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风集团多品牌架构中,风神、岚图、纳米、奕派四大品牌构成了相互重叠的 “战略群组”。然而,这种资源匹配,却导致了严重的内部定位交叉和外部认知模糊。根据东风奕派科技成立时的官方定位:奕派定位“科技驱动的全域智慧出行伙伴”,风神则定位“智慧家享汽车品牌”。但实际产品呈现中,风神L8却搭载了与奕派科技属性高度重叠的“天元智舱系统”和智能驾驶功能,造成品牌价值主张断裂,使消费者难以在东风系新能源矩阵中识别风神的独特存在,这种错位认知直接导致风神品牌力被稀释。
SO,即将上市的东风风神L8能打破这种市场错配下的生存困局吗?
品牌战略模糊性:定位失焦削弱竞争根基
除了上述,更深层的竞争困境在于风神品牌正遭受来自两大势力的双重挤压:一是新势力品牌(如理想、蔚来),通过“新势力标签”成功占领用户心智,塑造了高端科技形象,二是转型成功的传统巨头(比亚迪、埃安),凭借规模效应和垂直整合能力构建起成本壁垒。
在这种竞争格局下,风神L8作为市场后来者,既缺乏新势力的“颠覆者光环”,又未能建立传统车企的技术权威形象,自然也就陷入 “战略中间化陷阱” ——即在差异化与成本领先战略之间摇摆不定。消费者在预售阶段用户关注焦点仍集中在“价格是否虚高”、“品质保障”等基础质疑上,反映出品牌信任度严重不足的竞争原罪。
技术跟随策略劣势:核心参数落后行业标杆
虽然说,风神L8的马赫电混PHREV系统虽宣称具备三模驱动能力,但在关键技术指标上已显著落后于行业头部玩家,暴露出技术迭代速度滞后的战略短板,我们列个表格高低立判:
在智能化关键领域,风神L8搭载的高通6155P芯片(7nm制程,算力8TOPS)与竞品形成代际落差。对比吉利银河L7采用的龙鹰一号芯片(算力16TOPS)及理想车型标配的高通8295(30TOPS算力),其算力差距达2-4倍,直接导致用户体验较差。
市场定位与用户需求错配,导致战略偏移
不得不说,定位为“家庭旗舰SUV”的L8在产品设计逻辑上存在根本性战略偏移,未能精准捕捉家庭用户的核心痛点。主要体现在空间利用效率缺陷上:尽管拥有2825mm轴距,但实测显示其后排头部空间仅余930mm(竞品均值960mm),第三排座椅更是需要选装且腿部空间局促。这与比亚迪唐DM-i的“全场景空间解决方案”形成鲜明对比,后者通过座椅多模变换实现育儿/露营场景无缝切换。
同时,在设计语言方面表现保守。采用的分体式灯组+封闭前脸设计被年轻用户评价为“保守的激进”——既失去传统燃油车用户的审美认同,又未能满足新世代消费者对科技感的追求。反观长安UNI-K的机甲风格、理想L系列的星环灯设计,均已建立鲜明的家族化识别元素。
在15万级价格敏感区间,标配成本高昂的“车载冰箱+吸顶屏”并不是坏事,但是却削减了L2+级智驾硬件。这种价值错配导致舒适性配置占比高,而智能化投入低,不符合行业预期。
战略破局路径:风神L8亟需重构竞争要素
家庭用户核心诉求排序为:安全>空间灵活性>低使用成本>智能化,而L8将资源过度倾斜于舒适性配置的战略选择,这种错配致使目标用户在购车决策中对于风神L8的首选率并不是很乐观。
2025年SUV市场已进入存量博弈阶段,在政策与竞争环境的双重挤压下,风神L8面临系统性生存危机越发明显。比如:新能源补贴退坡后,消费者价格敏感度提升,15万以上市场出现决策延缓;比亚迪宋PLUS DM-i凭借月销5万+的规模效应,却将起售价下探至12.98万;小米SU7等科技企业入局,以生态优势争夺相同客群等。
编辑点评:基于以上,当竞品通过技术下沉实现价格下探(如吉利银河L7将L2智驾下放至13万区间),L8若不能将起售价压至13万内,将陷入 “配置相似价格高,价格相近配置低” 的双重困局。所以,如果东风风神L8不能在上市窗口期内完成价格守塔的决策,在2025年新能源决赛圈中,这款车型大概率沦为战略迷失的典型样本。
或许,东风风神可以学习一下另外两个品牌,受到一点启发。理想汽车通过“标配即顶配”策略精准匹配家庭用户需求,而零跑C10以成本重构实现价值跃迁,印证了在红海市场中清晰战略定位比配置堆砌更重要的商业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