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芦哲:跨越百年的产能调整经验——如何从失衡到再平衡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首席经济学家论坛 时间:2025-08-06 20:25:34

芦哲、占烁(芦哲系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



核心观点

我们选择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三个典型的产能调整案例进行分析,来看对供需再平衡有何启示。一是19世纪后期美欧的长期萧条,由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引起产能失衡;二是1929大萧条,政策经历了从不干预到干预的转变;三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去产能,产能政策经历了相反的变化,从干预到不干预。

主要结论如下:

(1)产能失衡存在负反馈循环机制,若不加控制可能持续二三十年。产能失衡容易形成自我强化,如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居民就业和收入走弱→消费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因此,依靠市场自发出清的话,可能耗时良久,甚至不乏持续二三十年的案例,如1873-1896年长期萧条、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2)面对产能失衡,政府干预比不干预要好。1929大萧条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策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干预,同时积极刺激需求,较快走出萧条。而日本面临供需失衡,产业政策从“干预”到“不干预”,使得萧条时间大幅拉长。在70年代,企业无法完成过剩设备的处理时,日本政府通过“共同行动”组建萧条卡特尔,帮助企业顺利去产能;90年代后,面临产能失衡,政府减少了“共同行动”等供给端的直接干预,直到泡沫破灭十多年后,即2003年后,僵尸企业才逐渐出清,供需不平衡持续很久。

(3)供需再平衡,需要在控制产能、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个环节同步发力,单靠供给政策或是单靠需求政策,可能都是不够的。欧文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将通缩循环分为9个步骤:①债务清算和资产抛售→②银行存款收缩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③价格水平下降→④企业净值下降→⑤破产增加与利润减少→⑥产出下降与失业上升→⑦悲观情绪蔓延→⑧货币窖藏加剧→⑨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抑制需求。从我们的案例来看,1933年罗斯福新政,控制价格下跌、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方面采取了有效政策。日本70年代产能过剩,至少也在控制产能、稳定就业、稳定资产价格等方面及时出手;相比之下,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供给端政策干预不多、需求端政策犹豫反复,导致了失去的三十年。

(4) 困境中蕴含着机会,大规模供需失衡往往也是劳动工资改善和内需回升的契机,治理供需失衡的改革政策,有助于推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接连经历了1873-1896长期萧条、1929大萧条,供需失衡频发,扩大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带来了工人权益、劳动工资等状况的改善,加快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

(5)对新兴产业而言,去产能和反垄断可能交替出现,根本上需要规范政府跟市场的关系,规范竞争秩序。新兴产业经历产能去化后,往往会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形成垄断组织,如美欧长期萧条后形成的托拉斯、卡特尔。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会重塑政府跟市场的关系。美国在1887年通过了《州际商业法》(Interstate Commerce Act),成立了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开始对铁路运费和竞争行为进行监管;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拉开了反垄断的序幕。治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既要推动低价低效企业自动退出市场,营造产能有效出清的市场环境,也要防止形成市场垄断,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规范竞争秩序,规范地方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规范企业公平竞争行为。

风险提示:(1)部分历史案例间隔较远,历史的细节可能有所缺失,如1930年之前的案例;(2)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产能失衡时面临的环境并非完全相同,这些不同点我们可能未能完全囊括;(3)在使用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经验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内容目录

1. 1873-1896长期萧条: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

1.1. 新兴产业过度投资是长期萧条的导火索之一

1.2. 长期萧条的表现

1.3. 长期萧条期间,如何实现供需再平衡?

1.3.1. 美国:市场自发整合供给端,并通过工人运动提高工资

1.3.2. 欧洲国家如何去产能:卡特尔、关税和殖民主义

2. 1929大萧条:从不干预到干预的政策转变

2.1. 供给侧:AAA和NIRA,政府控制农业和工业生产

2.2. 需求端:货币宽松和居民增收

3. 日本的两次去产能:从干预到减少干预

3.1. 70年代去产能:共同行动和萧条卡特尔

3.2. 90年代去产能:更多依靠市场化去产能

4. 三个产能调整案例的启示

5. 风险提示

正文

我们选择历史上跨越百年的三个典型的产能调整案例进行分析,来看对我们实现供需再平衡有何借鉴。一是19世纪后期美欧的长期萧条,由于技术进步、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引起产能过剩和长期通缩;二是1929大萧条,经济政策经历了从不干预到干预的转变;三是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两次去产能,产能政策经历了相反的变化,从干预到不干预。

1.1873-1896长期萧条:新兴产业过度投资带来的产能过剩

1.1. 新兴产业过度投资是长期萧条的导火索之一

作为新兴行业,19世纪后期出现了铁路建设的过度扩张和投机狂热。美国内战后,铁路建设进入“狂热期”。1868年,美国铁路里程约3.9万英里,但1869-1873年以每年平均近6000英里的速度增长。这种快速建设显著超出了实际需求,同时扩张主要通过投机性铁路债券融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

这种过度建设和投机带来的泡沫被刺破,导致了1873年金融危机,从而成为长期萧条的导火索。1873年欧洲首先出现金融危机,维也纳证券市场在5月8日开始崩盘,随后欧洲投资者开始抛售他们在美国项目上的投资,尤其是铁路项目。美国金融巨头Jay Cooke and Company银行因北太平洋铁路债券的问题而破产倒闭,这一事件导致纽约证券交易所于9月20日休市十天,随后金融危机传染到欧美主要国家。美国和欧洲一些国家开始陷入长达二十多年的产能过剩、持续通缩,被称为“长期萧条”(Long Depression)。

除了投资泡沫破灭带来的金融危机之外,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进步也是长期通缩的重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生产力大幅提升,特别是钢铁、铁路、机械、高效蒸汽船和电报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技术进步使得商品生产成本持续下降,导致价格普遍下跌,加剧了通缩。



1.2. 长期萧条的表现

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技术进步带来供需失衡的一个原因是大量利润被用于生产再投资,工资增长缓慢。1873-1896年,德国、英国、美国的名义工资累计增速分别只有39%、24.4%、5.4%。

这使得工业产出量的增长远超过需求增长。按照《剑桥美国经济史》的数据,1870-1898年,美国人均消费增长不到50%,即使考虑到期间人口增长33%左右,总消费增速也只有80%左右。但从工业生产来看,这期间工业产量增幅超过300%,需求增长远不及生产的增长。



供需失衡的结果是通缩。从物价来看,1873-1896年,美国CPI累计下降29.9%,英国和德国分别下降17.5%和12.3%。大致要到十九世纪末,美国和欧洲国家才开始迎来物价上涨、走出通缩。

从经济增长来看,1873-1896年,美国实际GDP年均增长3.5%,名义GDP年均2.5%,GDP平减指数年均-1.0%;德国和英国在此期间的GDP平减指数分别为-0.6%和-1.0%。





1.3. 长期萧条期间,如何实现供需再平衡?

1.3.1. 美国:市场自发整合供给端,并通过工人运动提高工资

(1)货币政策注入流动性

货币政策方面,恢复白银本位,增加货币供应。1873年美国的《铸币法案》废除了白银的法定货币地位,正式确立了纯金本位,进一步收缩了货币供应,加剧了通缩。1878年美国通过《布兰德-艾利森法案》(The Bland–Allison Act, also referred to as the Grand Bland Plan of 1878),授权政府恢复购买白银,旨在增加货币供应,缓解通缩压力。

尽管有1878白银法案,但真正缓解通缩的是大规模的黄金发现。1848年加利福尼亚淘金热、1886年南非威特沃特斯兰德淘金热和1896-1899年克朗代克淘金热,增加了全球黄金供应,从而缓解了金本位制下的货币短缺问题,有助于走出通缩。在金本位制下,货币供应的弹性主要依赖于黄金储备的自然增长。当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无法有效应对通缩时,外部的黄金供应冲击成为打破僵局的关键因素。

(2)供给端:托拉斯等垄断组织形成,通过兼并重组提高效率

面对过度竞争和产能过剩,美国企业通过大规模合并、收购和破产重组来整合产业,形成托拉斯等垄断组织。长期萧条下,美国工业供给端不断整合,发生了两个变化,一是工厂普遍向规模经济演变。根据Atack&Passell的《新美国经济史:从殖民地时期到1940年》,南北战争后美国工厂规模迅速扩大。1869年石油行业每个企业雇佣不到13名工人,1889年提高到46名工人。生产端从分散走向集中的体现之一是单个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是产生了托拉斯等垄断组织。美国的托拉斯是在产能过剩和通缩的危机驱动之下诞生的。企业通过水平整合(收购竞争对手)和垂直整合(控制生产的各个环节)来应对市场失灵和过度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提高了生产效率。到1904年,美国318个托拉斯控制了40%的制造业资产。当然,这也带来的垄断组织的盛行,最终催生了1890《谢尔曼反托拉斯法》。

(3)需求端:工资回升带动内需改善

长期萧条导致失业率飙升,劳工运动应运而生。美国兴起了大规模劳工运动(如1877年大铁路罢工),争取工人权利、改善工作条件和提高工资。

为争取工人权益,19世纪中叶美国开始出现了工会。1869年,最早的大规模工会劳工骑士团The Knights of Labor成立,但由于组织不善、缺乏有效领导、目标分歧以及来自雇主和政府力量的强烈反对,该组织最终瓦解。1886年的创立美国劳工联合会The American Federation of Labor,放弃 “劳动骑士团” 的激进主张,专注于通过集体谈判为技术工人争取实际权益(如提高工资、改善条件),成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工会组织,标志着美国工会进入规范化阶段。

工人运动和工会的出现提高了工人工资,工资增速和名义GDP增速的差距逐步缩小,长期萧条期间(1873-1896)美国工资增速仅为名义GDP增速的7%,随后10年升至20%,再十年后升至49%。工人工资的改善有助于带动内需回升,供需失衡逐渐缓解。



(4)市场开拓:通过西进运动和殖民主义催生新兴市场

铁路建设为西部提供了快速通道,将农产品运往东部市场,并促进了采矿业、铁路和重工业的发展。1862年的《宅地法》等慷慨的土地法令鼓励了农业扩张。这些条件综合起来促成了南北战争后西进运动的发展,从而为美国经济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内部市场和资源腹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东部工业化带来的产能过剩压力,并为工业品提供了新的消费市场。另一方面,美国和欧洲列强再次掀起殖民运动,向殖民地转嫁国内产能过剩。

1.3.2. 欧洲国家如何去产能:卡特尔、关税和殖民主义

从供给端来看,欧洲同样产生了垄断组织,美国是托拉斯,欧洲是卡特尔。作为一种垄断组织,卡特尔在德国大规模出现。根据《剑桥欧洲经济史》,1907年德国48%的水泥、50%的粗钢、90%的纸张,都由卡特尔生产。

提高关税,转向贸易保护主义。长期萧条导致许多国家转向保护主义,放弃了自由贸易政策,如德国、法国先后提高关税,只有英国和荷兰仍然坚持低关税政策。这种保护主义政策旨在保护本国产业免受廉价进口商品的冲击,缓解国内产能过剩带来的竞争压力。

殖民扩张开拓海外市场。在提高进口关税的同时,欧洲国家通过殖民扩张将产能过剩和对资源的需求“外部化”。通过武力征服和建立排他性贸易体系,殖民地成为宗主国经济的补充,缓解了国内的通缩和产能压力。殖民地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和垄断的销售市场,还被视为投资过剩资本的安全场所。

社会福利改善,促进内需扩张。工业化带来的恶劣工作条件和普遍贫困促使劳工运动兴起,争取工人权利、改善工作条件和公平工资。

2. 1929大萧条:从不干预到干预的政策转变

应对1929大萧条跟此前的1873-1896年长期萧条不同,长期萧条是由市场逐渐出清,因此费时较长,通缩持续二十多年;大萧条不一样,在1933年罗斯福新政后,通过政府介入市场,相对快速地实现了供需再平衡。主要政策如下:

2.1. 供给侧:AAA和NIRA,政府控制农业和工业生产

(1)农业调整法案(AAA):生产控制与农业补贴

《农业调整法案》(The Agricultural Adjustment Act AAA)于1933年5月颁布,旨在解决严重的农业过剩困境。该法案的目标是通过减少农产品产量,来稳定价格。其运作机制是向农民支付补贴,鼓励他们自愿减少耕种面积(例如不种植某些作物)。这些补贴的资金来源于对食品加工商征收的税款。1935年,AAA被裁定违宪,1938年通过了第二部AAA,该法案恢复了之前农业调整法中的规定,但不同之处在于,该法案项目的资金将由联邦政府提供,而不是由加工者缴纳税款。

AAA在解决农业过剩方面发挥了直接作用,农产品产量减少、价格回升。以燕麦为例,其产量从1932年的12.5亿蒲式耳降至1934年的5.4亿蒲式耳,两年内减产57%,同时价格从0.15美元/蒲式耳回升到0.46美元/蒲式耳,涨价207%。1932年至1935年间,农民收入增长了50%以上。但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在普遍饥饿和失业并存的情况下,政府干预却刻意通过减少食物供应来制造“人为稀缺”,受到不少人的攻击。



(2)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规范竞争秩序

1933年6月签署的《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旨在重组美国工业,NIRA的核心是鼓励各行业制定“公平竞争法规”(Codes of Fair Competition),包括以下方面:

限制生产配额和市场进入:这是NIRA最直接影响生产的机制。为了缓解产能过剩和提高价格,许多行业设定了生产配额,限制了每个企业可以生产的产品数量,甚至限制了新企业的进入。这旨在减少供应,从而推高产品价格,恢复企业利润。

设定最低价格:行业法规还规定了产品的最低销售价格,以防止恶性竞争导致的降价。这使得企业不能通过大幅降价来争夺市场份额,从而稳定了价格。

规定最低工资和最长工时: 全国统一规定最高工时、最低工资,禁止雇佣童工。尽管这不是直接针对生产数量的规定,但通过增加劳动力成本间接影响了生产决策。NIRA旨在提高工人的购买力,从而刺激消费需求,反过来带动生产。同时,限制工时也意味着企业可能需要雇佣更多工人来维持相同产量,从而缓解失业。

保障工人集体谈判权:工人有权组织工会并与资方谈判,雇主不得因工人加入工会而歧视或解雇;禁止 “黄狗合同”,雇主不得强迫工人签署 “不加入工会” 的雇佣条件。赋予了工人更大的议价能力,有助于改善工资和工作条件。

NIRA对工业的影响并不像AAA对农业的影响,并非直接去产能,而是整顿竞争秩序。农业部门此前没有面临足够的市场自发去产能,因此AAA促进了产能去化;但工业部门在NIRA出台前,已经经历了持续4-5年的产能去化,比如粗钢产量在1929年是6174万短吨,1932年降至1512万短吨,4年减产76%;整体工业生产指数从1929-1932年下降了46%。因此,NIRA发挥的作用更多是整顿工业部门的竞争秩序、保障劳工权益。

NIRA被裁定违宪,反映了政府直接干预企业生产所面临的社会阻力。NIRA法案因可能导致价格垄断和减少竞争而受到批评,并最终于1935年被最高法院裁定违宪,理由是其联邦权力过度扩张。





2.2. 需求端:货币宽松和居民增收

(1)货币政策:废除金本位制

在危机早期,美联储维持了紧缩的货币政策,1929-1933年美国货币供应量减少了25%。这导致信贷不足、价格和产出急剧下降,以及大量银行倒闭。

罗斯福新政实施了关键的货币改革:一是1933年废除金本位制, 这使得货币供应量得以增加,有助于结束通货紧缩。二是创建存款保险,缓解银行挤兑,恢复了人们对银行系统的信心。1933年开始,短期利率降至1.2%的水平,货币供应量开始见底回升,有助于支持经济走出通缩。



(2)财政政策:加大政府支出与调整税收政策

罗斯福新政的财政政策在危机早期并没有大幅扩张,赤字率的明显提升是在1940年之后。一方面,罗斯福新政主张加大政府支出以应对大萧条,进行大规模的公共工程、提供社会救济和农业补贴;另一方面,新政同时倾向于平衡预算,并试图通过增税来为这些新支出提供资金,减轻赤字压力。

财政支出端:大规模基建支出,以工代赈。一是《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中的公共工程计划。 1933年6月通过的《国家工业复兴法》第二部分批准了一项高达33亿美元的巨额公共工程计划,旨在迅速将资金注入经济,创造就业机会和提高购买力。这笔资金用于修建公路、公园、保护自然资源等。二是设立田纳西河谷管理局(TVA)。作为新政中最大的公共工程项目之一,TVA旨在开发落后的田纳西河流域,通过兴建水坝、发电站等基础设施,改善当地经济和民生。三是设立民间资源保护队(CCC)和公共事业振兴署(WPA)。 这些机构通过“以工代赈”的方式,直接雇佣大量失业人员从事公共设施建设,提供了数百万个工作岗位。胡佛政府也曾启动资助州政府救济计划的系统,但罗斯福政府则更直接地介入了基于救济而直接雇佣劳工的政策,规模也更大。

财政收入端:加税。《1935年税收法案》(The Revenue Act of 1935) 是最具代表性的措施。这项法案特点是加大向富人征税的力度,对于年收入超过500万美元的极高收入者,最高税率达到79%。1936年开始,根据公司规模分等征收公司所得税;此外,为了支付1933年AAA的补贴,政府还对农产品加工公司征收了加工税,但在1935年被判定为违宪。

加大支出和加税,带来的结果是财政赤字在新政期间并未明显扩大。罗斯福新政开始前的1932年,美国财政赤字为27.3亿美元,赤字率为4.6%;1933年新政启动后,赤字规模和赤字率都维持在1932年附近、没有大幅变化,直到美国加入二战后才加大财政力度。



(3)收入政策: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内需

改善居民收入的政策在前面供给跟需求端都已经有体现,我们做一个总结。

一是大规模基建计划,以工代赈。

二是特定群体增收补助。一方面,联邦紧急救济署(FERA)拨款通过州政府向失业者提供直接救济(现金或物资),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如购买食品、衣物),直接转化为即时消费。另一方面,AAA法案向农民提供直接补助,1935年前这笔钱来自加工税,1935年后来自联邦政府。

三是提高工资和加强劳工权益保护。《国家工业复兴法》(NIRA)规定各行业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禁止童工,避免企业通过压低工资竞争,直接提升工人收入水平。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1935 年《社会保障法》确立失业保险(雇主缴费)、养老保险(工薪税筹资)和对贫困老人、残疾人的救助,居民无需为 “老无所依” 过度储蓄,可将部分收入用于日常消费。

五是加大对富人征税的力度,为财政扩张提供资金,同时缩小贫富差距。

通过上述增收政策,美国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比例有明显提升。



(4)房地产政策:设立FHA,重新激发房地产需求

大萧条下的银行倒闭潮和房地产市场崩溃导致大量房屋被收回,许多房主失去了住房。为了解决这一危机,罗斯福政府在1934年通过了《国家住房法》(National Housing Act),据此设立了联邦住房管理局(Federal Housing Administration, FHA)。

FHA设立后采取如下措施稳定了房地产市场:一是设立抵押贷款保险,降低风险,银行愿意发放贷款。二是降低首付比例,在FHA成立之前,购房者通常需要支付高达50%的首付。FHA的保险制度使得银行能够接受更低的首付比例,这大大降低了普通家庭的购房门槛,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承担购买房屋的初始成本。三是延长贷款期限和降低利率,FHA的设立推动了抵押贷款的标准化和长期化。

FHA设立后重新激发了居民购房需求,房地产投资也快速发展,1935年新房开工比1933年增长了130%,从而带动建筑、家具、家电等相关产业需求。



3. 日本的两次去产能:从干预到减少干预

日本历史上有两轮较为明显的产能过剩,但两轮产能过剩的表现和处置不同。第一轮是1974年石油危机后,日本经济增速换档,从9%左右的增速降至4%左右,增速换档过程中,钢铁等传统行业此前的高投资带来了产能过剩。第二次是1992年泡沫破灭后,但这次产能过剩更多集中在房地产领域。从应对来看,70年代去产能更多依靠政府行政力量,如“共同行动”和“萧条卡特尔”,取得了较好效果;90年代去产能更多依靠市场化手段,背后原因是日本放松管制和小政府的转型,产能去化相对缓慢。





3.1. 70年代去产能:共同行动和萧条卡特尔

日本第一轮过剩是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由于能源价格和工资的上涨,此前的高投资、高增长行业,如钢铁、造船、石化等失去了竞争力,面临产能过剩的困局。按照《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70年代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三类:一是在石油危机前后曾积极进行设备投资,结果由于需求骤减产生明显的设备过剩的行业,包括平炉、电炉、制铝、瓦楞纸等;二是由于内需外需明显减少而使供给出现不平衡的行业,包括化学肥料、氯乙烯树脂等;三是由于原材料和劳动力成本上升而使国际竞争力减弱,导致出口减少的行业,包括纺织业、合成纤维、铁合金等。

应对70年代产能过剩的政策是明确的,政府通过“共同行动”采取行政式去产能政策。1977年9月的经济阁僚会议确定了“综合经济对策”,核心思路是扩大内需和调整生产;1978年,这些应对思路被写进《特定萧条产业安定临时措施法案》(简称“特安法”),经国会审议后实施。“特安法”的核心是帮助特定行业去产能,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①主管大臣负责制定特定萧条产业行业的“安定基本计划”,明确以处理过剩设备为中心的企业界所应采取的标准。②当仅靠企业界的自主努力无法实施安定基本计划时,主管大臣可指示采取共同行动。③设立特定萧条产业信用基金,作为依据安定基本计划借入过剩设备处理贷款的债务保证机关。

通俗来说,“特安法”的思路是:政府制定特定萧条产业的“安定基本计划”,内容包括:需要处置的过剩设备数量及种类、禁止有关设备的新设与增设、维持就业稳定等。特定产业必须按照计划的要求,自主推动过剩设备处置。当特定萧条产业无法自主完成时,政府可以采取“共同行动”。共同行动是指行业内企业组成萧条卡特尔(垄断组织),来一起完成去产能目标。在去产能过程里,有配套金融机构提供专门的资金支持,主要目的是在去产能的同时稳定就业。

“特安法”去产能效果如何?根据《日本通商产业政策史》,截至1982年8月,结构性萧条产业基本都完成了去产能目标,按照过剩设备处理率来看,平均处理率23%,平均处理目标达成率95%。

3.2. 90年代去产能:更多依靠市场化去产能

90年代泡沫破灭后,日本的第二轮去产能更多依靠市场手段,以企业合并重组为主,类似于70年代“共同行动”为代表的行政式去产能政策大幅减少

主要政策如下:

一是鼓励企业合并重组,如允许股票互换和简化并购程序,促进产业整合。

二是帮助企业调整经营业务。1999年日本制定《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目的是帮助企业调整经营范围,提高经营效率,以应对产能过剩。依据《产业活力再生特别措施法》,推动日本企业制定“事业再构筑计划”,通过选择与集中的方式,拆分公司所属业务部门,剥离生产率低的经营业务,盘活企业经营资源,同时增加企业资本金,做大做强企业核心业务,以提高企业生产率。

三是处理僵尸企业。泡沫破灭后,日本产生了大量僵尸企业,他们在银行的帮助下,即使亏损也不退出市场,形成低效过剩产能。直到2002年,竹中平藏出任金融大臣后,金融监管机构开始要求银行处理不良贷款。代表性事件是2003年5月,要求大和银行强制注销大量不良贷款,注销后该银行被认定为资本不足,并接受注资。不良资产的处理,使得大量僵尸企业实现退出市场,起到了促进产能出清的作用。



为何日本70年代的行政式去产能在90年代难以复现?一是国际批评,70-80年代日本日益参与全球化,与美国贸易摩擦日益剧烈,日本直接干涉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受到较多批评。二是日本国内竞争规则的完善,70年代去产能主要依靠“共同行动”组织萧条卡特尔,但80年代后,萧条卡特尔的做法受到反垄断法的禁止,如1980年东京高等法院判决根据通产省行政指导形成的卡特尔也违法。三是日本国内改革的推进,中曾根康弘(1982-87任首相)、小泉纯一郎(2001–2006)等内阁任期内推进民营化和市场化改革,政府对经济的直接介入明显减少。

相比于70年代,90年代日本去产能的效果明显不够好,经济陷入长期的需求不足,失去三十年后才于近期逐渐走出通缩。

4. 三个产能调整案例的启示

(1)产能失衡存在负反馈循环机制,若不加控制可能持续二三十年。产能失衡容易形成自我强化,如物价下跌→企业利润减少→企业降低劳动成本→居民就业和收入走弱→消费需求下降→物价下跌。因此,依靠市场自发出清的话,可能耗时良久,甚至不乏持续二三十年的案例,如1873-1896年长期萧条、日本失去的三十年。

(2)面对产能失衡,政府干预比不干预要好。1929大萧条后,从胡佛到罗斯福,政策加强了对工农业生产的干预,同时积极刺激需求,较快走出萧条。而日本面临供需失衡,产业政策从“干预”到“不干预”,使得萧条时间大幅拉长。在70年代,企业无法完成过剩设备的处理时,日本政府通过“共同行动”组建萧条卡特尔,帮助企业顺利去产能;90年代后,面临产能失衡,政府减少了“共同行动”等供给端的直接干预,直到泡沫破灭十多年后,即2003年后,僵尸企业才逐渐出清,供需不平衡持续很久。

(3)供需再平衡,需要在控制产能、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个环节同步发力,单靠供给政策或是单靠需求政策,可能都是不够的。欧文费雪的“债务通缩理论”将通缩循环分为9个步骤:①债务清算和资产抛售→②银行存款收缩与货币流通速度下降→③价格水平下降→④企业净值下降→⑤破产增加与利润减少→⑥产出下降与失业上升→⑦悲观情绪蔓延→⑧货币窖藏加剧→⑨名义利率下降但实际利率上升进一步抑制需求。从我们的案例来看,1933年罗斯福新政,控制价格下跌、修复信用、稳定就业等多方面采取了有效政策。日本70年代产能过剩,至少也在控制产能、稳定就业、稳定资产价格等方面及时出手;相比之下,日本90年代泡沫破灭后,供给端政策干预不多、需求端政策犹豫反复,导致了失去的三十年。



(4) 困境中蕴含着机会,大规模供需失衡往往也是劳动工资改善和内需回升的契机,治理供需失衡的改革政策,有助于推动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转变。第二次工业革命后,西方国家接连经历了1873-1896长期萧条、1929大萧条,供需失衡频发,扩大需求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带来了工人权益、劳动工资等状况的改善,加快了从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型。

(5)对新兴产业而言,去产能和反垄断可能交替出现,根本上需要规范政府跟市场的关系,规范竞争秩序。新兴产业经历产能去化后,往往会带来市场集中度的提高,可能形成垄断组织,如美欧长期萧条后形成的托拉斯、卡特尔。这种市场结构的变化,可能会重塑政府跟市场的关系。美国在1887年通过了《州际商业法》(Interstate Commerce Act),成立了州际商业委员会(ICC),开始对铁路运费和竞争行为进行监管;1890年《谢尔曼反托拉斯法》拉开了反垄断的序幕。治理新兴产业的产能过剩,既要推动低价低效企业自动退出市场,营造产能有效出清的市场环境,也要防止形成市场垄断,从根本上来说是要规范竞争秩序,规范地方政府补贴、银行贷款,规范企业公平竞争行为。

5.风险提示

(1)部分历史案例间隔较远,历史的细节可能有所缺失,如1930年之前的案例;(2)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产能失衡时面临的环境并非完全相同,这些不同点我们可能未能完全囊括;(3)在使用国际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经验时,应注意结合实际情况。

来自报告《跨越百年的产能调整经验:如何从失衡到再平衡》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