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制造出一种我们的生活
必须像BGM一样暴爽的幻想”
这是一条短视频下方的热门评论
引起数十万网友共鸣
![]()
短视频博主@豐FENG-
视频拍的是北京的秋天
没有配乐,只有现场的声音
人群的说笑、落叶的簌簌、快门按下的“咔哒”
没有剪辑滤镜,也没有情绪推拉
却已收获了千万播放
许多网友说
看完很舒服,很真实
踏实而清净
![]()
![]()
这条评论之所以戳中人心
恰恰因为其戳破了
短视频内容创作和用户心理之间的博弈
我们已经太习惯被短视频“牵着走”
每一首爆款BGM
好似都成为情感依托宣泄的出口
乃至完成对生活的想象
平台推送的视频
有一套熟练的公式
高能的背景音乐
紧凑的剪辑节奏
统一的煽情文案
很多视频用的是BGM的高潮部分
只要十几秒
足以把人拉进一种情绪氛围
让人觉得
“这段视频真燃”“这故事好感人”
![]()
图片由AI生成
但仔细想想
有些“感动”是不是来得太容易了?
一段抒情的BGM
几张故事感的照片
再配上意味深长的文字
情绪就这么被渲染起来了
“氛围感”随之而来
但这背后
很多时候不是真的故事
而是模板拼接和情绪包装
长久沉浸在这样的内容里
我们很容易对生活也有了类似的期待
觉得平凡不够好
觉得不“炸裂”就不值得记录
在潜移默化中
逐渐侵蚀了对真实生活的定力
失去了对多元情绪的包容理解
![]()
图片由AI生成
其实
生活本来就不需要那么多配乐
日出日落、饭菜飘香
和朋友坐在长椅上聊会儿天
哪怕只是秋风吹落一片叶子
都是生活的声音
不必每一刻都热血澎湃
更不必剪辑自己的人生去讨好“观众”
不必为“没有BGM的生活”感到焦虑
这并非否定BGM的情绪价值
恰恰相反
正因其具有强大的情绪调动能力
更需被合理使用、引导使用
在流量逻辑的裹挟下
追求爆款无可厚非
但若任由其成为主流
最终受伤的将是内容生态的多元与健康
以及公众的审美独立性和心理韧性
背景音乐可以放大情感
但不应掩盖真实
可以作为表达的工具
但不应成为操控的手段
![]()
图片由AI生成
在这个节奏越来越快
内容越来越“炸”的时代
或许我们更想看到
更多真实而丰富的内容表达
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身
而不是剪辑出来的“名场面”
你有过哪些被短视频背景音乐
“击中”的瞬间?
如果短视频的背景音乐不再“炸裂”
你还愿意看下去吗?
半月谈新媒体
策划:褚孝鹏
![]()
![]()
![]()
![]()
![]()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