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深度研究终极指南:从入门到“这玩意儿总算能用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阳 36氪 时间:2025-08-03 12:07:12

编者按:各家公司推出的AI 研究工具吹得天花乱坠,但实际用起来却常常“翻车”。本文用真金白银换来了一份超详细的“避坑指南”,教你如何调教 AI,让它从一个“啥都懂点儿的实习生”变身为你真正的“专属分析师”。文章来自编译。

ChatGPT 深度研究(Deep Research)功能的发布,对我来说简直是个“顿悟”时刻。作为一个非技术出身的人,这是我第一次看到 AI 把我工作中最核心、也是我最擅长的部分,从头到尾都给自动化了。

以前我得花好几个小时手动去谷歌上搜东西,然后整理结果,现在几分钟就能拿到一份 20 页的报告。太震撼了。

不过,跟所有 AI 工具一样,最初的兴奋劲儿一过,我就发现这玩意儿产出的结果其实挺糙的。来源可疑、方法论站不住脚、格式乱七八糟跟一堵墙似的文字——你能想到的毛病,我在深度研究报告里都见过。

潜力是明摆着的,但要说真能像宣传的那样,成为一个“随时待命的麦肯锡分析师”,似乎也不完全准确。至少,你得花点功夫去了解和解决这个工具的弱点才行。

在摸索的过程中,我也在网上找过一些攻略。但让我惊讶的是,大部分攻略都太过泛泛而谈了,根本没法落地。

所以,我决定自己写一篇关于 AI 研究智能体的终极指南。

不吹不黑——全是我真金白银换来的经验教训,告诉你什么方法管用,什么不管用,以及怎么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里面还包含了实际的并排对比案例,这样你就能直观地看到我提议的最佳实践到底有多大作用。

我们会涵盖以下内容:

我是如何看待深度研究功能的核心应用场景以及它的局限性的

哪种 AI 研究工具最适合做什么任务(包括比 200 美元的 ChatGPT Pro 套餐更便宜的替代品)

如何写出高效的提示词,让你每次都能得到顶尖的输出结果

如何从最终报告中榨取最大价值

我是如何看待用于研究的 AI 工具的

AI 研究代理这东西非常有用——不管你做什么工作。“研究”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更像是学术圈或者某些初级岗位的活儿;但你仔细想想,我敢打赌你肯定也花了不少时间在这上面。

比方说:

作为产品经理,你在研究竞争对手的产品

作为创始人,你在学习关于销售税、工资单或者股权结构表计算的知识

如果你是做业务运营(BizOps)的,你的整个工作基本上就是每周快速上手一个新话题,以便能做出成绩,然后接着搞下一个。

AI 研究智能体能帮你搞定所有这些事,甚至更多。而且它们不只在工作上有用。

根据我的经验,高级的应用场景有这些:

AI 可以把完成这些事情所需的时间减少 80% 到 90%。但是:千万别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把这些任务完全外包出去。如果你盲目地把输出结果用在任何重要的事情上,你肯定会吃大亏。

这些 AI 智能体,至少在目前的版本里,需要你手把手地教才能生成靠谱的东西。而要扮演好这个关键的“管理者”角色,你就得知道该注意些什么。

需要注意的五大问题

问题一: AI 智能体不会主动询问它需要的背景信息

正如你在下面的详细比较中会看到那样,大多数 AI 研究工具不会主动询问背景信息,只会利用你在提示词里提供的信息。

就像一个急于求成的分析师,它们会直接开始干活,即使它们根本不知道你到底想用这份报告做什么。

而且就算这些智能体真的问了上下文信息(比如因为你让它问了):

问题并不总能涵盖所有重要的方面,而且

如果你的回答不够充分,它们也绝不会追问

标签: 报告 深度 工具 信息 来源 问题 智能 背景 结果 建议 指南 情况 东西 模型 格式 分析师 产品 关键 计划 差异 概览 结构 数据 项目 公司 内容 列表 示例 功能 套餐 终极 我会 深入研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