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孤依风
百度的萝卜快跑近来风头强劲,穿梭于北京、武汉、重庆、深圳、上海等城市的街头巷尾。福布斯将其列入2024年全球自动驾驶十大里程碑,使其成为唯一与特斯拉并列的中国代表,曝光度极高。
然而,将中国无人驾驶的未来全部押注于萝卜快跑,无疑是低估了这片广阔天地的深度与多样性。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东北的冰雪公路到川藏的高原天路,从上海的高架车流到县城的人车混行,没有哪家公司的测试里程能穷尽中国路况的全场景图鉴。
最近,上海发放全国首批智能网联汽车示范运营牌照,覆盖智能出租与智能货运两大业态,百度只是获牌企业之一,与大众、小马智行、赛可出行等共享舞台。中国自动驾驶这片江湖水深鱼多,萝卜快跑只是其中一条游得较为显眼的鱼,远非整个生态的缩影。
一、技术路线:不是只有一条阳关道
技术路线决定未来格局。
萝卜快跑选择了一条高配置、高投入的一步到位路线,其第六代无人车装备多颗激光雷达,配合高精地图,直指L4级无人驾驶的终极目标。不过,这种理想主义路径有其天然软肋。在某些区域,萝卜快跑确实提供了可用的无人驾驶出行服务,但在真实复杂路况下的表现,也常因为反应慢被用户戏称为芍萝卜。
比如,在一个早高峰的武汉街头,一辆萝卜快跑车辆在十字路口准备左转。面对潮汐般的电动车流、偶尔不按规则横穿马路的行人,以及混杂其中的三轮车,车辆表现得过于谨慎、反复犹豫、缓慢试探,后方等待的车辆排起长龙,喇叭声此起彼伏。
这种在复杂、非结构化环境下的慢半拍,正是芍萝卜绰号的由来,也凸显了其在极端场景下的泛化能力仍需锤炼。它能在预设良好的区域运行,但面对中国式混合交通的终极考试,流畅度和效率仍有显著提升空间。
要知道,从哈尔滨的冰雪路面到海南的暴雨积水,从上海的高架迷宫到县城的自由路况,中国交通环境的复杂性远超任何试点城市。在各种环境下的突破,才是无人自动驾驶的真正护城河。这也提醒我们,无人驾驶的成熟并非一蹴而就。萝卜快跑在目前有限城市积累的数据,代表了特定路线和场景下的探索,而非中国无人驾驶应对全域复杂性的终极答案。
国内其它玩家,比如以比亚迪、小鹏、华为系(问界、阿维塔等)为代表的主流车企,则走L2/L2+辅助驾驶渐进路线。依赖摄像头、毫米波雷达为主的融合感知方案,成本更可控,已随数百万辆商品车驶入中国城乡的毛细血管。海量的真实路况数据是其技术迭代的沃土。政策也支持这一方向,如上海计划到2027年L2/L3新车占比超90%。
当萝卜快跑在特定区域精雕细琢时,车企的辅助驾驶系统正悄然定义着更广泛用户对智能驾驶的认知和接受度。萝卜快跑代表了技术探索的一个侧面,但无法代表中国智驾产业多元化、规模化落地的全貌。
二、商业模式:赚钱的路子不止一条
商业模式是无人驾驶的生死线。
萝卜快跑将未来押注在Robotaxi(无人出租车)上,试图颠覆传统出行。的确,RoboTaxi市场拥有很大发展空间。高盛预计中国Robotaxi市场将从2025年的5400万美元增长至 2035年的470亿美元,十年间增长757倍。到2035年,Robotaxi车队规模有望达到190万辆,占共享出行车辆的25%。
萝卜快跑的商业化成绩也有可圈可点之处:2025年第一季度,萝卜快跑提供的自动驾驶订单超过140万单,同比增长75%。截至2025年5月,萝卜快跑累计为公众提供的自动驾驶出行服务订单超过1100万单。百度宣称,萝卜快跑2024年底在武汉实现盈亏平衡,2025年盈利。
不过,对于萝卜快跑来说,很多难题才刚刚开始。比如,大规模运营非常耗资金激光雷达等硬件高昂的购置与维护成本、持续的软件迭代投入、安全员成本(在完全无人前),以及大规模车队运营所需的巨额资金。
然而,今年一季度百度净利润同比下降8%,现金奶牛在线营销收入同比下滑6%,原因是广告业务承压,在细分和AI等双重场景主宰的广告形式下,预计这一情况还会持续下去。另外,今年一季度百度的自由现金流为-89亿元,主要因AI业务投资增加,比如萝卜快跑的扩张,这凸显了支撑其扩张的财务压力。萝卜快跑的商业闭环能否在不依赖持续输血下真正跑通并盈利,仍需市场和时间验证。
当然,中国无人驾驶的商业探索远不止Robotaxi。
比如在货运与物流方面,上汽友道智途获上海商用车牌照,在港口、干线物流等场景开启L4级商业化运营,小马智行也在推动干线物流场景的商业化落地。特定场景封闭/半封闭区域方面,矿区、园区、机场、环卫等场景的无人驾驶应用也在稳步推进商业化。
在乘用车辅助驾驶变现方面,这是目前最成熟的现金流来源。搭载高阶智驾系统的车型(如问界M9、小鹏G9、蔚来ET系列)热销,消费者真金白银的购买直接为车企贡献利润,并持续反哺数据迭代,形成销售-研发-升级的良性循环。激光雷达等核心部件供应商(禾赛、速腾聚创等)也借此实现规模化营收。
可见,萝卜快跑的RoboTaxi之路只是自动驾驶商业化版图的一部分。中国自动驾驶产业正通过货运、辅助驾驶变现等多种模式,探索着多元化盈利之道。
三、社会棋局:产业共建,非一己之力
萝卜快跑在武汉的快速铺开,离不开当地前瞻性的政策支持(如全无人商业化试点)。但其模式复制到其他城市时,往往遭遇政策高墙。比如,部分城市的牌照发放需市经信委、交通委、公安交管及区级政府多层协调,折射出全国性法规、标准、监管体系统一的复杂性。
当然了,更大的挑战在于社会层面。
首先是就业转型阵痛。
萝卜快跑的每一次扩张,都直接关联着传统出行从业者的神经。在武汉,伴随车队规模的扩大,部分出租车司机开始面临订单分流。萝卜快跑的快跑,客观上加速了就业结构转型的阵痛期。伴随着它的扩张,这种阵痛会更强烈,也意味着它要处理好随之而来的社会舆论压力。
其次是责任界定。
当一辆萝卜快跑车辆在复杂路口因过度谨慎导致后车追尾,责任该如何划分?是算法缺陷、车辆硬件故障、还是后方车主操作不当?这类真实或潜在的事故场景,因涉及无人驾驶而变得格外敏感。公众对机器决策的信任,建立在清晰、公正的责任认定机制之上。每一次与萝卜快跑相关的(即使是轻微的)交通事件,都在拷问着法律、保险和技术标准的完善程度。
另外就是公众信任的建立。
芍萝卜的戏称背后,不仅是技术流畅度问题,也隐含了部分公众对无人驾驶可靠性的疑虑。萝卜快跑作为曝光度最高的代表,其车辆在公共道路上的每一次犹豫、卡顿或意外停车,都可能被放大解读,成为影响公众接受度的关键事件。社会共识的形成,需要萝卜快跑等先行者以更稳定、安全的表现来持续证明自己,也需要更透明的信息沟通。
更重要的是,萝卜快跑绝非单打独斗的产物,其根基在于庞大产业链的协同创新。
比如在技术底座方面,需要激光雷达、高算力芯片等构成车辆的眼睛和大脑,这些是车辆智能的基础。在制造与能源方面,需要可靠的整车制造平台和电池厂商提供的高性能电池,这是电动化无人车长时间运行的保障。在环境感知与链接方面,需要高精地图、V2X车路协同等为车辆提供上帝视角和强大的后台支持。
萝卜快跑本质上是一个运营服务商和应用集成商,它的车辆在街头奔跑,是上述无数产业链环节技术成果的集中体现和最终落地场景之一。没有这些幕后角色在各自领域的技术突破和协同配合,萝卜快跑的快跑就无从谈起。
可以说,萝卜快跑是中国无人驾驶产业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探路者,其在高阶自动驾驶技术探索和特定区域运营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不过,它的技术路径、商业模式、以及所面临的挑战,都只是中国广阔无人驾驶版图中的一部分。
中国无人驾驶的未来,在于技术路线的百花齐放、商业模式的因地制宜、以及全产业链的深度协同破冰。这片江湖水深鱼多,远非一条萝卜所能代表。它的奔跑是序章,而整个产业的交响乐,才刚刚奏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