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晚,正值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暨人工智能全球治理高级别会议(WAIC)会期,由威客引力主办的「WAICUP!之夜」活动,在世博展览馆下沉式广场成功举办。
从暮色至星沉,这场关于技术、文明与人类未来的深度思辨,以AI 有什么大不了为主题,汇聚了来自人工智能领域及人文社科界的先锋思想者,在场内的思想交锋与场外的灵感碰撞中,共续1956年那场仲夏夜之梦。
当灯光渐亮,这场思想盛宴在小旭乐队人机协奏的开场中正式启幕,歌曲旋律里藏着协作的密码,创作者的实践揭示科技与情感的共生之道。在AI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已从实验室走向产业核心,AI创造者们正享受着技术红利,成为新时代的超级个体。他们指挥着数十个智能体协同工作,掀起生产力革命。
AI没什么大不了,不过是摄影和绘画的争议重演。
赵汗青,创始人,生成式歌手Yuri构建者,AI数字艺术家
AI不是工具,而是创作维度的拓展者。Junie以独特的女性创作视角重新定义了人机关系。她将AI比作经验的乘号,放大了自己十年的创作积累,让那些难以言说的梦境质地和时空想象得到了具象表达。在《浮生若梦》的创作中,Junie实践着与AI对话的混合心流状态:这不是甲方乙方的雇佣关系,而是两个创作意识的共振。
但她也清醒指出,在资本主导的降本增效浪潮中,AI这个创作者新大陆正面临重新被规驯的危机。在旧秩序打破,新秩序未立的转型期,或许真正的艺术家始终知道,技术永远应该是表达未言遗憾的通道,而非目的本身。
人工智能擅长的是‘三生万物’,而不是‘道生一’。
秦晓宇,纪录片导演,作家
我们将这个命题抛给了三位跨界智者,他们以不同视角勾勒出AI时代的生存图谱。当技术如提塔利克鱼登陆般重塑文明版图,我们既见证着AI技术的范式革命,也面临着人文价值的重新确认。人类今天的每一次的举动,都会成为训练明天人工智能的语料。
尹烨,华大基因CEO
AI时代,最重要的是沟通能力,标准化结构化的工作更容易被取代。
杜兰,世界数字科学院首席人工智能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份刊物《WAIC UP!》第三期嘉宾,发表访谈文章《AI的下半场:如何在巨头的阴影下找到自己的机会?》
AI解题是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而教育的本质是生命影响生命的过程。
王佳梁,超脑AI孵化器发起人
王佳梁认为,工业时代的传统教育逻辑正在被解构:大学文凭加速贬值,90%的工作走向去中心化,AI让标准化智力劳动变得触手可及。这场变革的深层意义实则在于解放,当人类不再被异化为工具,愿力将取代能力成为核心价值,教育将回归生命影响生命的本质。
AI实践者杜兰则聚焦于AI时代不可或缺的人文维度。她指出:当技术门槛降低,沟通能力、审美判断和共情力将成为核心竞争力。通过分析硅谷领袖的教育背景,她验证了跨学科素养的价值,强调完整知识体系对培养提问能力的关键作用。面对AI的冲击,她提出的解方简单而深刻:掌握好运用AI工具的能力,才能走得更快,飞得更高,行得更远。
技术发展的悖论在于,它既是文明跃升的催化剂,也是人性考验的试金石。正如尹烨所言,AI的每个进步都依赖于人类提供的语料。这一观点既揭示了技术发展的路径依赖,也暗示了人类在AI时代的责任伦理。在碳硅共生的可能性面前,保持提出新问题的能力,或是人类区别于算法的终极优势。
面对Hinton的警示,对话最终指向一个平衡之道:既要拥抱技术带来的解放潜能,又要守护那些算法无法复制的生命体验。当审美判断、共情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成为稀缺资源,人文教育不再是补充,而是文明存续的基石。在这个意义上,AI时代最珍贵的或许不是我们会创造什么,而是我们选择成为什么,这正是黑夜给予我们寻找光明的黑色眼睛的深层寓意。
03.回归当下 在技术与现实的碰撞中抉择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科技与人文融合的落地痛点,本质是技术理想与现实局限的冲突。
论道环节,几位嘉宾深入行业实践,在技术不断碰撞现实的抉择中,分别就大模型的本质、开源的潜能、建筑的哲思、人才的进化与星空的浩瀚中,洞见向内探索的深度与向外延伸的广度。《Scaling Law的桎梏和无法严谨解释是否是大模型工业应用中无解的难题呢?》
张拳石,上海交通大学长聘副教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份刊物《WAIC UP!》第二期嘉宾,发表访谈文章《AI可解释性:打破思维链的欺骗假象》
张拳石教授深刻剖析了当前大模型发展面临的两大核心挑战:Scaling Law的局限性及模型决策逻辑的不可解释性,他指出AI产业正陷入评测、训练和推广的三重困境。
针对这些难题,张教授团队提出了突破性的等效与或交互理论,通过数学方法证明神经网络决策逻辑可被稀疏符号化解释,实现了从黑箱到透明化的理论突破。该理论不仅能精准识别和修复模型表征缺陷,提升训练效率以突破Scaling Law限制,更为军事、法律、医疗等高敏感领域提供了可信AI解决方案。
以杨梅图像生成和老年人口音识别为例,他指出数据孤岛带来的技术普惠难题,并介绍了国内开源项目如何收集边缘化数据。王铁震与张拳石的研究形成互补,通过内部可解释性与外部透明性,正逐步构建出可信AI的双支柱。《一位建筑师在AI时代的人文守望》
宿新宝,建筑师,历史建筑解码人,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份刊物《WAIC UP!》第三期嘉宾,发表访谈文章《从青砖弹痕到AI审图一位建筑侦探眼中的技术与人文本真》
宿新宝作为城市更新建筑师,超越了技术层面的思考,以侦探、医生、诗人三重身份诠释了建筑的人文内核。
他通过雷士德工学院建造之谜等案例,展现了建筑师如何像侦探般解码历史痕迹;以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的空间叙事为例,说明建筑如何超越效果图实现情感共鸣;并对比现代效率至上的城市规划与传统园林的曲径通幽,反思技术理性对生活本真的侵蚀。
她以历史规律指出,农业机械化曾淘汰体力劳动,而AI时代将淘汰低阶脑力劳动,催生需深度决策的新职业。通过两个案例(穿搭APP重构品牌营销逻辑、AI恋爱闺蜜筛选300万潜在约会对象),她强调战略思考比战术勤奋更重要,唯有将AI作为脑力杠杆,才能开辟蓝海市场。《大数据时代天文学中的A.I.》
李楠,国家天文台研究员,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首份刊物《WAIC UP!》创刊号作者,发表署名文章《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星海大数据时代天文学的机遇与挑战》
李楠的分享揭示了天文学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认知革命:当天文望远镜每年产生相当于全球互联网总流量的数据时,传统研究范式正在被重构。
他提出双轨解决方案,首先公众科学将宇宙解密游戏化(如星系迷宫让玩家通过塞尔达式闯关分类天体,盲人通过摇滚乐与民谣的旋律差异辨识星系形态),而AI则作为高级拟合工具压缩海量数据至可计算维度(如用特征向量对比替代低效图像匹配)。
但真正突破在于构建人在回路的协同智能:通过active learning机制,天文学家像教孩童识图般与AI互动,将人类直觉与机器算力融合为科学直觉放大器。这种协同范式最终指向一个更宏大的愿景:打造从观测到发现的端到端智能闭环,使人类智慧聚焦于探索未知的未知。
04.仰望星空 脚踏实地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