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瞭望 | AI洗稿侵权不容忽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新华社 时间:2025-08-04 18:27:03

  文 | 董欣悦

  近日,北京首例利用AI制图侵犯著作权案宣判完毕,四人团伙以“AI微调”手法剽取原作非法牟利。这一判例警示我们,在人工智能时代,各类AI工具容易引发洗稿等侵权行为。

  按照要求,创作者使用AI工具进行创作,需满足“注明原作者及作品来源,对原品进行转换性使用,不影响原作品市场价值”这三个条件,并做到创作中包含实质性的智力投入与独特表达,才能被视为合格的二创。

  但实践中,洗稿和二创的边界不十分清晰,导致有意或无意的侵权行为时有发生。

  要减少类似侵权现象,需要创作者、平台与相关部门共同发力。

  对创作者而言,应在强化维权意识的同时,筑牢“不侵权”的思维防线。上述案件中,四人因心存侥幸,利用AI盗取原作独创性元素,未达相应智力投入标准,因而被判侵权。

  对平台而言,应进一步优化内容审核机制。可部署AI检测工具,主动监督侵权,扫描平台内疑似洗稿的内容。同时建立投诉响应机制,设立便捷侵权举报通道,推动公开化监督,减少信息不对称。

  对相关部门而言,应同步升级完善相关领域的法律法规,更加清晰地明确使用AI工具进行创作侵权与否的边界。应规范清晰“独创性表达”在AI场景的适用标准,并建立“AI洗稿”指南。目前,界定洗稿的法律关键是“实质性相似”。但何为“实质性相似”,界定较为复杂,仍需进一步细化明确。

  完善法规的同时,还要构建全链条执法网络,推动数据透明化,压实平台“看门人”责任,强化监管机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