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启明创投周志峰:2025上半年,AI初创企业吸引全球53%风险投资资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TechWeb 时间:2025-07-29 20:16:55

7月29日消息,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期间,启明创投主管合伙人周志峰在启明创投·创业与投资论坛——创业投资开启AI技术与应用共振周期上发表主题演讲时指出,从投资人角度讲,AI是最热门的赛道,2025年上半年,AI初创企业吸引了全球50%以上(53%)的风险投资资金。在2024年,模型公司拿到了330亿美元,占全年全球风险投资的近20%。这说明,即使AI大模型已经成长了两三年,大家仍然认为“它的潜力依然巨大”。越来越多投资人,用“真金白银去投票”,持续投入到AI中。

周志峰还回顾了自己3年来的AI投资“心路”:

2023年做AI投资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累”。当时美国大模型公司密集发布新模型,周志峰经常凌晨三、四点起床,为了抢那些公司发布会之后有限的邀请码,赶紧去试试最新的大模型技术。

2024年AI越来越热闹,但在任何一个“大浪潮”热闹的时候,噪音特别多。作为一个投资人,如何“让自己安静下来”?你真正能够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有自己的思考去进行布局,是一件特别不容易的事。

今年,周志峰认为AI产业又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技术还在往上快速增长,没有明显的天花板;另一方面,技术在性能、成本方面变得“可用”,“大规模的应用已经开始落地”,就像“树根一样”深深扎根、扎实生长,在创造巨大的价值。所以今年 AI 处在一个很特别的“周期”——“AI技术与应用的共振周期”。

对于当前AI技术与应用的发展,周志峰指出,技术层面,大模型依然在高速发展。过去12个月,大模型有了很多新突破,比如MOE架构、合成数据、更长的上下文窗口等等,其中两个最关键的技术进展一个是推理能力,一个是“多模态”。应用层面,AI应用发展速度非常快,AI产品从辅助创意走向深层互动,人形机器人等产品也开始落地真实场景。

同时,周志峰强调,AI应用还有一个趋势是“全球化”。过去互联网公司是“本地称王,再拓海外”;但现在,AI产品“生而全球”。比如快手的可灵AI,网页端80%流量来自海外。生数科技的视频生成平台 Vidu AI,上线3个月用户超1000万,其中80%以上也来自海外。

谈及AI技术与应用的未来发展,周志峰提出了“未来12个月到24个月的AI十大展望”:

展望一:未来12-24个月,200万Token的上下文窗口将成为顶级AI模型的标配。围绕更大上下文窗口展开的更精细、更智能的上下文工程,会成为推动AI模型及应用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

展望二:通用视频模型有望在12-24个月内出现,该模型可处理视频模态下的生成、推理与任务理解,促进视频内容生成与交互的革新。

展望三:未来12-24个月,Agent形态将从“工具辅助”走向“任务承接”,首批真正意义上的“AI员工”将进入企业,广泛参与客户服务、销售、运营、研发等核心流程,不再仅作为助手存在,而是具备协同作业、主动反馈、承担OKR等能力,推动从成本工具向价值创造转变。

展望四:多模态Agent将不断走向实用化,能够融合视觉、语音、传感器等多源输入,进行复杂推理、工具调用与任务执行,在医疗、金融、法律等行业率先实现突破。

展望五:AI芯片领域,将有更多“国设”且“国造”的GPU开启批量交付;与此同时,在3D DRAM堆叠、通算融合发力创新的新一代AI云端芯片,也将在市场中崭露头角。

展望六:未来12-24个月,Token消耗量将提高1至2个数量级,集群推理优化、终端推理优化、软硬协同推理优化成为AI Infra侧降低Token成本的核心技术。

展望七:AI 交互范式转移将在未来两年内加速到来,伴随用户对手机屏幕依赖的减弱与语音等自然交互方式的重要性上升,将推动AI原生超级应用的诞生。

展望八:垂直场景中的AI应用潜力巨大,越来越多初创公司将凭借行业认知深耕细分领域、快速实现产品与市场匹配,以“Go Narrow and Deep”的策略与大厂形成差异化竞争。

展望九:AI BPO(业务外包)模式将在未来12-24个月实现商业化突破,从“交付工具”走向“交付结果”,并通过“按结果付费”的方式,在金融、客服、营销、电商等流程标准化行业快速扩张。

展望十:具身智能机器人将率先在拣选、搬运、组装等场景实现规模化部署,积累大量机器人第一视角数据与带触觉的操作数据,构建“模型-本体-场景数据”的闭环飞轮。这一飞轮将驱动模型能力迭代,最终推动通用机器人迈向大规模落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