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奥迪心态崩了,突然反悔要继续造油车?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静 正解局 时间:2025-08-06 19:56:06
没有颠覆性的突破,就只能被困在原地。

正解局

车圈,永远不缺戏剧性。

就在不久前,奔驰 的股东大会上,CEO康林松就正式发布调整后的战略,将2030年全面电动化目标,改为新能源车型占比达50%。

而#宝马 不仅从未提出过停售燃油车的明确时间线,CEO齐普策还是个反对派,自2021年起就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

在产业层面,油、电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在华为、小米、蔚小理重新定义豪华的时候,让BBA们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寒意。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油车时代的旧王,注定要直面新王的挑战。

BBA做新能源,看似转型,其实更符合创业的逻辑。

它们面对的是新技术、新价格体系、新的消费人群。

虽然都是带资进组,却全干得虎头蛇尾。

奔驰直接与北汽合作,投入119亿,把高端电动化生产基地放在了北京顺义,要在2022年之前让15万辆新能源车下线。

奥迪拿出180亿欧元,其中100亿做纯电高压平台,80亿做混动系统,要在2022至2026年间推出3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20款为纯电。

宝马在2024年也投入了91亿欧元,重点就放在电动化及智能化。

不约而同地大手笔,让BBA在2023年收获新能源销售高峰,宝马与奔驰的新能源车型销售占比均接近20%,奥迪也达到了13.9%。

别看占比貌似不高,2019年时BBA的这一数字,还只有1%左右。

但就当BBA以为自己转型成功时,反转来得猝不及防。

2024年,BBA的全球销量,奔驰同比减少3%,宝马同比减少4%,奥迪同比减少11.8%。

这甚至直接让BBA在今年上半年形成大幅亏损:奔驰净利润减少55.8%、宝马净利润减少29%、奥迪净利润减少37.5%。

亏钱只是结果与表象。

BBA错就错在太着急既用了油改电,又打了价格战。

前者用油车平台抢电车市场,制造了大批性能不高、体验不好的混血新能源车。

后者用降价促销,帮这些低口碑车型去库存。

一套组合拳,直接把新能源这个赚钱项目,变成了砸招牌的业务。

比如中国特供的华晨宝马i3,原本的官方指导价是35万-42万元区间,但实际售价,竟然在2023年10月直降到17万元起。

对油改电的库存车来说,打价格战确实很香,一个月就卖了6000多辆,是平时的好几倍。

价格战是魔咒,有第一次,就有无数次。

到最后,品牌原本的高端形象受损,车也越来越难卖。

要知道,BBA的立身之本,原是内燃机技术和精益求精的工程师文化。

这在它们的百年发展史中,逐渐沉淀出一套精密的社会价值运算系统,甚至在过去,BBA的车还被一部分人当作身份标签来使用。

而新能源的革命,恰好就包含了对传统豪华的颠覆。

一台驾驶乐趣和乘坐体验都不够优秀的车,只有Logo是无法征服消费者的。

在BBA的转型故事里,藏着新势力为它们准备的三个没想到。

第一个没想到,是市场竞争的残酷。

对BBA来说,它们最主要的销售市场,就在中国、北美和欧洲。

这其中,中国是最大单一市场,也是增长最快的市场。

所以,BBA转型其实不难,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把中国车企的路重走一遍。

它们可以学习比亚迪,做一个技术鱼池,时不时捞出一个新技术,就给行业一个下马威。

也可以学理想,用奶爸车概念,让一部分人先开上新能源。

当然还可以学五菱宏光,用极致性价比的mini小车,把写字楼的停车场承包下来。

但很显然,BBA把中国的竞争对手想得太简单,以为只要手快,哪怕是揠苗助长的油改电,也能在中国抢到一席之地。

结果直接把自己开沟里去了。

没办法,现在的中国,不缺便宜的好车。

BBA的产品做不过对手,就只有挨打的份。

更惨的是第二个没想到:技术代差。

在过去十几年,中国所有车企都是靠技术做爆款活下来。

但凡技术路线不明确,爆款打造不彻底,车企都会受到市场的毒打。

2022年小鹏G9车型定价过高、配置混乱,发布即改款,销量滑铁卢。

2023年,被寄予厚望的理想MEGA,因过于独特的颜值,导致销量不佳。

甚至华为也曾受到同行质疑,只能顶着灵魂论的压力,孤注一掷。

夺回市场只有一个办法,就是做技术、搞升级,用极致性价比跟对手硬拼,刺刀见红。

30万元区间的蔚来ET5,能同时实现4秒级加速,还搭载激光雷达。

长城坦克700,能在越野中自动调节悬架高度,避免托底。

比亚迪仰望U7,在单轮爆胎时,还可以继续行驶一段距离。

中国车企,上赛道、跑冬测都是基操。

最不济,也能在后备箱钓鱼、车内吃火锅。

背后逻辑,就是电车平台设计合理,让使用空间最大化。

想想看,现在我们买新能源车,会得到什么?

冰箱彩电大沙发、辅助驾驶、激光雷达

蔚来提供牛屋车主Party和换电券,小米有总裁试驾和碳纤维方向盘,长城老板魏建军,一边造电车,还同时研发出国产首台大V8,技术能力让粉丝在车展上集体喊爸。

此后,虽然奔驰方面解决了冷却液泄漏故障,却又被爆出电池续航缩水、电机产权记录变更等后续问题。

问题的核心,还在于缺乏实战。

回顾这十几年的新能源大战,特斯拉与一众中国车企,经历了勇气的考验,接受了政策的筛选,也在技术上积累了储备。

除去最先emo的日本车企不算,目前的特斯拉和中国车企,都已经在品牌形象、核心技术、基建配套等方面日渐扎实。

但BBA在这个进程中有相当多的缺席情况。

它们的技术不够尖锐,服务理念也与时代需求存在错位。

当中国车企已经进入技术成熟期、经营稳定期,BBA们还要担心那些无法预知的变量。

可能是随时到来的口碑崩塌,也可能是难以承受的形象尽毁。

很显然,BBA们不如中国对手输得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