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牛刀商业评论 鲁艺
诞生于1911年的光明乳业可谓是乳业老兵,但如今的现状透着几分苍凉。
曾几何时,它的乳制品是街头巷尾的寻常风景,玻璃奶瓶的碰撞声是多少人的童年记忆。
可如今摊开成绩单,光明乳业都是英雄迟暮的怅然,营收连续四年下行,连坚守半生的低温奶阵地,也优势不再。
在乳业赛道上,光明正一步步落后。当伊利、蒙牛在千亿市场里疾驰,君乐宝等后起之秀奋力追赶,这家百年乳企被甩得越来越远。
这头老黄牛还能在执牛耳者董事长黄黎明手中走向黎明吗?
业绩下滑,乳业寒冬中艰难前行
在乳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格局里,光明乳业近年来的业绩表现备受关注。
自2021年以来,光明乳业的营收数据便呈现出持续下跌的态势。
2021年光明乳业营收为292.06亿元,此后便一路走低,2022年营收下滑3.39%,2023年下滑6.13%,到了2024年,营业总收入降至242.78亿元,同比下降幅度进一步扩大至8.33%。
2025年第一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3.68亿元,同比减少0.76%,延续了营收下降的趋势。
利润层面同样不容乐观,归母净利润从2023年的9.67亿元降至2024年的7.22亿元,同比下降25.36%。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下滑,2024年仅为1.70亿元,同比下降67.48%。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归母净利润为1.41亿元,同比减少18.16%。
毛利率也持续走低,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19.23%,同比下降0.43个百分点,2025年第一季度,销售毛利率进一步降至18.66%,较上季度减少0.5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0.99个百分点。
从业务板块的营收表现来看,2024年各板块均呈现下滑态势。其中,乳制品业务实现营业收入219.57亿元,同比下降4.56%;牧业业务表现尤为不佳,营业收入为10.23亿元,同比大幅下降41.74%;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1.77亿元,同比下降14.98%。
具体到产品层面,作为公司核心产品的液态奶,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141.66亿元,同比减少9.47%;其他乳制品表现相对较好,实现营业收入77.91亿元,同比增长5.87%;牧业产品与牧业业务数据一致,实现营业收入10.23亿元,同比下降41.74%。
2024年上海地区实现营业收入67.29亿元,同比下降5.39%;外地市场表现欠佳,实现营业收入99.90亿元,同比减少14.73%;境外市场则是唯一增长的区域,实现营业收入74.39亿元,同比增长1.61%。
进入2025年第一季度,各产品的营收情况有所分化。液态奶实现营业收入32.92亿元,同比下降6.32%;其他乳制品保持增长态势,实现营业收入24.15亿元,同比增长11.1%;牧业产品依旧低迷,实现营业收入2.1亿元,同比大幅下降55.4%。
光明乳业业绩下滑,除自身经营因素外,也与整个乳业行业大环境密切相关。
中国乳制品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持续数十年的增长红利正在退潮。
光明曾作为中国乳业的领跑者,既有过高光,也遭遇过失意。
2024年国内乳业面临诸多挑战。牛奶产量增速达6.7%,远超消费增速,导致市场供过于求。
餐饮等消费场景复苏缓慢,叠加植物基饮品渗透率提升至15%,进一步分流了传统乳制品市场份额。
行业原奶价格连续31个月下跌,累计跌幅约30%,这使得乳制品零售端价格被迫下调,企业为加速去库存不得不降价促销,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相关数据显示,为应对原料乳过剩,企业大量生产工业乳粉,库存激增,目前每销售一吨乳粉亏损1万-2万元,而这背后根源仍是液态奶市场的消费不足。乳业三巨头伊利、蒙牛、光明的液态奶销售在2024年均出现不同程度下滑。
在这样的行业困境下,光明乳业的业绩表现相较于部分竞争对手更为逊色。
与行业龙头伊利股份相比,2024年伊利营收是光明的4.8倍,净利润是光明的11.7倍;蒙牛乳业2024年营收886.7亿元,是光明的3.7倍,707.3亿港元的市值也是光明的5.6倍。
曾经乳业三强并立的局面中,光明乳业逐渐掉队,与伊利、蒙牛的差距愈发明显。
其核心业务液态奶虽占比较大,但受市场竞争、冷链成本高等因素制约,增长乏力,在行业整体下行周期中,光明乳业面临的挑战更为艰巨,急需寻找新的业绩增长点与破局之法。
选错战略路线
有评论称,光明乳业在行业竞争中逐渐掉队,其核心问题源于战略方向的偏差。
乳业在行业竞争中逐渐掉队,其核心问题源于战略方向的偏差。
2003年,国内常温奶市场正以年均35%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蒙牛、伊利抓住这一机遇,全力主推常温奶,仅2003-2005年,蒙牛常温奶销量就从不足50万吨飙升至200万吨以上,伊利也突破150万吨,借此实现全国性快速扩张。
而光明却反其道而行之,坚持将资源集中在低温奶领域,当时低温奶在整体乳制品市场的占比仅为18%左右,且增长速度仅为常温奶的三分之一。
时任董事长王佳芬曾公开表示,卷入常温奶竞争只会加速衰败,但这一判断却让光明错失了市场扩容的黄金期。
低温奶采用巴氏消毒法,在72-75℃下加热15-30秒,再冷却至4-5℃,虽号称更能保留营养与口感,但存在保质期短、需全程0-6℃冷链保鲜的短板,这使得其流通成本比常温奶高出40%以上。
中国奶源分布与消费市场的错位加剧了光明的困境。70%以上的奶牛和60%以上的原料奶集中在东北、西北等北方地区,而消费主力市场却在南方。
为解决北奶南运问题,光明专门成立物流公司,这直接推高了产品成本,使其价格高于同类产品。
尽管江浙沪地区因购买力强且有消费情怀,对价格不敏感,但在全国扩张时,高价成为明显阻碍。
同时,低温奶渠道扩张难度大,当伊利在下沉市场快速布局、蒙牛四处建厂时,光明的步伐明显滞后。
2022年町芒研究院的对比数据显示,14款低温奶与33款常温奶的蛋白质和钙含量差异甚微,这让光明坚守的低温奶优势不再突出。
受此影响,近四年光明毛利率仅维持在18%-19%,远低于30%的行业均值,而蒙牛、伊利毛利率均在30%以上,去年蒙牛更是接近40%。
此外,15年前的海外并购也成了拖累。2010年,光明以4.21亿元收购新西兰新莱特51%股权,本想完善供应链,最终却成了负担。
营销乏力是光明的另一大短板,这在莫斯利安的运营中体现得尤为明显。作为国内首款常温酸奶,莫斯利安2014年销售额达60亿元,占公司营收近30%,却未能持续突破。
其主要原因一是创新迟缓,竞品伊利安慕希2014年上市后不断迭代口味,而莫斯利安时隔7年才推出新品,且仅小范围推广,错失市场主动权;
二是传播不足,当安慕希、纯甄启用明星代言并高频曝光时,莫斯利安缺乏头部流量支持,也未深入挖掘希腊进口等品牌故事,品牌声量被压制;
三是渠道受限,长期局限于华东市场,全国铺货缓慢,2010年底才启动全国推广,而伊利、蒙牛凭借全国性渠道迅速抢占市场。
2015年常温酸奶市场增长91.1%时,莫斯利安收入反而微降1.44%,光明乳业最终错失将单品优势转化为品牌影响力的机会。
加大营销投入,积极自救
如今光明乳业已经转变营销策略,增加广告费增加,加大营销投入,2025年一季度,光明乳业的营销投入迎来爆发式增长,成为其发展历程中的关键转折点。
这家素有低调务实标签的百年乳企,首次以官方合作方的身份现身上海国际电影节,还打破常规斥巨资签约吴磊担任代言人,释放出强烈的变革意愿。
从数据来看,其2025年一季度销售费用同比大幅增长26.6%,达到8.76亿元,其中广告费更是暴涨49.3%至3.21亿元。
在投放渠道上,短视频平台的投入增幅高达82%,两档省级卫视综艺的冠名费均超过5000万元;线下促销费用也增长38%至1.89亿元,下沉市场的冰柜数量新增8000台,总量达到5.3万台。
不过,光明乳业营销投入的转化效率还有待提高,新增投入带来的2.3亿元营收增量仅占总营收的3.6%,可见市场响应存在一定滞后性。
但光明乳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更为突出。其核心矛盾在于低温奶战略与全国化扩张之间存在天然冲突,巴氏鲜奶对冷链有严苛要求,需全程保持2-6℃冷藏,且保质期较短,通常仅有7天,这导致其运输半径受到限制,使其过度依赖上海及周边市场。
2024年,上海地区的营收为67.29亿元,同比下降5.39%,但占总收入的比重仍高达28%。而疫情后,社区团购对低温奶配送体系造成冲击,进一步加大了区域市场的波动风险。
行业竞争格局的恶化更是让光明乳业的处境雪上加霜。
在头部阵营中,伊利、蒙牛借助常温奶的渠道渗透和国际化布局,构筑起难以突破的规模壁垒;在追赶者中,君乐宝启动500亿计划,扬言要在3-5年内超越光明,新希望也将光明列为直接竞争对手。
与此同时,消费者对低温奶和常温奶营养差异的认知逐渐淡化,町芒研究院2022年的数据显示,两者的蛋白质和钙含量差距不足5%,这使得光明长期倚重的新鲜营养卖点吸引力有所下降。
在这样的背景下,光明乳业若想实现逆袭,就需要在保持低温奶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布局常温功能性乳品、奶酪等高增长赛道,并且通过数字化改造提升冷链效率,否则可能会陷入区域化陷阱,在乳业集中度不断提升的趋势中逐渐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