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州商业观察
在金融行业的激烈竞争中,上海银行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曾几何时,作为长三角城商行的领头羊,上海银行风光无限,在区域金融市场占据着重要地位。然而,如今的它却陷入了业绩下滑与监管处罚的泥沼,曾经的辉煌已然不再。
再收重磅罚单,八项违规问题严重
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一张罚单,将上海银行再次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此次,上海银行因八项违规行为,被处以警告,并没收违法所得46.95万元、罚款2874.8万元,合计罚没金额超2921万元。这八项违规行为包括违反账户管理规定、清算管理规定、反假货币业务管理规定等,几乎涵盖了银行日常运营的多个关键环节,其违规问题的严重性不言而喻。
与罚单同步公布的,还有15名相关责任人的处罚决定。这些责任人来自上海银行的各个核心部门,包括运营管理部、网络金融部、风险管理部等。个人罚款金额最高达14.2万元,他们对各自部门所涉及的违规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处罚的广度和深度来看,此次央行的出手可谓是相当严厉,也凸显了上海银行内部管理存在的严重漏洞。
上海银行在回应中表示,本次处罚问题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2021年开展的综合执法检查,处罚问题发生在2020年至2021年期间,且所涉及的问题均已按照监管要求全部整改完毕。然而,即便问题已经整改,此次巨额罚单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难以消除。它不仅损害了上海银行的品牌形象,也让投资者和客户对其合规经营能力产生了质疑。
回顾过去,上海银行收到监管部门的罚单频率越来越高。据企业预警通内容显示,2025年至今,上海银行被罚没总额已经超过3200万元。2020年至2025年期间,被行政处罚次数高达15次,期间罚没总额超1.68亿元。从处罚原因来看,不仅多次违规经营,还包括违规担保及财务资助、未依法履行职责、未按时披露定期报告等。而这次被处罚的原因似乎最为严重,其中包括违反反洗钱法、违规占用财政存款或资金等,这些问题反映出上海银行在合规管理方面长期存在的不足。
业绩下滑,增长动能萎缩
除了频繁收到罚单,上海银行的业绩表现也不容乐观。曾经在长三角城商行中占据领先地位的它,如今多项关键业绩指标被连续赶超。
从财务数据来看,虽然2024年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双增,但增长动能明显萎缩。净利润增速、总资产等更是被宁波银行、江苏银行反超。近三年,上海银行利息净收入同比降幅不断扩大,只能依靠投资收益拉动非利息收入增长。与此同时,该行净息差、净利差分别同比下降0.17个百分点、0.19个百分点,盈利能力与竞争优势下降。到了2024年,利息净收入同比下降的同时,上海银行实现净息差1.17%,远低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公布的2024年四季度末商业银行1.52%的净息差水平。
在资产质量方面,上海银行同样面临挑战。2024年,受经济周期因素等影响,上海银行个人贷款和垫款不良率1.14%,较上年末上升0.25个百分点,不良率上升主要体现在2024年上半年。近年来,该行的不良贷款率一直处于高位,2020年 - 2023年,分别为1.22%、1.25%、1.25%、1.21%。不良贷款率的上升,不仅增加了银行的信用风险,也对其资产质量和盈利能力造成了负面影响。
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上海银行经营现金流同比下降2034.72%,总资产排名在上市城商行中降至第四位。这一系列数据表明,上海银行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面临着巨大的经营压力。
未来挑战重重,转型迫在眉睫
面对罚单与业绩的双重困境,上海银行未来的发展充满挑战。在监管日益严格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合规管理,避免再次出现违规行为,是上海银行亟待解决的问题。这需要银行从内部管理体系入手,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员工培训,提高合规意识,确保各项业务在合法合规的框架内运行。
在业绩方面,上海银行需要寻找新的增长动力,提升盈利能力。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银行业务模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上海银行应加大在金融科技领域的投入,提升数字化服务能力,优化客户体验,以适应市场变化。同时,还需进一步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降低负债成本,提高生息资产的收益水平,改善净息差和净利差状况。
此外,在房地产市场风险仍在出清的过程中,上海银行还需加强对房地产相关贷款的风险管理。虽然该行近年来对房地产贷款采取了一系列管控措施,如加大化解处置力度、严控新投放业务质量等,但仍需密切关注市场动态,加强风险预警,确保房地产贷款资产质量的稳定。
上海银行正站在一个关键的转折点上。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实现业务转型和升级,那么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它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甚至可能被市场逐渐边缘化。对于投资者和客户来说,也需要重新审视上海银行的投资价值和服务质量,谨慎做出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