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著名流体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第八、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天津大学机械学院名誉院长周恒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25年8月1日8时54分在天津逝世,享年96岁。
在周恒看来——
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不仅要能解决已有的问题,还要能预见技术发展新的可能性,这才配称为一个顶级的科学家;
不迷信权威,实事求是,有独立思考之精神,做有用的研究,是周恒给学生们的不言之教;
他坚信科学研究是不怕犯错的,自己会犯错,同行会犯错,权威专家也会犯错。
作为一名物理学家 考大学前竟没学过物理
周恒祖籍福建浦城,1929年11月出生于上海。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 周恒的父亲曾任中学教员,对子女的教育非常重视。“每迁到一个新地方,父亲都力求为我们找好的学校,这对我和两个姐姐的一生都有深远影响。”回忆往昔,周恒如曾是说。
抗战胜利后,1946年夏,刚读完高二的周恒,在自学了一部分高三课程后,到上海试着投考大学,没学过物理,他就在考试中学习,经历了三次失败后,同时考取了同济大学和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最终,他选择了北洋大学。
受姐姐影响,初入大学,周恒选的是化工系。但进校后他经常听到水利界校友的报告,便又对水利产生了兴趣。一年后,他申请转入水利系,并在1950年以全班第一名的成绩从水利系毕业,留校任水利系助教。
“我还记得开讲的第一门课就是理论力学。”周恒曾笑着说。对于这段转系的经历,当了教师的周恒经常现身说法——年轻人的兴趣是可以被引导的。
做了一辈子老师却并不好为人师
不迷信权威 坚信自己也会犯错
1980年,50岁出头的周恒担任了天津大学应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3年后升任力学系主任。他讲课深入浅出,条理清晰,深受学生欢迎。1983年,周恒又被委以重任,开始筹建天津大学研究生院,并先后任研究生院副院长、院长。23岁执教,他做了一辈子老师,却不好为人师;他教了一批批学生,却总说好学生不是教出来的,是学出来的。
他不愿向列举自己培养出的高徒,更忌讳“某某在周恒院士的影响下取得了某某成就”这样的说法。“成就是人家自己努力得来的,怎么就是受了我的影响呢?我只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做好自己的事。”
周恒不喜欢说教,他相信,想要成才,思想要活跃,不能迷信教师和书本,也不能迷信权威,要深入实际、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教学和科研都要搞好。他坚信科学研究是不怕犯错的,自己会犯错、同行会犯错、权威专家也会犯错。论文第一作者的头衔不能说明什么,一切理论都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而且很多时候,犯错和“证伪”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要步骤。
1981年,正在进行流动稳定性非线性问题研究的周恒,到英国做访问学者。他到访的,正是流动稳定性弱非线性理论的最早提出者——斯图尔特教授执教的大学。周恒试图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解除或至少放宽其方法在应用层面所受的限制,再设法将弱非线性理论推广到三维问题上。他所做的工作,在当时得到了英国同行以及著名科学家钱伟长先生的肯定。
“但我坚持做下去的结果,竟然是最终否定了原来的弱非线性理论。我发现,有不少地方,理论提供的结论与实验结果不符。”周恒说,看到错误后,又经过4年多的研究,他终于弄清了原来的弱非线性理论出现问题的原因,也相应地提出了改进办法。
在周恒看来,花费几年也好、几十年也罢,能从根本上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创新,才是过硬的科研成果。
“一门新的学科,其起源往往是为了认识现实世界中的新事物。而只有用这门学科去解决现实世界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才能推动其后的发展。”周恒坚信科学的任务有二:一是帮助人类更好地认识世界;二是根据需求,帮助人类解决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前者受限于人类现阶段的认知水平,“是有一定偶然性的”。而后者,“需要我们这些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主动走到生活中、走到实践中去,看到迫切的需求、提炼出新的科学问题,而不能光坐在办公室里等待,或从书本文献中去找。”
在力学这个古老学科领域里,周恒以不亚于“90后”的创新精神不断深耕和探索,使其焕发出年轻蓬勃的朝气与活力。在他看来,“从事基础研究的人不仅要能解决已有的问题,还要能预见技术发展新的可能性,这才配称为一个顶级的科学家”。
周恒是一个愿意破除自身局限的老师。有老师说要站在自己的优势上创新,但是他说不行。某个研究方向没有价值了,他就会重新学习,因此他也转了很多研究方向。
20世纪90年代,周恒转入超声速、高超声速流相关问题的研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航天技术领域。
2017年加入周恒团队的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陈杰说:“在办公室,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讨论科学问题,他会不停地思考,不停地探索新的问题,面对复杂的新课题,他愿意一点一点去学,一点一点弄清楚,他也很乐意向年轻人请教科研中的问题。”
天津大学一位熟悉周恒院士的老师说,跟周先生聊天,你一定要跟得上潮流。马斯克的星舰、黄仁勋的芯片、氢电的局限……周先生涉猎广泛,而且不会人云亦云,对报道中的数据、技术路线,总要做客观测算与评估,然后非常理性地跟你讨论。
科研之外的可爱老人
90高龄吃冰淇淋、骑车上下班
科研之外,周恒也是位清简而可爱的老人。
和年轻人讨论问题,周恒会不时流露出独属于他的“自黑式”幽默。有一次,周恒提了个问题,大家都答不出,他笑着引用电影中列宁的一句话说:“一个傻子提出的问题,三个聪明人都答不出来。”
“他每天自己做饭,生病之前的卫生都是自己打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很少去麻烦别人。90岁的时候,出差到绵阳,他的行李都是自己提,我要帮忙他也不让。”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青年教师陈杰说。
周恒的生活很简单,陈杰开玩笑说认识周老师4年,他身上“同一件”衬衣也穿了4年。“洗得干干净净,穿得整整齐齐。”周老师的衣服都不是名牌货,吃的也十分简单。
2021年,周恒和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建筑学专家彭一刚,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家叶声华一起并排坐着吃冰淇淋的照片在网上火了,被网友称作“最强冰淇淋天团”。
从左到右依次为叶声华院士、彭一刚院士、周恒院士
三人同是天津大学的教授,虽分属不同学科,但三位院士时常聚在一起,谈科研、聊教育。三位院士的“神仙友谊”也让网友十分羡慕。
周恒曾开玩笑说,“刚开始,我们以天大为圆心,选择的聚餐点可能离校很远,慢慢地年纪更大了,选择餐馆的范围越缩越小。直到几个月前,我们仨就在离校最近的一个餐馆吃了一顿非常便宜的‘散伙饭’。”
2022年10月23日,彭一刚院士在天津逝世,享年90岁。如今,“最强冰激凌天团”只剩1人。
2021年时,尽管已是耄耋之年,92岁的周恒院士仍坚持骑自行车去办公室做科研。
那一年,同样走红的还有一则“天大先生”的短视频。视频里,92岁的周恒院士骑着自行车从办公室回家。当时网友们看到这一短视频,纷纷惊讶于“周先生如此年轻”,很多学子甚至还“求校园中偶遇”。
周恒家客厅的墙边靠着一辆小轮自行车,老人每天都骑着它去办公室。2020年生病住院之前,周恒都是上午步行上下班,下午骑车上下班。后来,因为体力渐弱,一般只在上午去一次办公室。通勤工具也从双脚加“大轱辘自行车”,换成了安全系数更高的小自行车。
校园里骑着自行车的周恒
2023年11月20日,周恒院士迎来94岁生日。21日,有亲友向周恒院士送上生日祝福,收到“迟到”的生日祝福时,94岁的他幽默回复又火了。
亲友和周恒院士对话的微信截图在网络传播,引起了许多网友的关注和讨论。网友们被周恒院士严谨、幽默的回应折服,纷纷表示:“生日快乐!老先生!”“太可爱了,心态很重要。”“即使是严谨的科学家,也有着小可爱的一面。”
2025年10月2日
天津大学将迎来建校130周年华诞
在天津大学130年的发展历程中
周恒院士无疑是其中熠熠生辉的一颗星
他的离去令人遗憾
但他矢志报国的赤子情怀、
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
将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激励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奋勇前进
记者 | 郭曦然
编辑 | 马瑞
综合 | 中国教育报 卫津路92号 中国青年报 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