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非必要不读博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柳晴雪 识局 时间:2025-08-06 22:06:27


文/妖小妖

(识局微信公共账号zhijuzk)

形势变化得太快,个人观念要跟上,个人发展计划也亟待相应调整。

什么叫“非必要”?

就是说“不是刚需”,“博士帽不是房子”,“除非无路可走”,不然一定肯定百分之百“那不是最好的路”。

算个经济账,当我们读博时,沉没成本不止是青春,还有学费。高昂投入与毕业后的学历贬值形成令人窒息的对比。

当然也有例外。AI算法博士年薪普遍200万以上,顶尖名校博士能到300万-700万。但那是少数人啊。

现在读博面临很多挑战。

教职供需严重失衡。2025年博士毕业生预计突破10万人,而高校教职岗位仅5-6万席。

普通院校博士竞争985教职需顶刊论文加博土后经历,比如杭州某地方院校3个岗位吸引150人厮杀。

科研竞技场已成角斗场。入职后,94%高校推行首聘期考核制,41%实行“非升即走”: 淘汰率持续攀升,这已是常态。

年龄是另一道“生死线”。博士生延毕率长期超60%,毕业时平均年龄29岁+,而高校招聘普遍卡在35岁门槛。与此同时,学术圈的年龄焦虑步步紧逼,35岁的青基,37岁的优青,40岁的海优,类似于一票否决的潜规则,一步慢步步慢,得不到“入场券”就是死亡“天花板” 。

更严峻的是心理健康危机。Nature子刊《Nature Biotechnology》研究论文显示“读博对人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比父母意外去世还大”。导师的PUSH和各种各样的问题,都给博士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创伤。

其中焦虑抑郁发生率是普通人群的6倍,孤独感如影随形。科研焦虑、情感危机、经济压力像滚雪球一样叠加,致使jump、猝死时有发生。

非必要请不要读博,不是否定读博价值,而是呼吁理性选择。

随着AI的快速发展,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博士体系也必将进行深刻调整。一些领域,其实不需要博士学位,完全可以先尽量工作,实在觉得有必要了,再去读。

替代路径正在展开:技工也可以在职博士+企业晋升模式保留职场身份;区域流动避开东部内卷;叠加数据科学等技能,产教融合路径复合型解决这些问题。

什么样的人仍应踏上博士之路?一定要扪心自问,自己是否真的热爱学术,且非功利性的。

唯有热爱能抵万难。

反之,如果仅仅为逃避就业、迷恋学历光环,或年过三十无经济缓冲需要过渡,那么务必请慎重。

务必考虑好,自己到底能不能付得起这种精神代价;要知道,拥有一个健康不变态的人格,其实远比那些所谓的“生存问题"“发展问题”更加重要。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