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弘基金旗下两只光伏主题基金近期业绩表现不佳,引发市场关注。据其二季度报告显示,这两只基金已连续亏损三年半,累计亏损额超111亿元,曾经的百亿规模光环不再。
从具体数据来看,截至2025年6月底,天弘中证光伏产业ETF规模较一季度微增,从21.28亿元升至22.14亿元;但天弘中证光伏发起式A和C规模则有所下滑,分别从17.09亿元、51.79亿元降至16.14亿元、51.44亿元。业绩方面,两只基金亏损态势持续:光伏产业ETF二季度亏损1.17亿元,较一季度的1.09亿元有所扩大;发起式基金二季度亏损3.76亿元,虽较一季度的3.91亿元略有收窄,但拉长时间线,二者三年半合计亏损已达111.57亿元。
这两只基金的业绩表现与光伏行业整体波动密切相关。天弘中证光伏产业ETF成立于2021年2月,截至2025年上半年末,累计收益率为-43.12%;发起式A和C成立于2021年1月末,累计收益率分别为-38.46%、-38.97%。尽管二者在多个时间段均跑赢业绩比较基准,但行业下行压力下,紧密跟踪指数的被动管理模式难以扭转亏损局面。
除了行业环境影响,基金持仓策略也备受争议。两只基金前十大重仓股长期变动较小,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核心标的股价近年大幅下跌。以隆基绿能为例,2021年1月股价约54元,2025年6月底已跌至15元左右;TCL中环同期股价从21元降至7.68元,仅特变电工股价实现47.85%的上涨。此外,两只基金还先后踩雷ST易事特、ST爱康等个股,其中ST易事特因财务造假被警示,ST爱康已摘牌,进一步加剧了亏损。
此次光伏基金的持续亏损,也暴露了天弘基金在权益类业务上的短板。截至2025年二季度,天弘基金整体管理规模在行业排名第5,但权益类基金规模不足200亿元,仅排第46位。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旗下余额宝规模仍高达8080.94亿元,占公司总规模的七成以上,权益业务与货币基金业务发展失衡问题突出。
从公司整体发展来看,天弘基金近年来在产品线布局上动作频频,2019年进军ETF领域并提出“国民ETF”概念,目前管理29只ETF产品,其中天弘中证沪港深云计算产业ETF等多只产品近一年收益率可观。但2021年发行的12只ETF中,有8只成立以来总回报为负,ETF业务品牌效应仍待提升。
高管层面的频繁变动也引发市场对其战略稳定性的关注。2019年以来,天弘基金已更换4任董事长,总经理职位也多次调整。2024年底,蚂蚁集团副总裁黄辰立接任董事长,随后公司陆续引入多位权益领域人才,被解读为发力权益业务的信号,但短期内能否见效仍需观察。
对于这两只光伏基金而言,下半年业绩能否改善,不仅取决于光伏行业周期能否回暖,也考验着公司在持仓调整、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实际行动。而天弘基金如何平衡货币基金与权益业务发展,在激烈的公募竞争中找到新增长点,将是其“后余额宝时代”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