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聚变公司成立,“人造太阳”要来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孙雅 华商韬略 时间:2025-08-05 13:55:54
人造太阳,又进一步。

文 | 华商韬略 大南

7月22日,中国聚变能源有限公司在上海挂牌成立,中核集团等七大国企注资114.92亿元,上海市长龚正亲自揭牌。这一国家队的成立可谓阵容豪华、规格极高,外媒更是将此解读为中国人造太阳商业化进程的关键一步。

甚至淡水资源不足这个千年难题也得以解决,现有的海水淡化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唯一的掣肘是电力成本,聚变能源的普及让海水淡化成常态,沙漠变绿洲也不是梦。

包括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也会是极大的受益者。以ChatGPT为例,大模型训练三天的电力消耗,相当于3000辆特斯拉汽车累计行驶32万公里的能耗总量,这种指数级增长的电力需求已经制约了AI的发展。所以OpenAI创始人萨姆奥特曼极为关注聚变能源,他迄今为止最大的一笔个人投资(3.75亿美金)就是投给核聚变企业。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颠覆性的深层影响,足以改变世界格局,那就是聚变能源一旦替代石油,美元霸权也将不复存在,以石油美元为基础的全球金融秩序会从根本上瓦解。因此,包括美国在内的各国,对聚变能源的研究都极为重视。

总之,谁率先用核聚变发出第一度电、实现商业化,就意味着谁站在了未来能源的制高点上,就像石油输出国组织一样,未来可能会诞生聚变能源输出国,掌控全球的经济命脉。

为了这一天早日到来,各国的顶级大脑已经持续奋斗了70余年。

法国南部的马诺斯克,以薰衣草闻名于世。

大约2007年开始,当地人总能在城镇里发现一些神秘来客,他们手里拿着厚厚的文件、讨论着各种听不懂的词语,这当中有美国人、日本人,也有中国人。这些人并不是观光游客,而是全球顶尖科学家。他们聚在这里,正是为了参与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项目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

早在50年代后美苏争霸时期,聚变热就已兴起。美苏等超级大国将这项技术视为战略筹码,却在各自独立研发中屡遭瓶颈。

各国发现,单以一国之力很难实现高效的技术研发。于是在1985年日内瓦峰会上,多国提出共建ITER项目,通过合作攻克难题。

▲中国环流三号,川观新闻

民营企业中,瀚海聚能对标美国的Helion Energy,2025年7月成功实现等离子体点亮。新奥集团对标TAE Technologies,同样选择难度更高的氢硼聚变路线,目前已累计投入40亿人民币。其余如能量奇点、星环聚能、联创光电等企业,也都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此外,位于安徽合肥的大科学装置夸父(CRAFT)将于今年年底建成,而规模比ITER更为宏大的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也将2035年建成投用。

如今,中国聚变技术专利申请量超越美国,跃升为全球第一。对于中国的后来居上,美国显然是坐不住的,特朗普一反常态地给核能站队,正是一种表态。

2025年中美两国频繁出现技术突破,也让竞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在此关键时间节点,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绝不是简单的开个大公司,而是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布局。

将中国人造太阳的承载主体从实验室转变为有限公司,意味着它不仅要突破技术壁垒,还要尽早投身到市场的海洋里,探索商业模式和产业运作,在游泳中学会游泳。

从本次注资的股东背景中,我们可以窥见更多细节。公告显示:中核集团、中国核电、中石油昆仑资本、上海未来聚变、国绿基金、浙能电力、四川重科聚变将共同增资,使公司注册资本达150亿元。

这种央企+产业资本+区域龙头的混合模式,涵盖了技术研发、工程建设、金融投资和产业应用等全产业链,形成了产学研用金的深度合作,为聚变能源未来的商业化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此外,中国聚变公司背后的上海元素和四川元素也格外显眼。

中国聚变的落户地址选择在上海市闵行区,且股东中的国绿基金与上海未来聚变均有上海背景。

核聚变产业为什么要落地上海?因为这座国际大都市不仅是金融中心、贸易中心,更隐藏着一个重要身份大国重器面向国际市场的发展高地。

从芯片产业的中芯国际,到大飞机领域的中国商飞,再到船舶建造业的江南造船,这些大国重器的总部均扎根上海。而在核能领域,上海更是坐拥近200家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是当之无愧的聚变能源孵化高地。

上海的深度参与,将为中国聚变注入强劲的产业动能,并为其链接更多国际化资源。

除了上海元素,四川元素的存在也尤为关键。

中核集团作为控股股东,入股方式除45.6亿现金外,还有估值约30亿元的知识产权入股。而这些核心技术的积累,主要源自四川的中核西南物理研究院,著名的人造太阳环流三号(HL-3)正是出自此院,其现任党委书记刘叶,也恰好担任了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法人。

由此可见,四川核工业研发制造的能力将在本次合作中发挥定海神针的作用。

七大国企协同注资,上海四川强强联手,中国聚变能源公司的成立汇聚了各领域顶尖资源。这一战略布局表明,聚变产业的竞争已不仅是企业间的角逐,更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有一个著名论断:谁控制了能源,谁就控制了整个大地。当前,全球各国正加大投入,为的就是抢先拿到聚变技术的金钥匙,以期掌控人类的终极能源,这直接推动了聚变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

中科院张杰院士的最新研判显示:过去认为实现聚变能源需要50年,现在我们估计20年内,聚变能源就会走进千家万户。

显然,这场关乎人类前途命运的竞赛不再无比漫长,历史也必将见证中国队第一个冲过终点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