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战宗馥莉虽栽了个跟头,但无伤大雅,真正的决赛圈是内地法院,这一点双方早已做好准备。
18亿美元的归属权尚未定论,不过公众更好奇的是,这笔大额信托的来源,以及宗氏家族是如何将这笔钱转移到境外的,程序是否合法合规?
而且更让我感兴趣的是,眼前这个烂摊子,像极了宗庆后二十年前与达能集团对峙的场景,一个想要排除异己,独揽大权,另一个则想努力切走对方的蛋糕,尽可能的爆金币。
这样的权钱争夺战役,宗馥莉24岁那年就已见证过。
如今,历史的轮回将她变成了主角,如何演绎这场戏且看接下来的争产连续剧!
18亿美金从何而来?
遗产争夺战,在舆论层面一直是件不太光彩的事。
作为普通人,咱们远无法通过几个新闻切片还原百亿家族的内部纷争,但娃哈哈集团承载着人们朴素的民族情感,且由于股权的成份的特殊性,宗氏家族的这场内斗一直绕不开几个核心问题。
如宗氏家族究竟有没有向外转移财产,将娃哈哈掏空?
毕竟一个“信托案”就涉及18亿美元之多,而且据判决书中原告提供的文件显示,宗庆后计划设立的信托基金总额为21亿美元,每人7亿美元,也就是说目前资产尚未补足。
有媒体分析,这笔钱很可能与宗氏家族之前布局的离岸公司有关,大概率是娃哈哈相关业务的分红。
在中国,企业要给境外分利润,得遵守两部重要法律,分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分别阐述了股权权益的股东以及税收政策。
那内地的中资公司一般怎么把盈利分出去呢?如在国内实际做生意的公司,把钱分给香港的控股公司,再由香港的控股公司转给境外的母公司,通过这样的股权层级来完成分红转移。
举个例子,如宗庆后父女,可以通过一家 BVI 公司(比如恒枫贸易)来掌控国内的实体公司(比如宏胜饮料集团),这家实体公司赚了钱,境外的 BVI 公司就能拿到分红,之后汇到境外,再转存到香港的账户里。
公开资料显示,与境内娃哈哈相关公司有关的离岸公司主要有以下几个:恒枫贸易有限公司和博山金贸易有限公司,盛佳集团以及荣辉投资有限公司。
这些离岸公司通常以娃哈哈境内子公司股东的身份出现,其股东或者董事多由宗庆后、施幼珍或者杜建英等娃哈哈创始人团队成员或高管挂名。
事实上,娃哈哈体系内分布着大量离岸公司早已不是什么秘密,离岸公司本身具备不俗优势,如帮助公司实现税务优化,减少税收支出,增加公司的利润空间;在国际贸易中,规避一些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壁垒;股权转移灵活,便于公司进行资产配置和结构调整。
这同样是不少人诟病宗氏家族最多的地方,认为其通过这种方式来实现利润转移。
但理性来讲,不少集团都有类似的操作,只要符合政策,不伤害企业即可。
宗馥莉,正在走宗庆后的老路
商业世界的纠纷,看似千头万绪,究其根本,大多是围绕一个“钱”字展开的拉锯。
宗氏家族目前正经历的利益争夺,实际上在娃哈哈身上不是第一次发生。
目前看来,宗馥莉的诉求其实很简单,从签订协议稳住海外三兄妹,到如今的对薄公堂,其一步步实现了平稳接班以及利益的回收。
在不少人看来,这一切均是宗庆后种下的因。
从朴素认知出发,事实的确如此,抓马的是,类似的路宗庆后早就走过一回。
时间拨回1996年,娃哈哈与达能通过新加坡金加公司成立5家合资企业,达能持股51%,娃哈哈集团持股49%。双方约定:娃哈哈品牌不变、经营团队不变、财务控制权不变,宗庆后实际主导运营。
这一招初期效果是1+1大于2的,娃哈哈实现了快速扩张,但很快宗庆后发现,达能意图通过资本整合实现对中国饮料市场的垄断。
事实上,娃哈哈的体外循环布局正是从这之后开始的,宗庆后通过职工集资成立非合资公司(如宏振投资、宏胜饮料),形成独立于达能的产业链,目的就是为了应对达能的限制。
到了2006年,双方矛盾全面爆发,互相举报、揭短挖黑料,好不热闹。
达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商会仲裁院、美国、意大利、中国香港等地都提起了对宗庆后的诉讼或仲裁,指控其滥用商标和同业竞争等。
而宗庆后巧妙的将商业纠纷上升为 民族品牌保卫战,其发动公众,请求政府声援,再通过国际舆论向达能施压,占据了主动权。
直到2009年,宗庆后威胁解散39家合资公司,达能无力回天,同意以3亿欧元出售合资公司51%股权,彻底退出娃哈哈。
而这一切,宗馥莉都看在眼里,甚至可以说在与海外三兄妹的斗争中,一些招法被复刻使用了。
如2024年,宗馥莉连续关停了牵扯杜建英和其子女利益的十几家工厂;2025年,宗馥莉试图将“娃哈哈”系列商标共计387件,由娃哈哈集团转移到由她控股的杭州娃哈哈食品有限公司。
但有所不同的是,宗庆后面临的是内外之战,舆论上皆是对民族企业的声援,宗馥莉经历的是家族内斗,而且还有国有资产流失等质疑挡在眼前。
风雨飘摇的娃哈哈
当然外界最关心的是,这起遗产争夺战的走向是否会对娃哈哈企业造成影响。
毕竟在这起事件之前,宗馥莉执掌下的娃哈哈就已经风起云涌,过去一年多来,舆论出现最多的一句话说:娃哈哈想念宗庆后。
娃哈哈员工之所以对宗馥莉不满,原因无外乎这位“海归派”上任以来大刀阔斧的改革、减员,以及与其父亲截然不同的管理风格。
双方的矛盾不是什么秘密,去年8月底,千余位娃哈哈员工围绕2018年职工股权回购不合理一事,对宗馥莉和娃哈哈提起诉讼。
有媒体报道,今年6月底,有600多名娃哈哈销售人员组团去宏胜公司,针对降薪调岗一事,找宗馥莉讨要说法。
种种迹象表明,这位娃哈哈新掌门人已经下了狠手,誓要将娃哈哈整治出一副全新的面貌。
但旧账还没算完,宗氏家族内斗的新仇如约而至,这一切都需要宗馥莉来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当然了,即便舆论层面娃哈哈正经历着层层风暴,但公司实际运转仍旧稳定,生产线也正常运转。
回看宗馥莉上任以来的诸多动作,加强渠道改革被视为重中之重,自去年3月以来,宗馥莉开始加强终端建设,包括在终端投娃哈哈冰柜、招聘业务员,还整合了部分区域经销商,并取消了小经销商的资格。
但改革势必伴随着阵痛,经销商伙伴的不满情绪就是最好说明。
在推出新品这一块,娃哈哈从去年至今,仍旧没有新品推出,探索市场是其目前的主基调。
宗馥莉曾在采访时表示,自己比较喜欢农夫山泉。
据中华网报道,2024 年娃哈哈营收约为 700 亿元,农夫山泉营收约为 428.96 亿元,娃哈哈中国饮料龙头的地位依旧稳固。
但农夫山泉增速逐年拉快,娃哈哈则增长缓慢,二者差距在不断缩小,而且根据《2024 环球首发・胡润中国食品行业百强榜》,农夫山泉企业总价值为3100亿,排名第3,娃哈哈企业总价值为480亿,排名第30。
所以宗馥莉要承受的压力是空前的,咱们当然不愿意看到娃哈哈沦为“豪门争斗”的注脚。
而这或许是宗馥莉要面临的最轻的考验。(李东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