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AI创业公司集体交阶段性答卷,热闹之下的底色是“活下去”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5-07-30 00:04:06

168元的门票,甚至场外兜售的600元黄牛票,也阻却不了公众对AI的蜂拥而至。据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官方统计,WAIC2025的线下参观人数预估为35万人次,而一张张发布在朋友圈的宇树科技机器人格斗擂台照片,更直观地说明了拥挤程度。

超过150台人形机器人亮相WAIC2025,俨然绝对的主角,几乎渗透到每个角落。无论是主办方划定的机器人技能集中演示区域,还是具身智能初创公司、清洁和工业机器人公司、家电企业、大模型公司、互联网大厂、汽车厂商等的展区,都想从具身智能的盛宴中分一杯羹。


WAIC2025宇树科技展台,被观众围得水泄不通。

另一家“杭州六小龙”云深处的展位紧靠宇树科技,但由于只有几台机器狗表演,没带来其自研的人形机器人,人流量相形见绌。有其他厂商人士开玩笑说:“本来想靠近宇树,吸一点流量,没想到流量全被宇树吸光了。”云深处工作人员的解释是,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为时尚早,公司想在展台聚焦更有实际价值的产品。

尽管具身智能初创公司自我“造血”步履维艰,但和去年还在PPT上“画饼”相比,今年至少有了较为清晰的商业化落地雏形——不管是靠动作炫技和趣味交互提供情绪价值,抑或在具身智能模型加持下动手干活。

“去年的‘十八金刚’,你有见过它们走路吗?”智元机器人通用业务部总裁王闯提到WAIC2024上一块由18台人形机器人组成的静态展示区域,相较而言,他认为今年机器人本体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外界对机器人干活的期望值一下子被拉得非常高。

在联想创投管理合伙人王光熙看来,融资凶猛的具身智能公司,只有凭借真正的商业化落地,才能消化好当前的估值泡沫。

熙熙攘攘的WAIC展览馆内,国产AI芯片创业公司、大模型初创企业等也在直面现实,或对标英伟达发布新款主力芯片,或开源性能更强的基座模型,无一不在传递着自己仍在追赶的信号,避免被“洗牌”下桌。

具身智能消化高估值

7月27日WAIC一场具身智能论坛上,智元请来了来自physical intelligence(Pi)、Sanctuary AI、英伟达、亚马逊等知名公司的相关从业者。

智元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和他们接触后却发现,美国具身智能初创公司尽管估值高,但研发节奏显得非常轻松,不像中国同行特别着急地在推进商业化。姚卯青认为这与不同市场的商业背景有关,“美国资本市场上的钱比较多,而中国市场其实很务实,很多时候是要去交作业的。智元有100多亿元的估值,投资人肯定要看是否具备商业化闭环”。

王光熙近期接受采访时分析,具身智能公司当前的高估值显然存在泡沫,需要通过业务的实际落地,在一到两年内有效消化这部分泡沫。如何在技术与产品层面拿出能够匹配估值预期的成果,是摆在这些创业公司面前的一大挑战。

7月28日光源资本举办的一场论坛上,银河通用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王鹤也表示,未来一年最关键的任务是批量交付千台至万台机器人。若达成这一目标,将意味着具身智能泡沫的剥离。

不同创业公司的商业化“交卷”方式各异,但基本上都选择了短期能力有望支撑的场景,如货架取货、工厂搬运、物流线分拣、迎宾导购、文娱表演等等。若从技术路线来看,这些公司大体可分为“硬件先行派”“具身模型派”“软硬全栈派”。

宇树科技作为“硬件先行派”的代表,把机器人格斗表演带到现场,直观展示当前机器人运动控制和硬件能力。追觅孵化的魔法原子是宇树科技的追随者,不仅像宇树科技那样配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小尺寸人形机器人和机器狗的产品矩阵,也在展区演示起机器人“倒地起身”“下腰”等灵巧动作。

动易科技是WAIC上少有的凸显核心零部件差异化的人形机器人整机公司。和市场上以行星、谐波减速器为主的关节模组方案不同,动易科技的机器人搭载自研的摆线减速器关节模组。国信证券研报分析,摆线减速器方案(或升级迭代版本)减速比大、传动效率高、传动精度高、承载能力强、成本相对适中等特点,较行星精度更高、较谐波负载能力更强、较传统RV减速器体积重量更小。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人形机器人的硬件方案已经基本定型,但我们认为仍未收敛。”动易科技的工作人员表示。

据记者了解,“硬件先行”不仅和创始团队硬件出身的背景有关,另一重要原因是具身智能模型“大脑”研发成本高。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去年8月时曾坦言,具身智能模型的技术路线不清晰,且太过烧钱,其公司选择谨慎投入。成本高直接体现在算法人才的招聘薪资上。一位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创业者感慨,人形机器人算法工程师的用人成本高涨,一些情况下,月薪攀升至十几万元。另有业内人士抱怨,百万年薪都挖不到好的算法人才,有实力的算法人才也往往决定自主创业。

一些互联网大厂试图补足机器人硬件公司的“大脑”缺憾。WAIC期间,腾讯推出一款名叫Tairos的具身智能平台,其中包含多模态感知模型、规划大模型以及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以模块化方式提供给机器人硬件公司。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对此解释说,他走访了全国大约六十多家机器人企业之后发现,中国的大量机器人企业在硬件方面具备较强能力,但受困于具身智能模型的高投入门槛。


在WAIC2025“技能大舞台”区域取货的银河通用轮式机器人。

“具身模型派”则拥有足够顶尖的算法工程师,比如银河通用、千寻智能等备受资本青睐的创业公司,背后都由顶尖海归算法人才带队。不过,“具身模型派”不意味着不涉足硬件,像美国Pi这样只做机器人“大脑”的公司,在中国并未成为主流。例如美团投资的自变量机器人,也从聚焦具身智能模型转向了软硬件一体,新推出一款轮式底盘人形机器人。

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兼CEO王潜向记者直言,机器人硬件供应商的产品,与具身智能模型的适配程度不够,不如自己下场做硬件。而且,和软件的技术难度相比,轮式底盘的机器人本体没那么难做。他透露,从着手做硬件到推出本体产品,只用了五个月时间。

王潜还认为,向整机厂商销售机器人“大脑”的模式障碍很大,因为具身智能模型当下还未解决跨本体的泛化能力。决定做硬件的另一层考虑在于,在产业链上,越是接近最终客户的环节,所能分到的“蛋糕”也越丰厚。自变量机器人的产品将面向服务业场景,采取B to C(企业对消费者)的商业模式,而非直接to C(面向消费者)。

王光熙亦在采访中提到,联想创投对纯机器人“大脑”的公司投资较少。他表示,完全脱离硬件做“大脑”难度高,软硬件融合具有必要性。

和“具身模型派”相比,以智元为代表的“软硬全栈派”在硬件层面的布局更为活跃,甚至有专门投资触觉传感器、电机等零部件公司。王闯介绍说,智元会把自研的机器人关节交给供应商代工,但人形机器人的产业链成熟度和汽车相比差距明显。起初,一些供应商的生产流程不规范,智元的团队为此提出大量优化建议,甚至帮供应商引进更好的上游供应商,手把手地协助开展关节研发和制造,进而把产业链带动起来。

具身智能一派欣欣向荣的表象之下,今年以来不断有声音预测,明年这一赛道或面临融资降温,提醒初创公司未雨绸缪。姚卯青就此向记者表示,具身智能行业的走势,很大程度上会取决于智元的进展。如果智元明年能够实现商业落地,为客户创造实际价值,那么这个赛道就有望孕育出千亿级市值的公司。但如果作为头部公司的智元也推进缓慢,大家可能会重新评估具身智能的现实难度和落地节奏,行业热度也可能因此趋于冷却。

姚卯青预测,明年将是具身智能行业梯队分化的关键节点。能够打通从硬件到实际应用场景、形成正向飞轮效应的公司,在市场上会更容易获得认可;相比之下,那些仅聚焦于硬件或算法的单一方向的企业,其市场关注度将越来越小。“行业一定会慢慢收敛成‘六边形战士’的赛道”。

基础模型争当Agent底座

和具身智能领域潜在的“洗牌”相比,基座模型赛道早已从“百模大战”完成两轮分化。

去年,大模型初创公司标杆还是由月之暗面、智谱、MiniMax、阶跃星辰、百川智能、零一万物组成的“六小虎”。如今,百川智能和零一万物掉队,其高管跳槽频繁见诸报道。百川智能直接缺席了今年的WAIC,零一万物两年均未参加。来参展的大模型友商不愿谈及百川智能等面临的处境,“我们不说友商坏话”。

其余留在“牌桌”的四家大模型创业公司,最近一段时间内相继发布并开源基座模型,纷纷宣称实现了SOTA(已知最佳)成绩,确保自己保留住第一梯队的席位。

7月28日晚,智谱发布并开源新一代旗舰模型 GLM-4.5,首次在单个模型中实现将推理、编码和智能体能力原生融合,以满足智能体应用的复杂需求。官方称,在最具有代表性的12个评测基准中,取得综合平均分全球模型第三、国产模型第一、开源模型第一的水准。

迭代基座模型的同时,智谱还在频繁地从地方国资获取融资和筹备上市,为公司研发和运营储备现金流。

而在WAIC的展台,智谱把注意力资源放在了即将迭代上线的手机智能体应用AutoGLM。这款应用于2024年11月发布,能自主调用手机上的第三方App执行任务。智谱CEO张鹏曾在发布会上通过语音指令,让AutoGLM在微信群中发放红包。此外,智谱还与荣耀开展了基于AutoGLM的深度合作。

虽然发布已久,但AutoGLM一直处于内测阶段。不过,一位智谱的工作人员透露,改版后的AutoGLM即将在8月初同步上线安卓端和苹果端。


智谱新版AutoGLM直接调用云手机上的App。

记者体验发现,新版AutoGLM最大的变化在于,无需索取手机终端的系统敏感权限来操作第三方App,而是向腾讯采购了云手机服务,直接调用从云端桌面上的App服务。这也意味着,AutoGLM自主点外卖或从事其他任务时,不再托管、占用手机终端的屏幕,用户可以同时在手机上操作其他事项。

智谱展台附近的月之暗面,几乎是知名初创公司中布展最朴素的一家:只有一块宣传大屏,三段公司的书面简介,以及一台与观众游戏互动的扭蛋机。“发了新模型,肯定要来。”一位月之暗面的工作人员说。

公司简介中,月之暗面用了超一半的篇幅来凸显Kimi K2模型的性能——一款具备更强代码能力、更擅长通用Agent任务的MoE架构基础模型,总参数1T,激活参数32B。在多个基准性能测试中,Kimi K2 均取得开源模型中的SOTA成绩。

Kimi K2自7月11日发布之后,在海外备受热捧,一定程度上扭转了DeepSeek火爆之后公司面临的不利局面。前述月之暗面的工作人员坦言,公司团队从DeepSeek的现象级“出圈”中认识到,“模型能力好就会有知名度,所以我们后来也暂停了投流”。

与智谱和月之暗面相比,MiniMax和阶跃星辰这两家上海本地的大模型“独角兽”拥有大得多的展区。它们不仅用来展示旗舰基座模型的性能,还热衷于呈现公司在B端商业化上的进展。

例如,MiniMax分门别类地罗列了AI眼镜、广告营销、智慧办公、智能座舱、AI玩具等领域的客户案例。据记者了解,MiniMax和智谱的B端商业模式差异较大,智谱会承接不少政务端等的定制化项目,但MiniMax只提供标准化的模型API接入调用服务。

基座模型初创公司不仅面临彼此之间的技术博弈,还有互联网大厂的虎视眈眈。王光熙表示,基座模型研发对技术的门槛要求非常高,很多公司在商业策略上虽走对了路,但如果技术性能落后,最终仍难以站稳。而模型能力依赖深厚的技术积累,同时也高度依赖资源——没有足够的资金来获取算力,技术团队再强也难以实现突破。

王光熙预测,市场上不需要许多的基座模型玩家,不像具身智能公司可以在不同垂类场景中百花齐放。基座模型领域未来将收敛为两三家大厂和两三家创业公司并存。

国产AI芯片玩家追赶英伟达

高投入、高估值和低营收的国产AI芯片公司,今年迎来实现自我“造血”的关键变量:DeepSeek带动模型推理算力的攀升。尽管在满足大模型训练需求方面,国产AI芯片和英伟达差距较大,但模型推理对芯片的技术要求相对较低,反而给了国产AI芯片追赶的契机。

“下一阶段对AI芯片的需求,将从训练转向推理。训练芯片追求极致的性能,而推理芯片追求性价比。因此创业公司仍有机会通过设计先进架构的推理芯片而占有市场,英伟达不会一家独大。”联想创投高级合伙人宋春雨日前表示。

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赵立东也观察到,基座模型训练规模越来越大,但玩家越来越少。与此同时,高能效推理正在成为主流。OpenAI、DeepSeek都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能效的推理算力支撑。DeepSeek等模型的开源以及后续产品迭代,也驱动着AI应用的爆发式增长。赵立东在WAIC期间预估,未来对推理算力的需求将是训练算力的百倍甚至千倍。

为抓住“造血”机遇,各家AI芯片公司今年以来纷纷宣布旗下产品适配DeepSeek等的推理模型,有的还推出DeepSeek一体机,以及参与建设万卡级的推理智算集群。

模型推理需求带动了国产AI芯片的出货量。例如,燧原科技2024年6月量产的S60推理芯片,目前已出货7万颗,在国产卡落地规模上进入前列。

天数智芯董事长兼CEO盖鲁江在WAIC前夕举行的阶跃星辰新模型发布会上表示,从芯片厂商的角度来看,2025年开年以来,芯片在大模型应用中的实际出货量确实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尤其是在一体机市场,整体呈现出快速发展、加速扩张的态势。这真正实现了芯片与大模型共同赋能实际应用场景,而来自场景的反馈数据和信息,又反过来推动了模型和芯片的持续迭代,形成正向循环。

然而,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计算机系教授郑纬民在WAIC一场论坛上指出,DeepSeek、通义千问等国内外主流开源大模型的运行,借助于vLLM、SGLang等常用的海外推理引擎——专门用于高效运行大模型推理任务的软件系统,而这些推理引擎又高度依赖英伟达等的海外算力硬件生态,国产芯片适配困难。

为提升适配性,阶跃星辰在前述发布会上打出“国芯国模”的口号,寻求模型厂商与国产芯片的抱团合作。阶跃星辰在发布会当天联合近10家芯片及基础设施厂商发起“模芯生态创新联盟”,打通芯片、模型和平台全链路技术,提升大模型适配性和算力效率。该联盟首批成员包括华为昇腾、沐曦、壁仞科技、燧原科技、天数智芯、无问芯穹、寒武纪、摩尔线程、硅基流动等。

“阶跃星辰主动提出为国产芯片开发大模型,这也是我第一次听到大模型厂商这样说。”赵立东在这场发布上感慨。壁仞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张文在同一场合表示:“国内大模型的发展,某种意义上牵动着国内芯片的设计发展。”

模型推理需求高涨之外,DeepSeek等也从训练侧带动国产芯片的设计演进。7月27日,燧原科技和沐曦同日分别新一代训推一体AI芯片L600和C600。值得一提的是,这两款主力AI芯片均支持DeepSeek模型在训练过程中使用到的FP8(8位浮点数)低精度——低精度可提升训练速度和降低计算成本。据记者了解,沐曦C600在FP8精度下的计算能力为1000 TFLOPS(每秒1000万亿次浮点运算)。


WAIC2025沐曦展位上展出的新款C600 AI芯片。

支持FP8精度不是终点,相比之下,英伟达最新的GB200芯片已支持更低精度的FP4格式。郑纬民在前述论坛上期许:如果下一代国产AI芯片能支持FP4,这就更好了。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 杨柳 王子黎 樊文扬 发自上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