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秦淮数据总裁汪冬宁:数据中心内卷过剩,但「良币」正在驱逐「劣币」丨智算想象力十人谈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雷峰网 时间:2025-07-31 22:08:29


不懂电力的互联网人,做不好数据中心。

作者丨赵之齐

编辑丨胡敏

2020 年前后,能源相关背景出身的汪冬宁,从蔚来离职,来到秦淮数据担任 CFO,现在也是公司总裁。

彼时,负责秦淮数据 IPO 的他,在每次季报发布与投资者的沟通中,都反复重申:用最高效的方式将电力转换成算力。这是数据中心的第一性原理,也是秦淮一直秉承的业务使命。

然而,这类转化的第一道门槛,是“认知”这座大山:做互联网的人不懂电力、做电力的人不懂互联网。汪冬宁在职业生涯中常做的事,就是搭起“电力”和其它能量间的桥梁。在蔚来,他研究如何把电力高效转化成动力;在秦淮数据见证生成式 AI 的爆发后,他更确信“电算结合”是数据中心业务的未来。

而搭起这一座座桥梁的“砖块”,是技术。早期,AI 尚未出现,数据中心仍是类房地产生意,技术未被行业提上日程。后来,数据中心在 2021 年被列为“新基建”之一,热钱涌入,众多跨界玩家踏入行业分一杯羹,热情第一,技术依然被往后排。

“大家容易被表面的现象迷惑”,汪冬宁感慨。在他眼中,这两年市场上越来越多数据中心面临退租,恰恰反证数据中心行业的技术含量很高。对此,一方面,秦淮数据追求在液冷等众多技术环节上革新,“用 Capex(资本性支出) 换 Opex(运营成本)”、之后再变现为客户信任和粘性的蓝图。另一方面,强调前瞻性视角的汪冬宁,在布局研发的同时,也逐渐将目光投向上游,因为上游国产芯片是数据中心方案设计的基础,“了解这些有时甚至比自己做数据中心的理念还重要”。


秦淮数据总裁汪冬宁

除了技术打底,聚焦的市场客群,也是秦淮数据的生存之道。生态学中,“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相互依赖的生物彼此都能从关系中获得好处,这是汪冬宁眼中秦淮数据与大厂的关系。外部,数据中心行业正经历“气候更迭”——市场退租、毁约、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令前几年一拥而上的数据中心玩家叫苦连天;而内部,秦淮数据和大客户互相依靠,几个头部客户占比超过 80% 的营收。希望抓住产生大量数据、流量和算力量客户的秦淮数据,在服务大厂的过程中,其认知、技术也被带领着提升。

成立于 2015 年的秦淮数据,在国内超大规模数据中心市场中的占有率稳居第一梯队。十年来,互联网巨头为何与秦淮数据不离不弃?在其他厂商贴着成本价做数据中心的情况下,秦淮数据的 “抗内卷” 秘诀是什么?秦淮数据如何把最优惠、最绿色的电力,变成客户需要的算力在汪冬宁眼中,数据中心的“良币”正在如何驱逐“劣币”?

以下是雷峰网与汪冬宁的访谈,在不修改原意基础上整理编辑。

01

电算结合的护城河:高效地将电力转化为算力

雷峰网:听说秦淮数据近年在数据中心的技术研发上很高,你们为什么如此重视技术上的建设?主要在什么方面做技术革新?

汪冬宁:现在必须做这个事,尤其 AI 引发的智算时代,需求和供给侧都对数据中心能力提出新要求。

供给侧上,现在对电力的要求无比高,比如 AIDC 机柜的密度,过去可能十千瓦就很好了,现在可能上到几十上百千瓦,甚至未来整体能达到兆瓦级别,如何满足客户对这些资源的更高要求?除此之外,还有电源消耗和冷却技术等方面的要求。

客户对落地的响应时间,要求也越来越高。过去客户做预算和计划,要几个月甚至半年做预算和计划;现在行业变化下定制化需求更高,但大家对响应速度的要求却更快,这就对团队的交付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

举个例子,我们数据中心就做到了模块化,比如做到楼宇级别模块和具体机电设施模块的不同解决方案。客户的需求有变化时,我们就能把这些方案从书架上拿下来做重新组合,也更容易把这些方案交待供应商体系,快速完成开发和交付。

第三点是智能化,客户更智能化,我们也要智能化。我们未来想做到,可以用 AI 解决很多数据中心运营的问题,例如通过智能监控、智能散热、无人机或机器人值守等,在第 0.1 秒的时间就精准预判故障可能发生的地方

雷峰网:现在对客户的建设需求,响应时间大概可以快到多少?

汪冬宁:具体时间会根据不同客户不同的业务模式,有所不同。传统可能需要按照 6 个月、9 个月、12 个月、18 个月的节奏走,但现在每个环节缩短到三个月左右

雷峰网:随着现在高功率芯片服务器大量投入使用,传统冷却技术也越来越难以招架,不过秦淮在冷却领域有比较好的优势,是你们在技术上主打的一个差异化吗?

汪冬宁:是的,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冷却结构里,空冷、板冷、浸没式液冷等解决方案,都在我们书架上。液冷技术上,我们位于山西灵丘的基地,就几乎是行业首批采用“冷板液冷+磁悬浮相变”的组合冷却系统,实际运行的 PUE 低到 1.128,全年 WUE 就 0.27。

而且,国内有些地区水和电的能力会冲突,比如江南就是有水但没电,怎么平衡两者之间的矛盾?这就需要技术了。冷板液冷的耗水量很低,就是节电的同时又节水。而且灵丘地区气候寒凉,全年有 90% 以上的时间完全可以不用水就能实现高效冷却。

雷峰网:这种方案实施起来的成本,对客户来说会更高吗?

汪冬宁:这部分成本由我们投入,是一个 CAPEX 换 OPEX 的过程。研发是一项投资,投资后带来 PUE 和 WUE 的节省,能帮客户节省运营成本,那他们就会更相信我的能力、更愿意和我合作。而且电算一体,对整个产业的成本都能有效降低。所以我们要掌握更前瞻性的技术,技术门槛比资源属性门槛更高。

雷峰网:秦淮如此重视研发,在研发方面的投入程度增长如何?

汪冬宁:现在比起过去肯定有质的飞跃。

雷峰网:技术相关的研发团队大概占比如何?

汪冬宁:会越来越高,但研发也不能闭门造车,我们希望了解产业链上下游的新变化。现在了解上游的变化挺重要的,比如英伟达或国产芯片的路线,只有对这些有判断,才能了解要做什么方案,了解这些有时甚至比自己做数据中心的理念还重要。

很多企业做研发的比重很高,但是不是有效投入,其实和认知判断很有关系,不能光看财务报表。


玄冰-磁悬浮相变冷却技术-薄板风墙

雷峰网:秦淮在数据中心上除了追求技术能力,还有别的重视的方向吗?

汪冬宁:还有电算结合,这件事在我心中很重要。大家提的源网荷储、微电网或绿电直供,相当于电网从深度介入到半接入、到完全脱离。我们在这些变化场景下的结合工作,都要做好。

雷峰网:为什么重视电算结合?这会是未来数据中心业务拉开差距的一个关键点吗?

汪冬宁:对,我认为是这样,这是我们的能力区别于运营商、电力企业的关键点

雷峰网:秦淮数据定的这个方向,和你是能源背景出身的有很大关系吧。

汪冬宁:有很强的关系,我之前大学也是相关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电力系统工作。我在外企工作一段时间后发现,智能电动车是个大趋势,所以就去了电车企业。当时我没有那么高的觉悟,但现在回看,我做的事是在践行“高效地把电力转换成动力”,现在就是“高效地把电力转换成算力”

我在 2020 年提出这个口号,在上市的过程中、或者之后的季报,都不停重复这句话,现在都可以找出我当时的录音。我说过:“在某一时刻你会感受到,我这句话是非常关键的,这是公司的业务使命”。确实,我们公司在执行层面上,也一直秉持用业界最高效的方式,把最优惠、最绿色的电力转换成客户所需要的算力。

雷峰网:你在 2020 年提出这个口号时,大家当时对这件事重要性的感知如何?

汪冬宁:当时大家的认知之间隔着一座大山,做互联网的人不懂电力,做电力的人不懂互联网,我恰恰是跨界的。我甚至会建议一些互联网 TMT 的分析师,下次开分析师会的时候带几个电力行业背景的人一起谈,事情就能谈通了(笑)。

不过现在 AI 出现,也有点反过来说“算力的尽头是电力”的意思,芯片效率的提升、液冷技术的提升,都是为了增加效率,大家应该比过去更加达成共识了。但这个事情我们也还在探索中,路漫漫其修远兮。

雷峰网:探索这个事情的难点是主要在哪里?

汪冬宁:第一是要实践,做一个标杆项目出来,才意味着在人员、资金和技术上的投入。第二是需要跨界能力和思维,既要了解算力的本质,也要了解用户的业务和布局等。第三是要有好的、可持续的合作伙伴。

雷峰网:跨界能力和思维,是目前这种跨界人才还比较欠缺?

汪冬宁:对,这个还需要逐渐积累,这也是秦淮数据团队的能力和风格体现。我们团队不完全是做数据中心的,也有做电网、电厂、互联网的,什么都有。我们在找掌握和认同这些不同方向的人才进入公司。不过,在有了这些认知后,别人也可能达到这个认知,这时我们就要再往上游走一些。

雷峰网:听起来你们很重视追求比别人多走几步的前瞻性视角。

汪冬宁:对,我一直说不只是要“与时俱进”,也要“与势俱进”、“与事俱进”,从宏观到微观,真正先从具体的事情做起来

02

“长期主义” 才是数据中心扛内卷的底牌?

雷峰网:据你观察,现在整个智算市场主要的挑战或结症是什么?

汪冬宁:短期感觉行业内卷得挺厉害、在打价格战,如何保证价格合理性的同时,又成功获客,同时扩张资源?挑战还是蛮大的。

这也有历史因素遗留,2020 年国家提出的七大新基建,数据中心就是其中一个,当时很多热钱涌入,但还没有 AI,纯粹是类房地产生意。大家没有关注到它的能源属性、技术属性和高运维稳定性的属性,都觉得这是商务行为,只要有钱、有门路就可以,导致了产能多余,很多行业发展早期都这样。

2022-23 年,供大于求之后,市场已经开始有筑底现象。这时,我们就会刻意回避些花费很多资源但分散精力、或者不带来合理回报的项目。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出局,一旦我们判断出这能给股东和投资人带来合理的回报,就会毫不犹豫以超强力度部署。

雷峰网:如何定义“分散精力的项目”?

汪冬宁:就是一些为了满足短期资本热钱的退出而盲目杀价接单、保量不保质的项目。市场上很多玩家在做这个事儿,寄希望于击鼓传的这个“花”会落到一个完全门外汉的手里。我们要保持定力,做有判断能力的耐心资本。

雷峰网:能给投资人带来收益的项目,一般是什么特征?

汪冬宁:首先,和客户谈时要看商务的条件,比如价格水平、对业务的判断、上架率,还有最重要的合同期限但最终其实就是客户业务发展的健康与否问题。我相信生成式 AI 出现后,这个行业会面临“量变到质变”的时刻,最后剩下头部企业这些真正专业的大玩家,到时会给我们带来惊喜。

雷峰网:但这两年市场上投资人在智算项目投入上的考量都更加严苛,你有观察到现在投资人的关注点和以前比会有什么变化吗?

汪冬宁:会更追求回报的可持续性,而不是回报的绝对值。

雷峰网:可持续性主要在于客户的业务健康度吗?

汪冬宁:主要是当这个业务有很好的报价时,是不是来自真正靠谱的客户围绕股东的需求和合理回报,也是我们决策接不接某些业务的重要因素之一

雷峰网:不过秦淮数据的利润好像还不错,如何保持这样的利润率?

汪冬宁:我们的利润率是省出来的,占据了前几年的窗口优势,从能源布局的角度出发,在成本低的时候先做好布局。2017-18 年,经济数字化会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到来,线下物理世界很多行为会搬到线上,行业规模会很大,所以当时在很多容易扩容的地方布局,比如山西大同以及西部的甘肃庆阳等。2020 年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进程。

有的公司会为了短期利益,去做并购,资产负债表做很大,但这是秦淮数据尽量避免去做的。我们靠自己设计、建设、交付、运维,资产负债表很干净,没有一单是并购的

雷峰网:现在数据中心的整体利润率都不高,甚至有公司会贴着成本价去做。但看起来你们没有太被价格战影响到?

汪冬宁:所以重要的是根据判断提早布局,知道什么不该做往往也很重要。

雷峰网:这个判断一般是谁去做?

汪冬宁:我们团队成员基本是学理工出身,对技术演变趋势的关注,用一个词描述就是 conviction,信仰。我们对于科技能改变世界方向,是坚定不移的。

再加上我也是能源背景出身的。我们正在面临两个革命:信息革命和能源革命,电力体系在重塑,我也希望能把绿色无碳和低成本清洁能源、替代能源带到数据中心行业里,共同推动这两场革命发生。

03

“我们与大厂,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雷峰网:2020-22 年,几个头部大客户的业务占秦淮营收超过了 80%,目前秦淮数据依然是以大客户为主吗?在智算上的客群分布策略如何?

汪冬宁:秦淮数据目前还是超大规模客户为主,公司很早就认为,我们不需要客户群体特别庞杂、过于分散,希望抓住能产生大量数据、流量和算力量的企业。我们客群数量不多,但几家主要的超大规模客户都具备这些特征。

雷峰网:现在秦淮数据整体出租率有多少?

汪冬宁:可以说是满房,基本是在高于 90% 的水平

雷峰网:你们的策略是以抓住这种头部企业为主,但这几年大厂退租的情况也很多,会担心过于聚焦的客群在这种情况下会不稳定吗?

汪冬宁:大家容易被表面的现象迷惑,但其实是有几点需要澄清的。第一,秦淮所在的数据中心行业本身技术含量很高,团队能力和技术解决方案都很重要,如何快速响应客户的开发和运维需求、保证他们24小时不断电、运维百分百安全,其实能力侧和技术侧的要求相当高。很多面临租客退租的数据中心玩家,能力侧是缺失的。

第二,坦率说还有两个分化,客户的分化和客户业务的分化,重要的是聚焦。在 AI 浪潮里,如果对客户的业务聚焦不准,就会导致算力需求难合理匹配,就会有退租现象。

第三,选址其实也很重要,跟地产类似,地产强调人流,我们强调电流,电力一定充足、绿色、无碳,一定要成本低。

很多不具备这种特征的数据中心,就会被客户优先淘汰掉。秦淮数据在这些方面前瞻性比较强,布局好,所以市场的变化对我们影响有限。

雷峰网:影响有限到什么程度?

汪冬宁:我们历史上没有退租的现象,零退租。而且我们承接的业务基本是客户相对核心的业务,双方也有达成共识,不用太担心这件事。

我也是后来观察到,智算这个事儿本身是有技术含量的,市场上的良币其实正在驱逐劣币

雷峰网:你们一般是先接到大订单后再去投入建设吗?如何平衡这么大的投入和风险?

汪冬宁:我们的区域属性比较明显,一般会提前在合适的区域,比如过去特别适合数字化浪潮的特殊区域、或现在特别适合 AI 发展的特殊区域、或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地方,提前做土地和能源储备。这个区域不是小的几十公里概念,是一整个省份、自治区的概念。

这些储备特别耗时,但其实成本不那么大,主要是基建和土建。所以我们一般是先用低成本的方式储存一定的前瞻性资源,在这基础上判断客户订单的确定性,确定性达到我们能接受的范围,就可以大资金投入建设。


秦淮数据怀来总部基地

雷峰网:回看 2015 年前后秦淮入局数据中心时的智算市场,感觉和现在来比,最大的变化是什么?会如何影响到秦淮数据市场或者策略上的布局?

汪冬宁:我觉得现在更明显的趋势是,算力的尽头是电力,所以在电算结合上,得往上游去做新的探索思考

雷峰网:那感觉现在在市场侧,目前需求还是以训练端为主吗?如果推理需求上升,对秦淮数据已有的设备会带来比较大的挑战吗?

汪冬宁:有报道说训练和推理在早期比例 4:1,随着推理普及,比例可能变成 1:1;很多厂商公开自己的 AI APP 月活数 MAU 也都在上升。但我现在感觉,预训练完全没有停下来,而且随着 AI 深度参与金融、工业、娱乐各个方面,对训练的需求也会拉上。这两边应该会同步发展,毕竟推理能真正转换成真金白银,对用户来说变现能力更强。

坦率地说,我们提供风火水电,推理需求的改变对我们来说,变动起来也不那么剧烈,更多是 renovation 的过程。

雷峰网:预训练没有停下来吗?但之前很多明星大模型公司其实已经在退租数据中心了,你看到的训练需求是主要来自大厂吗?

汪冬宁:是的,最后训练需求还是会回归大厂。大厂船比较大,还没掉头时小游艇还能舒服地游一下,一旦掉头,优势会放大到极致。尤其数字经济形态下,头部马太效应明显,业界转型以及对数据中心的需求,最后就是会向头部聚集。

雷峰网:服务大厂和做零售的数据中心,感受上最大的差异会是什么?

汪冬宁:大厂在随着行业发展,我们也会跟着发展,比如他们自己的网络架构,如果能及早判断,对我们是有利的。对于零售的客户,我们只是提供服务,彼此之间没有赋能和依存的关系,也很难给我们带来认知启示。和大厂合作这么多年,我感觉我们已经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专题介绍

2023 年来,智算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但两年过去,国内智算企业的生存状态如何?在技术突破与场景落地中做了哪些新探索、又面临什么新挑战?智算行业的未来还有什么想象空间?本专题与一众智算领域的先锋从业者对话,回顾近年智算行业在技术与商业上的拓展实践历程,并展望未来发展方向。即便身处行业气候更迭之际,从业者们凭借智慧与韧性、怀揣对智算未来的坚信,开辟多样化发展路径。对此专题感兴趣的从业者,欢迎添加微信 Ericazhao23 共同参与讨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