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百川智能王小川:最孤独的AI创业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琳 后厂村 时间:2025-08-04 10:15:43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者:后厂村

封面后厂村

王小川,这位头顶“天才少年”光环的清华学霸、搜狗输入法创始人、原搜狗CEO,中国互联网初代技术偶像,正迎来人生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在2023年4月,他怀揣着打造中国版OpenAI的宏伟愿景踏上征程,他创立的百川智能,后被称为大模型“六小虎”之一,然而,时过境迁,如今的百川智能似乎正陷入“高管出走”的泥沼,王小川也被不少人视为“最孤独的AI创业者”。这背后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起伏与波折?

01

“蓝图”下的业务收缩

2022年OpenAI发布对话式chatGPT3.5,同时引发了国内外众多科技公司进入AI领域的浪潮,王小川作为互联网“老兵”自然也不例外,2023年王小川同茹立云联合创立百川智能,并聚集一众技术和业务大佬和原搜狗的旧部,押注通用大模型。

王小川以梦想入局,以技术铺路,在公司成立之初便获得5000万美元投资,A1轮获得阿里、腾讯、小米的3亿美元投资,估值10亿美元,但是在AI浪潮已席卷全球,国内外众多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的人工智能领域,技术真的重要吗?梦想真的能实现吗?

王小川曾为资本市场勾勒过一幅 “AI 蓝图”:底层模型直指 OpenAI,C 端产品要成为中国版 ChatGPT,B 端业务要席卷金融、教育、法律等赛道,医疗领域更要孕育出 “AI 医生”。

彼时的百川智能着实风头无两 ,一手攥着通用大模型的 “技术执念”,另一手紧握金融、教育等 B 端业务的 “利润引擎”,头顶还悬着医疗 AI 与 C 端应用的 “远大前程”。

王小川甚至喊出“理想上比Open AI慢一步,落地上快三步”的豪言。

这张价值百亿的大饼,在2024年确实香得诱人,当时百川智能A轮融资50亿,估值冲上200亿,团队里也挤满搜狗、谷歌、腾讯的各种技术大佬、顶尖人才,资方也都来自阿里、腾讯、小米等大机构。

但现实很快给这张饼泼了一盆冷水。

今年年初DeepSeek的爆火,不仅让百川智能停止预训练新的超大规模通用大模型,也对其B端业务造成冲击,据虎嗅报道,在金融、教育等领域,一些原本对百川智能感兴趣甚至准备合作的潜在客户,纷纷将目光转向 DeepSeek,百川智能的业务拓展陷入困境。

在今年4月,王小川在全员信中罕见地反思过去两年工作的不足,过去两年百川智能战线过长,接下来将收缩战线、押注医疗AI。

也就意味着,当年的那张“大饼”现在在自我缩水。

“画饼” 或许能换来一时的风光,可到了需要兑现承诺的时刻,终将陷入难以挣脱的困境。如今资本也回归理性轨道,单纯依靠 “画饼” 的经营策略早已行不通。

对于百川智能而言,当务之急是找出“导火索”和“指北针”,才能让这艘大船不被无情的浪花淹没。

02

百川管理层的动荡困局

一场高管离职潮悄然席卷了百川智能的核心团队。

2024年11月,随着百川智能的联合创始人、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离去,这场静默的高管逃离潮正式拉开。

2025年3月,联合创始人焦可正式离职;联合创始人、模型研发负责人陈炜鹏启动离职程序;百川智能医疗的负责人,也是B端产品“AI儿科医生”、儿科大模型等的负责人李施政,商业合伙人、金融事业群总裁邓江也在同期离开;

2025年7月10日,百川智能技术联合创始人谢剑将离职的消息不胫而走,让风雨飘摇的百川智能更添动荡;

据新浪财经报道,联合创始人茹立云近期也在低调接触外部机会。如此密集的联创、高管离职潮,对百川智能的打击不言而喻。频繁的组织架构变动,对公司来说,严重影响公司战略执行的稳定性与连贯性。

作为一家成立仅两年的AI创业公司,百川智能从创业初期开始,在商业化落地方面进展相对缓慢。与同期成立的AI公司相比,百川智能尚未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这可能是导致了商业化负责人洪涛的早期离职原因之一。

对于投资人来说,联创团队、高层管理人员频繁变动不仅意味着内部分歧和资源浪费,更显露出公司未来的不确定性,这也是资本最担心的。

而背后的核心原因,与百川业务重心的频繁调整密切相关。

03

百川的“断臂求生”

2025年,AI行业已从“拼技术”进入“拼落地”的生死局。王小川面临的困境不是趴在账户的现金,而是百川智能的医疗故事,能否撑到结局?

长期以来,支撑百川智能运转的,大致分为4个业务组:产研、通用、B端、医疗。

《智能涌现》报道,自2023年4月成立以来,围绕这4个组,百川经历了三段战略变动:

从聚焦模型研发和金融、教育行业的B端落地,到试水C端产品和多模态模型;再转型发力医疗,B端商业化并行;最终裁撤B端,聚焦医疗——这些调整,都是为了让百川继续留在牌桌上。

但是这些业务模式或尚在探索,或受政策限制,商业化落地的难度高,又使其短期难形成稳定盈利,而其高风险长周期特性又让融资难度陡增,百川智能能否靠不断地资本输血撑下去,依然是个问号。

后厂村认为:能否活下去,其实这不是一个公司的问题,是整个行业都会面临同样的问题,AI六小虎也在所难免:一边高估值高投入,另一边技术承压、产品卡壳、营收不达预期,难盈利,最终很可能面临一个悖论:想活下去只能被收购,但估值又高到“无厂可接”。

04

AI创业浪潮中的百川困局

2024年,李彦宏说过:AI泡沫不可避免!1%的AI企业脱颖而出创造巨大价值。这句话在AI市场慢慢的应验。

今年4月智谱已向北京证监局正式提交了上市辅导备案,不仅如此,在7月,智谱不仅融资10亿元,估值441亿。智谱首席执行官张鹏表示,智谱公司预计2025年的收入将达到 2024年4200万美元总额的4倍,即1.68亿美元(约12亿人民币)。

月之暗面(kimi)在去年8月完成了超3亿美元的融资,估值33亿美元(约236亿人民币)。7月11日,发布全球首个开源的万亿参数大模型Kimi K2。

MiniMax也在7月完成了近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超过40亿美元(约286亿人民币)。同时,有消息称公司正在筹备赴港上市的相关事宜。7月28日,一位投资人在WAIC(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表示,MiniMax有可能成为中国基础大模型公司上市第一股。

阶跃星辰,在7月对外透露,本轮融资额预计超过5亿美元。其创始人、CEO姜大昕在发布会表示,阶跃的商业化的成果体现在了收入数字上,基于上半年的高速增长,公司将全年的冲刺目标定在10亿元。

相比之下,百川智能虽然在2024年完成A轮融资50亿人民币,估值达200亿元,但是2025年已过半,官方并没有公布下一轮的融资进程和预期营收目标。

作为行业内曾经的明星企业,百川智能在成立初期凭借王小川的影响力与早期融资,在技术研发等方面看似一帆风顺,这或许给王小川和团队带来一种错觉,仿佛在AI浪潮中能轻易破浪前行。

然而,随着DeepSeek等新势力的崛起,打破了行业原有的竞争格局,整个AI行业的发展方向与节奏被打乱,百川智能此前的优势瞬间被削弱。

在AI行业的“六小虎”中,百川智能如今已风光不再。曾经,它还能有布局试错的资本,在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进行探索,试图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但如今,在融资困难、管理层动荡、业务发展受阻等多重压力下,它再也没有了那样的从容与底气。

每一步决策都变得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失误都可能让公司陷入更深的困境。这是每一家创业公司都应该明白的道理。

如今的百川智能,如同在暴风雨中的孤舟,虽仍在努力寻找方向,但前路布满荆棘。王小川和他的团队能否带领百川智能走出困境,实现“为生命建模型、为人类造医生”的使命,一切还是未知数。

终究还是一个人抗下所有,成为最孤独的创业者。

参考资料:

《百川智能两位联合创始人焦可、陈炜鹏被曝离职创业》-蓝鲸新闻

《掉队的百川智能,撑不起王小川的「AI医生梦」》-新浪财经

《MiniMax、智谱抢起来了》-投中网

标签: 百川 王小川 ai 智能 模型 医疗 业务 浪潮 公司 技术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