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汽车市场还在为“Pro、Max、Ultra”的版本命名反复权衡时,理想i8用一场彻底的“减法”打破了规则——取消所有分级版本,只保留一款“听劝版”。
这不是简单的配置调整,而是对98%用户选择中高配的直接回应,更是理想汽车将“用户声音”转化为产品行动力的极致体现。
从用户的纠结到企业的闪电决策,理想i8的“听劝”之路,藏着一场关于汽车行业价值逻辑的深层变革。
01
用户的“选择题”为何变成企业的“必答题”?
在汽车行业长期的多版本策略中,用户早已习惯在眼花缭乱的配置表中做“选择题”。但理想i8上市后的市场反馈,却让这道选择题变成了企业必须直面的“必答题”。
从数据反馈角度看,超过98%的用户涌向Max和Ultra车型,这一比例远超理想的预期。
用户用订单投票的结果清晰表明:基础版车型的市场接受度极低,而冰箱、音响等高端配置已从“可选项”变成了“必选项”。
这种显著的需求倾斜,暴露了传统多版本策略与真实用户需求之间的错位——企业精心设计的配置梯度,在用户的真实偏好面前显得多余。
用户的诉求不仅体现在订单数据中,更直接转化为对产品的吐槽:“版本复杂难选”“选装限制多”。
这些声音的本质,是消费者对“高端配置无需额外付费”的集体期待。
当越来越多用户拒绝为“基础版”的冗余成本买单,当市场开始呼唤“所见即所得”的透明消费,企业不得不重新审视产品定义的底层逻辑:到底是用户需要适应产品,还是产品应该迁就用户?
面对这样的市场信号,理想汽车给出了颠覆性的答案。从收集反馈到统一版本,整个决策过程仅用7天——这一速度在依赖冗长流程的传统车企看来几乎不可能。
但理想用行动证明:在用户主权时代,用户的诉求不是“建议”,而是必须响应的“指令”。这种快速响应能力,既是互联网基因赋予的优势,更是企业将“用户价值”从口号落地为行动的关键一步。
02“听劝版”如何让
“顶配”成为所有人的“标配”?
理想i8的“听劝版”并非简单砍掉低配车型,而是通过精准的价值重构,让曾经的“顶配”变成了人人可及的“标配”。这一转变背后,是对价格、体验与市场竞争的三重重塑。
从价格配置角度看,“听劝版”以原Max版本为基底,叠加了Ultra版的核心配置,售价却降至33.98万元——较原Max版本降低1万元,还额外赠送价值1万元的铂金音响。
这种“加量不加价”的组合,相当于用更低的成本让用户获得了更全面的配置。比如原需36.98万元才能拥有的全部Ultra配置,如今只需34.98万元即可实现,直接打破了“高端配置必高价”的行业惯性。
配置的统一直接优化了用户体验。过去,用户需要在续航里程、悬架类型、音响系统之间反复权衡,甚至为了某一项核心配置被迫升级整个版本。
而现在,双腔魔毯空气悬架、智能冷暖冰箱、20扬声器铂金音响等20余项高端配置全系标配,用户无需再做复杂计算,选车过程简化为“选喜欢的颜色和轮毂”。
这种“纠结减负”,本质上是将选择权还给用户,让消费决策回归对产品本身的认可,而非对配置组合的妥协。
更关键的是,这种策略在30万-40万纯电SUV市场形成了降维优势。对比Model Y基础版的“乞丐配置”和同级竞品的“选装套路”,理想i8用“全系满配”重新定义了价值标杆。
当竞品还在为“是否标配座椅加热”精打细算时,理想已经将零重力座椅、后排娱乐屏选装权等越级配置纳入体系。
这种差异不仅是配置表上的数字优势,更是对用户心理的精准击中——让“高端体验”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而是该价位区间应有的标准。
03这场“减法革命”,
会给市场带来什么?
理想i8的“一版定乾坤”看似是单品策略调整,实则是对汽车行业价值逻辑的重构,其影响将从行业规则、市场格局到品牌竞争层层渗透。
从行业规则来看,它直接挑战了“用基础版拉低起售价,靠高配版赚利润”的传统玩法。
长期以来,车企习惯用“低价入门款”吸引流量,再通过高配版的溢价获取利润,但这种策略往往导致基础版配置寒酸、高配版价格虚高。
理想i8用“标配即顶配”撕开了这层伪装,倒逼同行重新思考:当用户不再为冗余版本买单,企业是否该回归“以用户需求定配置”的本质?这种变革或许会推动行业从“版本博弈”转向“价值透明”,让产品竞争力回归到配置本身的实用性与性价比。
从市场格局来看,30万-40万纯电SUV市场正等待一个真正的“破局者”。数据显示,该区间除Model Y外,暂无月销超4000台的产品——1-6月上险量中,Model Y以43917辆遥遥领先,第二名智界R7仅20979辆,多数竞品徘徊在月销千台水平。
理想i8的入场,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其产品力不仅优于Model Y的基础配置,更在空间、舒适性上超越蔚来ES6等竞品。
如果月销突破4000台,它将超过市面上99%的纯电产品;若能触及7000台,更将创造中国品牌在该区间的新纪录,甚至动摇Model Y的垄断地位。
从品牌发展角度,这场“减法革命”是理想“用户价值至上”理念的又一次强化。从理想ONE用“无续航焦虑”打开市场,到i8用“7天快速调整”响应需求,理想正在构建“听得见、改得快”的品牌标签。
这种标签在新能源渗透率突破50%的当下尤为重要:当市场从增量竞争转向存量博弈,用户粘性将成为核心竞争力。
理想i8作为品牌首款纯电SUV,承担着从“增程专家”到“纯电玩家”的转型重任,而“听劝版”的策略,正是用最直接的方式向用户传递信任——正如理想在30-40万SUV市场已有的优势(1-6月销量65940辆,超越BBAT成为销冠),这种信任将帮助其在纯电领域快速复制成功。
理想i8的配置调整,表面是一次产品策略的优化,实则是汽车行业价值逻辑的拐点。
当企业不再将“版本分级”视为利润工具,而是将“用户声音”作为产品定义的核心;当“快速响应”取代“流程僵化”成为企业常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可能成为爆款的SUV,更是一个行业向“用户中心”转型的清晰信号。
这场变革的终极意义,或许在于重新定义“好产品”的标准:未来,最好的汽车从来不是企业闭门造车“设计”出来的,而是与用户深度互动“共创”出来的。
理想i8的“听劝版”只是一个开始,它预示着一个新的竞争时代——在那里,谁能最快听懂用户的需求,谁能最精准地兑现价值,谁就能在汽车行业的下半场竞争中占据先机。
而对于用户而言,这无疑是最好的时代:因为他们终于从“被动选择者”,变成了产品定义的“主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