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无人机进入大众视野,“黑飞”事故频发多次引发关注。从影响航空、高铁正常运行,到无人机掉落伤人致残,乃至犯罪分子使用无人机实施诈骗、走私,无不引发公众对人身安全和公共安全的担忧。
近日,国家发改委再次召开专题会议,强调抓紧建立低空安全监管体制机制,厘清安全监管职责边界,强化低空安全治理能力;并明确要求加快推动无人机“一机一码”、全面落实实名登记,健全低空飞行安全应急处置工作机制。
今年以来,中央部门、国家部委多次强调低空安全的重要性,“无安全,不低空”逐渐成为共识,近期,南都北京新闻中心开展低空经济深调研,多位专业人士谈及无人机的安全问题,不乏业内人士呼吁,亟待针对无人机建立防御和监管体制,只有守住安全底线,才能促进低空经济行稳致远。
几架无人机从汉商低空港停机坪起飞。 新华社发
近年无人机“黑飞”频发,中央空管委联合调查
低空经济的发展热情不减,热钱涌入无人机行业,去年无人机使用量和注册量激增。据《2024年民航行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全行业无人机注册用户达161.9万(含个人用户152.1万),注册无人机共217.7万架,较2023年增幅达98.5%。与此同时,无人机带来的安全挑战不容忽视。
早在消费级无人机火爆之时,无人机“黑飞” 现象就曾引起公众高度关注。一些无人机操作者未登记注册、未获相关许可或违反禁飞规定等,在禁飞区或未经授权的空域飞行,以致出现多起危害公共安全事件。
2017年2月至4月间,成都、昆明、重庆等多地机场发生无人机“黑飞”影响航班秩序,当年5月,南京当地首次出现无人机“黑飞”干扰民航安全事故,去年9月,天津滨海机场因无人机“黑飞”致使航班起降受到严重影响,多趟航班延误、取消。今年2月,类似事件再次干扰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并罕见引起中央空管办联合调查,不仅涉事人员被处以行政拘留处罚,中央空管办特别公开重申禁止违规飞行行为。
长期以来,无人机对公众人身、财产安全的侵扰亦引发担忧。据《法治日报》近期刊文统计,仅在目前相对成熟的无人机应用场景“农林植保”领域,自2020年8月至2025年7月间,有公开记录的无人机伤人事件就达15起,多人被无人机刮伤致截肢或因无人机掉落造成颅内终身损伤。
而在公共安全领域,一些犯罪团伙在犯罪活动中非法使用无人机,用于盗窃、传递诈骗物资、运输毒品乃至走私;还有一些犯罪人员,使用无人机违规拍摄国家涉密设施并于网络中传输分享,严重威胁国防安全。放眼国际,在俄乌战争中,无人机空袭所展现的威力远超预期,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实现战场的战略突破。
多位业内人士谈到,当前,无人机正对国家安全、政治安全、公共安全带来极大的挑战。
“无人机反制”纳入安全监管体系,全球市场将超5000亿元
“建立对无人机的安全监管体系和防御体系,对保障国防安全、政治安全、公共安全等至关重要。”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岭表示,无人机行业要行稳致远,安全发展是底线,“必须加强无人机安全监管,特别是要从城市基础建设入手,构建安全防护网络。”
近期,多位学者在公开场合也密集谈及无人机安全问题。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深思实验室主任杨军表示,低空飞行比高空飞行更具挑战,低空领域亟待建立科学的飞行监管标准。
中国航空器拥有者及驾驶员协会(中国AOPA)执行秘书长兼奥帕基金董事长姜谋余强调,低空安全不仅要保障无人机的飞行安全,还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确保低空经济安全发展。
为提升无人机安全监管能力,近年监管部门正逐渐构建监管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多人已因“黑飞”无人机获刑。根据《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运行安全管理规则》《通用航空飞行任务审批与管理规定》,在现实实践中,操作者需实名登记无人机,办理飞行许可,在指定适飞区域飞行。若因紧急、医疗、安保、新闻等特殊任务需飞行,须向空中管理机构报批并向公安机关报备。
陈岭提及,尽管监管体系已相对明确,但现实生活中许多操作者仍未严格遵守规定,不少人反映,一次消费级无人机飞行,“报批”成本颇高,而审批即担责的政治压力,也将影响制度运行。
在他看来,与传统的航空器相比,无人机是一种“低慢小”的航空飞行器,难以被雷达捕捉,当前缺乏对无人机的识别、探测、驱离等“反无人机”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规划衔接顺畅的监管体制,也正是对提升无人机防御和监管能力的重要挑战。陈岭认为,考虑公共安全和国际形势,针对大型基础设施、重要设施,逐渐建立无人机防御机制是大势所趋。
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
为全面提升低空领域安全防控能力,今年4月7日,中央空管委正式印发专项措施,明确将“无人机反制技术”纳入全国低空安全监管体系,通过构建“技术防控+制度约束”的立体化监管模式,为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这被外界视为将对“反无人机”产业带来新的发展契机。陈岭介绍,根据国家要求,未来将有39类行业,包括机场、高铁、地铁、水利等领域均需逐渐部署无人机防御设备,应用场景广阔。而根据商业机构估算,全球的无人机防御系统市场,将在2030年达到5000余亿,城市低空管理系统(含基础设施)的市场份额至2030年将达3000亿左右。
当前无人机安全监管挑战颇多,企业发展亟须政府扶持
面对千亿市场的蓝海,现阶段,国内市场仍面临人才欠缺、资源不足的难题。陈岭介绍,当前,无人机防御和监管行业仍以军工企业为主,具备自主研发能力的“反无人机”民营企业仅有二三十家,从技术层面而言,目前市场上主要的无人机防御设备,具备探测、干扰、诱骗三种功能,部分设备仅具有单一功能,部分设备具有综合性功能。而当前无人机技术发展迅速,现有无人机防御设备研发能力不足、迭代更新较慢。
“从消费无人机到穿越机再到光纤无人机,无人机飞行越来越快,越来越灵活,价格也越来越便宜,到了光纤无人机,现有的无人机防御设备中的无线电信号的探测和干扰作用都将失灵。”他说。
陈岭坦言,这也是当前无人机防御监管设施难以迅速铺开的原因,受限于反无技术更迭速度以及大规模建设的经济成本,他认为,未来可携带、操作简单,能实现多功能的探测、诱骗、驱离作用,且能远距离探测干扰的设备将在市场中占据优势。
天津云翔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反无人机”设备。
去年以来,“低空经济”点燃资本市场,一个新的变化是,今年不少投资者开始将目光转向“反无人机”行业,陈岭认为,企业、政府还是应理性对待低空领域的发展,尊重新兴行业发展的客观规律。据透露,即使天津云翔作为低空安防领域的头部民企,目前仍然盈利有限。
他强调,企业要重视研发投入,要守住安全发展的底线。为加强无人机安全监管和防御体系建设,他还建议,应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制定完善监管标准,“无人机的防御是城市低空管理的重要部分,但现在是多头管理,一些部门职责尚待明确。”
在他看来,未来,要不断提升无人机防御和安全监管水平,还需政府重视和扶持企业的发展,“尤其民营企业,仍需国家政府以及国有资本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采写:南都N视频记者蒋小天 发自天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