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财经 作者:冯恋阁
“活动结束了,去喝一杯吗?”
“这是个不错的主意,但我今晚还要加班呢,算了算了。”
在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腾讯论坛上,一台宇树G1机器人这样回应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的邀请。
接着,它自顾自迈开脚步,“嗵嗵嗵”走下了舞台。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和搭载腾讯“钛螺丝”平台的宇树G1机器人 图源:腾讯)
“它昨天不是这么说的,行走路线也有不同。”在论坛结束的采访中,张正友笑称。这台宇树G1极强的自主性,来自于它更新换代的“大脑”——腾讯最新发布的Tairos(“钛螺丝”)平台。
Tairos是腾讯(00700.HK)旗下 Robotics X的研发成果。这个号称国内首个以模块化方式提供大模型、开发工具和数据服务的具身智能软件平台,第一轮合作伙伴涵盖了国内机器人领域的几乎“半壁江山”——越疆科技、乐聚、宇树、擎朗智能、众擎机器人等。据张正友透露,之后会面向整个机器人行业展开合作。
Robotics X成立于2018年。但此前,这个实验室一直相当低调。有腾讯内部人士曾向时代财经表示,不少员工都不知道这个机构的存在。
但今年,随着具身智能走到应用时点,这个实验室和它背后的腾讯具身智能战略逐渐显山露水,Tairos只是冰山一角。
在产品端, Robotics X于2021年发布了机器狗Max;去年9月则是发布了一款名为“小五”的人居环境机器人,面向养老、家居等场景。
在公司侧,腾讯在2017年、2019年投资乐聚,2018年投资优必选之后,今年3月和6月又分别投了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在互联网时代登顶、AI时代跑出加速度的腾讯,对于具身智能的构想是什么?
在7月27日的腾讯论坛上,张正友公布了答案:做平台。
在接受时代财经等媒体采访时,他表示,发力具身智能平台是实验室结合自身积累、调研结果、行业现状分析后的决策。
对于未来,腾讯也会对 Robotics X保持投入,目前,公司暂时没有对实验室和相关产品设立商业化目标。
业界有观点认为,一个团队如果想打造类似人形机器人的复杂机器人产品,人员规模至少要达到100人以上。此前,有市场消息称,腾讯 Robotics X的规模一直保持在40人左右。但时代财经独家了解到,目前, Robotics X实验室团队规模已经接近百人。
(以下为张正友与时代财经等媒体对话内容,经整理)
(腾讯首席科学家、腾讯 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福田实验室主任张正友 图源:腾讯)
机器人会是PC、Mobile之后的新一代平台
问:腾讯为何选择在此时推出Tairos平台?
张正友:这是由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决定的。内部因素是, Robotics X自2018年成立以来的核心目的就是做机器人领域探索性的前沿研究。我们经过长期前沿探索,积累了丰富经验与成熟技术成果,现希望将其转化为产品。
外部因素是,行业客观上发展到了比较成熟可落地的阶段。去年年底至今,我们走访了大概六七十家机器人企业,发现它们急需这些工具来帮助打造更完整的产品。因此我们将其平台化,提供给市场上的机器人厂商及第三方厂家,希望能够推动行业更快、更健康发展。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腾讯一直将机器人领域的持续投入视为一种探索和对未来机会的投资。我们最初决定成立实验室,就是预判机器人将成为继PC、Mobile之后的新平台。同时,作为大型科技公司,腾讯需承担社会责任,Tairos便是公司社会责任的体现。
问:Tairos平台与市场同类技术或平台相比,有何优势和特点?
张正友:Tairos具身智能平台的优点首先是模块化。厂商可以根据自身特点选取想要的模块,比如若没有感知模块,就可以使用我们的感知大模型;若长程规划做得不够好,就可以使用我们的规划大模型。其次,我们的平台比较完整,其一是,我们提供机器人的左脑(规划大模型)、右脑(多模态感知模型)、小脑(感知行动联合大模型)模型;其二,我们有大量具身智能数据积累。厂商提出意向后,只需提供少量数据,我们就能根据需要提供针对机器人本体的完整模型。
问: Robotics X在整个机器人生态中是怎样定义自己的位置的?
张正友:Robotics X的定位很明确,是做具身智能的平台。从模块角度来说,这个平台包含模块化内容,各个厂家可以根据自身需求选用相应模块。此外,对于做具身智能研究或具身智能软件的厂家,若其研究出了新模型,可接入该平台;同时平台还拥有大量具身智能相关数据(包括仿真数据、真实数据),能助力这些厂家在平台上打造出更优的具身智能模型,而这些模型可以对外销售或赋能给其他机器人厂家。
不打算通过Tairos盈利,暂无商业化目标
问:除了首批合作伙伴,Tairos还收到了哪些合作需求?现阶段Tairos会将主要精力和资源投入方面?
张正友:市场对腾讯入局还是非常欢迎的。目前不便透露具体合作企业数量,但深圳、上海、北京及成都等城市的大量企业都有合作需求,首批合作的厂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我们目前计划先找几家高配合度的种子企业深度合作落地,把一部分产品打磨好,做好标准化之后,再慢慢铺量,这也是腾讯过往做产品的思路。
(Tairos开放平台发布现场 图源:腾讯)
问:未来,腾讯会不会做商业量产的机器人本体?
张正友:从腾讯的角度出发,我不认为我们值得去做, Robotics X未来也不会做这类本体的研发与量产,因为这会消耗我们通往长期目标的精力。
我们给自己定的目标是推动机器人具身智能技术及触觉传感器、定制皮肤等核心技术发展。目前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只有当相关技术达到预期效果,机器人的应用才能真正落地。
问:实验室对商业化目标设置向来谨慎,此次发布平台并牵手合作伙伴,在具身智能落地可能性增大的背景下,实验室对商业化态度是否会改变?
张正友:2018年Robotics X成立的时候,我们是没有任何商业化目的的。因为当时缺乏机器人硬件厂家,我们需自主完成硬件、软件、智能规划等所有工作。
2023年下半年起,机器人行业变化显著,ChatGPT引发AI大模型关注,众多机器人企业及创业公司涌现,机器狗、人形机器人、触觉传感器、灵巧手等领域都有进展。基于此,腾讯希望与机器人硬件本体厂家及应用厂家合作,打磨具身智能技术,同时持续前沿探索,与各方共同提升相关能力。
但我认为这个变化也不能称作商业化,我们更倾向于将目前的趋势定义为产品化。商业化通常与盈利挂钩,但我们不以盈利为目的。Tairos旨在赋能机器人行业,提供稳定的技术支持。
问:有些互联网公司通过战略投资绑定机器人企业,腾讯生态合作策略是什么?
张正友:投资并不是我管辖的范畴。在我看来,具身智能行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关键是如何运用现有能力及额外科研能力,支持行业完善与发展,推动生态建设。
行业正在迈向“大哥大时刻”
问:从技术角度看,机器人落地存在哪些亟待补足的难点?
张正友:机器人要行动,需要有一个具备足够3D世界理解能力的“大脑”。但目前,具身智能模型的发展依然面临卡点。它与大语言模型存在本质差异——后者只是通过文本来理解世界,训练出来的模型无法帮助机器人理解3D世界。
此外,目前对3D动态世界(包括物体材料等)的建模仍处于初步阶段。现在这种将一句话或一张照片转化为3D的水平并非终点。机器人所处的世界以及仿真环境,都要求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这与单纯的3D转化有着截然不同的要求。
感知也是机器人的重要能力,目前机器人触觉感知是明显短板,多模态感知中的图像、视频、语音、文本等已较为标准化,但触觉传感器的发展仍然滞后,需要全行业共同努力。
问:大厂的前沿技术研究项目组前两年面临经营困境。部分大厂AI Lab难以为继,出现人才流失。 Robotics X是否有此担忧?
张正友:人员流失的情况是确实存在的,行业发展快,外部肯定也存在吸引力。但事实上, Robotics X为年轻研究人员提供了深入技术探索的稳定环境,也有许多人选择留在公司,我们也在不断吸纳新鲜血液加入。而且,离开公司的人才,从某种角度也在支持机器人行业发展。
问:今年具身智能讨论度很高,你认为是否存在行业过热?
张正友:行业是否过热,取决于具体的定义方式。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一个行业吸引大量关注时,其前景必然具有吸引力。
从技术角度讲,更多企业和研究单位参与其中,对具身智能和机器人的发展都是利好。这也是腾讯将自身一部分提升智能软件的能力开放出来,支持和助力行业发展的原因。对我们来说,行业的活跃状态绝对是好事。确实部分企业可能会因为技术不成熟而难以在市场长期生存,但长远来看进入行业的人越多,会推动行业发展得更快。
问:现在是否已进入了具身智能的“大哥大时刻”?具身智能距离“iPhone时刻”还有多远?
张正友:目前具身智能尚未进入“大哥大时代”。“大哥大”类产品的特点是,价格高昂但用户数量较多。
当前机器人,尤其是人形机器人产品多用于数据采集、科研、导览,其实用户数量并没有非常可观。
而“iPhone”时代则需更进一步,随着用户增多,规模效应逐渐明显,机器人就能实现进一步的量产、降低成本并稳定发展。
不过我认为,Tairos平台能够助力行业进入“大哥大时代”。搭载了这一平台的机器人整机,在养老、工业等领域可能率先实现。我坚信机器人进入千家万户是必然趋势,在我有生之年一定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