉诚的时代,已经变了

要理解今天李嘉诚,就得回头看看他的过去。

他曾是个一手把握时代脉搏的超级商人。几十年里,从房地产到港口、能源到电信,他的产业遍布全球,是香港商业的象征,一度是内地开放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但如今,这位曾经的商业教父,似乎越来越不适应节奏了。

从一开始决定把港口卖给贝莱德开始,舆论就沸腾了。媒体、专家、网友几乎是一边倒地质疑——你怎么能把咱们手里掌握全球物流主动权的港口,让外资控股?

李嘉诚起初显然低估了这股情绪。他以为这只是一次正常的商业操作,但他忘了,今天的中国的拳头已经硬起来了。

今天的中国资本市场,有底气、有话语权,更有国家安全和产业战略的考量。

尤其是港口、能源、电信这些基础设施,不再是“卖了就卖了”的简单生意,而是关乎全球博弈的大棋局。

所以,哪怕李嘉诚说了一堆“合规合法”的话,哪怕财报和条款写得滴水不漏,该调查的还是调查,该喊停的照样喊停。

其实,李嘉诚本质上是一个老谋深算的商人。从2022年开始,他旗下的资产不断减持内地项目,加仓英国、加拿大、东南亚,被媒体称为“撤资派”的代表。

而这次港口交易,本质上也是那种老派思路的延续——只看收益,不谈立场;能套现就卖,不问落谁手。

但现实很快教育了他。

两任香港特首先后表态、政协副主席发文点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明确审查、商务部直接警告不得规避监管,这些不是敲打,而是信号:

你的时代,已经过去;

你讲规则,我们讲底线;

你做买卖,我们看格局。

这次中远海运进场,就是国家给李嘉诚一个“台阶”下。

但也是一次强烈暗示:要赚钱可以,但要站队明确;能挣钱的机会依旧很多,但不能再用旧逻辑玩新游戏。

李嘉诚不是没感受到这股压力。

6月27日,李泽钜——李嘉诚的长子,突然被香港特首顾问团除名。没有官宣原因,但各方都知道,跟这次港口风波脱不了关系。

这是个信号,不只是针对李泽钜,更是给李嘉诚家族敲的警钟:

你不是不能继续在这片土地上发展,但你必须认清一个现实:中国香港不再是你决定走向,中国内地也不是你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曾经一呼百应的李超人,第一次在政治和资本面前,变得小心翼翼。

曾经以远见著称的长和系,这次不得不后知后觉地回头找补。

这,就是现实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