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节目由豆包AI播客生成
最近大星在意大利和卖饼的同行技术交流,发现他们一张大饼随便卷点炸鸡薯条就是5欧元(约41块人民币),也太黑了。大伙说咱们卖饼的够有良心了,你看看那些卖水果的。
我还真去罗马火车站看了,一个杯子装五六块西瓜,标价9欧元(约75元人民币)。我问店员是一杯9欧元还是一柜9欧元,店员立刻伸出双手意式结印,嘴里一直嗒嘀嗒嘀嗒。
真正过日子的欧洲百姓和咱们一样,会去超市或者菜市场买水果。也有人会去更便宜的地方买,我在印度朋友开的小店里买了一个西瓜,老板送一大瓶椰子水,加起来:
5欧元。
这个价格比北京还便宜也就罢了,三哥们看我挑瓜拍来拍去还让老板现切两半,就都围着看,看到又甜又脆又起沙,大家纷纷鼓掌,购物情绪价值拉满。
也不光是水果,我在雅典市中心看到有人从Shein或者Temu上拿货开1元店,门庭若市。
老百姓终究是图个便宜实惠,外国它也有五环外不是?只不过观察下来,他们的解决方案比较原始,靠的是吃苦耐劳的三哥。这点上咱们国内先进一些,衣食住行方面都有一些有意思的解决方案。
就比如最近的外卖大战吧,各家公司补贴的新闻大星泛泛一读不太激动,因为明知可持续性不高。但有一条新闻大星还是注意到了:
拼好饭日单量突破3500万单。
拼好饭从诞生起就有很大争议。大家想当然认为所谓性价比的产品,约等于便宜没好货。
这也不怪大家,你看现在很多新能源车动不动就出问题,车主到社交平台上维权,观众们最多的评论是:
你自己克服一下。
大星之所以说国内的模式先进,是因为拼好饭这个产品不让任何人克服。
以往外卖是围绕店铺展开的,平台在线上展示店铺信息和产品供消费者挑选,下单后由骑手完成履约。在这个闭环里,消费者如果想获得低价实惠,要么平台牺牲盈利大规模补贴,要么店铺牺牲品质,要么骑手牺牲工资,哪种都不是一个健康模式。
拼好饭直接换了个逻辑,大家在平台上看到的不再是店铺,而是具体的产品。我不知道美团是跟谁学的这个逻辑,直接通过标准化产品,汇集海量需求,然后利用集中配送完全闭环,这种爆款打法,大星觉得颇有一位故人之姿。
这个新的逻辑实现了一种微妙的平衡。商家用几个SKU打造爆品,可以减少设备、人工和供应链复杂度,还不用交佣金和配送费;骑手可以一趟取走N单;消费者用更少的支出实现了口味升级;平台有条件在不依赖大规模补贴的前提下维持低价,看起来大家都有光明的未来。
如果纯从商业角度看,这个逻辑非常成功,单量巨大说明消费者信任,连麦当劳和肯德基都传出在跟拼好饭谈,说明企业方信任。拼好饭推动的“万家品牌”计划,你能想象到的比如瑞幸、汉堡王、塔斯汀、蜜雪冰城、沪上阿姨、老乡鸡等等大牌连锁都入驻了,和“百万亮厨”计划,要求餐饮商家拍摄门头和后厨照片,打卡食安日记,证明平台也是想越做越好的。
这个商业模式看起来一点也不难,但为啥在电商和外卖领域都只有一个成功案例?其实还是因为很多模仿者骨子里看不起五环外用户。
这也不怪它们,有很多用户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大家随便在社交平台上搜搜,就能看到各种对拼好饭的玩梗和自嘲,大星看得多了,有的是真笑不出来。
我相信一开始选择拼好饭的朋友都有一些自己的原因,这并不应该被嘲笑。
但要说最触动我的,还是玩梗内容的评论区。有瑞幸的员工解释拼好饭的瑞幸和普通瑞幸没差别,有炸鸡店员工说自己遇到拼好饭的单子还会多给肉和酱,甚至还有拆迁户说自己并不穷,但也爱吃拼好饭。
这种阶级友谊的气氛,让我恍惚回到了三哥的那家水果店。两个西瓜都摆在那里,你告诉我有一个更高级?
从这个角度想,拼好饭的社会意义挺大,严格要求食安让普通朋友吃上有性价比的热乎饭,还团结了你我这种普通群众,一家盈利性企业要做这些其实挺不容易的。
这段时间的外卖大战是个很典型的标志,国内商业各个赛道都到了天花板,竞争已经到了存量博弈阶段。
大星特别理解各个公司急切杀入外卖赛道的心理,因为这是最后一个高频且刚需的赛道了。但是仅仅依靠低价补贴抢占份额是不可能持续的。
拼好饭已经开了个好头,它证明不靠补贴也能让产品具有普惠性,这才是互联网公司应该做的。
关注星球视频号,熟知寰宇人间事
加大星微信:Howbigstar 备注公司-职业
给我一个在看,我能撬动整个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