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记者手记:在中国科协年会感受学术会议新风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新华社 时间:2025-08-01 00:13:47

  新华社北京7月31日电 记者手记:在中国科协年会感受学术会议新风

  新华社记者温竞华

  7月末,为期一个月的第二十七届中国科协年会迎来尾声,中国科技会堂内仍然热度不减:一间间会议室里,各学科专题论坛如火如荼;咖啡厅、休息区,学者们三三两两、围坐讨论。

  “以学术为核心,大家畅所欲言,这种氛围更有助于聚焦热点焦点问题。”第一次参加中国科协年会,眼科专家、汕头大学·香港中文大学联合汕头国际眼科中心常务副院长张铭志感触颇深。

  “回归学术本质”,是不少与会者对本届年会的共同感受。

  为激励科技工作者大胆探索、挑战未知,今年年会动员98场专题论坛围绕主题,提炼创新性强、争议大、难识别、风险高、可能带来科技重大发现和突破的非共识议题。

  在“心理学与人工智能发展”专题论坛上,来自不同高校院所的嘉宾围绕“心理学理论与模型在AI应用中引发的伦理边界与责任归属问题”“心理学基础研究与AI产业应用驱动的结合模式与资源分配”等争议性议题展开热烈讨论,产生多个跨学科研究和合作意向。

  “在人工智能时代,只有交叉融合才能产生颠覆性创新。”该论坛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所长(主持工作)蒋毅说,这些非共识议题的探讨是科技创新的“燧石”,在碰撞中点燃思想之火。

  不少与会者在现场发现,惯常的红毯和背景板不见踪影,一些过去免费发放的文件袋、签字笔也不再提供。只有一块块电子屏上滚动着的议程,提示着年会的学术分量和节奏强度。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教授张慧参与了“复杂系统自学习逆最优理论与方法”专题论坛的筹备。她坦言:“精简办会,把我们从形式化的环节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议程设计、议题策划中,确保论坛的学术浓度更高。”

  穿梭在不同的会场,一张张青春的面孔给记者留下深刻印象。据统计,今年与会的7000余人次科技工作者中,40岁以下超过半数。

  在每场论坛主旨报告后设置圆桌讨论环节,为青年学者搭建与院士大咖交流对话的平台;选拔百余位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者担任专题论坛学术秘书,全流程参与论坛的组织与策划……越来越多的青年科技工作者走到前排,站到C位。

  “原来我们更多是台下听报告、记笔记的人,现在转变为了参与者、出题人。今年通过担任学术秘书,我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还从青年科研人员普遍关心的领域设置了议题、请来了专家。”来自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的“90后”科研人员肖国梁说。

  今年年会将论坛与学术期刊充分联动,让不少青年学者发现了新的机遇。

  “以前我们向期刊投稿后,只能静待审稿人的意见。今年我以投稿人的身份来参会,将研究成果带到会上与同行们进一步讨论完善,提升了论文质量,并有望发表更多新成果。”张慧说。

  望着这些兴致勃勃的青年学者,聆听着竞相表达的观点碰撞,记者不禁畅想,更多点亮创新中国、影响人类未来的科学发现正在到来。(完)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