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四年后,「BodyPark」型动公园又有新变化——正式上线3.0 版本「AI+真人」线上一对一私教平台。
BodyPark是36氪长期关注的一家公司,成立于2021年,通过自研DeepBody Engine人体姿态AI算法引擎,首创上线「AI+真人」在线私教课。简单来说,用户预约BodyPark私教课后,只需要用手机、iPad或智能电视投屏,即可实现与真人教练线上视频双向互动上课。在动作指导与反馈上,BodyPark通过结构化课件与AI识别技术,辅助真人教练提高授课质量和效率。
2024 年初,BodyPark与 FITURE 魔镜进行了并购整合,作为 FITURE 旗下独立的业务品牌,继续专注「AI+真人」结合的产品迭代创新。
上线以来,BodyPark平台累计共展开了 150 多万人次的实时真人私教课,累计音视频互动时间总量达到 5000多万小时。从开课人次和累计开课时长上计算,BodyPark或已是全球规模最大的「在线真人私教」平台。
而这一次,2025 年 7 月 10 日,BodyPark在真人私教小班课 2.0基础上,正式升级 3.0 公测,推出线上真人私教 1 对 1 平台。
此前,BodyPark平台课程以一对多小班团课模式为主,主打包月不限次的订阅会员卡模式。如今BodyPark 3.0旨在体系化、规模化上线1对1私教课,并且匹配专注于私教服务的健身教练,在业务体量与专注度上相较过去都有较大的革新。
BodyPark1对1私教平台正式发布后,将会分为学员端和教练端两个APP,学员App用于学员登陆约私教课程使用,教练App用于私教入驻平台后在线授课使用。另外,打开BodyPark小程序或APP,会发现「真人私教」服务已成为平台的一级入口。
在BodyPark 最新的 3.0 模式下,消费者可以不办卡,按次购买真人私教课,平均只需要39.9元,就可实现「即约即练」,即1 分钟内接单,10 分钟内开课。
BodyPark创始人林宜立告诉36氪,模式上,BodyPark想做的是健身行业的“滴滴”平台。“作为资源聚合方,BodyPark 通过AI算法、垂直数据、私教工具、软硬结合的端到端能力,链接健身教练与学员,极致降低真人私教课的门槛,普惠更广大的消费者,重塑行业供需关系。”
BodyPark供图
减少私教服务的体验方差
在健身行业,私教因为服务属性过重,且基本履约环节在线下,没有数字化,更难以标准化和规模化。这一“供给能力”的挑战早已不是行业秘密。
BodyPark又是如何打破限制的?
林宜立告诉36氪,服务“方差”这一概念在健身行业同样适用,当下的健身教练几乎都需要同时背负教课与销售两大指标。但会上课的私教不一定会卖课,会卖课的私教不一定能上好课。“这将直接导致服务体验方差过大,假设一家健身机构有少量90分的教练,但大量教练停留在40、50分水平,消费者体验不一致,教练离职流失快,都不利于健身机构的长期管理。”
换言之,当行业服务质量取决于健身教练个人的能力、专业度以及责任心等主观因素时,标准难以被量化,方差自然也难以降低。
而BodyPark的解决方案是,从技术上提供一套足够专业与标准化的智能课程体系与授课工具,通过AI辅助,最大化减少教练服务的方差。
早在2022年,BodyPark就发布了BIPT智能课程体系,将健身课程结构化地划分为“三阶五级”。到2024年底,BodyPark决定用更少的种类,闭环更全面的需求,BIPT2.0版本上线。
简单来说,一套持续扩充的,可量化拆解、可组合迭代的「AI 动作库字典」,是 BIPT2.0 的差异化核心能力。类似当年链家贝壳的「楼盘字典」,BodyPark认为,相对于眼花缭乱的课程,回归到一个一个动作的标准化训练,才是健身运动那个不变的第一性原理中的「一」。
林宜立用“深蹲”这一动作向36氪举例,在BodyPark系统中,仅“深蹲”这一动作,就有并腿深蹲、徒手深蹲、过头深蹲、相扑深蹲、等多种变体,结合不同的器械设备与升降阶组合,可提供几十种训练方式。
在BIPT 2.0 里,动作库数量增加到了 2000多个,相较于1.0版本增幅达到75%,并且均具备AI动作识别与指导纠错升级能力。所以,BIPT 2.0 在三阶五级基础上,重新推出了四大系列课程——即「BURN 沸点燃脂」、「STRENGTH 力量雕刻」、「REBIRTH 蜕变体态」、「BODY 唤醒瑜伽」。
另外,BodyPark的核心人体姿态AI算法引擎DeepBody Engine也在持续更新迭代,目前已经实现包含腰椎骨在内的人体34个主要骨骼关键点的实时追踪捕捉,动作识别准确度高达 97% 以上。
具体来说,当一个用户选择在BodyPark上一节1v1私教课,在上课之前,通过完整的课程拆解,Ta已经知道自己该练什么、怎么练、由谁带练。在健身过程中,用户既能看到AI技术呈现的绿色火柴人骨骼点位变化,也能随时听到教练的即时反馈,即真人教练与AI系统将会同时陪伴全程监督。
BodyPark供图
用 AI 重塑垂直场景供需关系
在提供标准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上,BodyPark还做了一件事,即重塑健身行业的供需关系。
在BodyPark,教练通过专业资质审核和培训后,可不限城市地域,利用碎片化时间,在平台灵活兼职授课;而另一端的消费者,平均只需要39.9元,就能随时随地、打破任何场景,上一节一对一的「AI+真人」私教课。
能重塑供需关系的前提,核心在于对两端人群需求的精准捕捉。
从教练端来看,BodyPark帮助教练解决了三件事——1. 远程实时的音视频互动授课,实现全网学员匹配;2. 全动作科学课件内容支持,不用耗时备课,也无需消耗体力做动作示范;3. AI助教的骨骼点判断辅助,让教练更有精力专注学员的动作细节,进行更精细化的指导。
对于教练而言,不用费心于销售指标,也不用再操心繁琐的课外服务,他们要做的,只有专业的学员陪伴与动作指导。
尽管国家体育总局只公布了截止2020年底的中国现有健身教练数量,即从业人数约为90万人。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个百万级别的从业群体,由于大量健身机构生命周期短、入行资质标准模糊,近年来流动率相当高。中国有大量的健身教练,长期处在收入不高且不稳定的状态。
这也意味着, BodyPark为大量的健身教练提供了一个确定性、稳定性的额外收入来源。只要提前一周空出上课时间,符合资质的健身教练就能在BodyPark开课,月底按课时费结算薪酬,透明高效。“教练们不用花心思在销售和其他琐事上,最大化时间利用率,职业成就感也高”,林宜立称。
在另一端,从用户视角来说,BodyPark选择的关键路径解法,就是聚焦消灭一切"启动健身"的阻力。
“我们不认为健身反人性,而是启动健身反人性。虽然始终有少数金字塔顶端的消费者获得了健身锻炼的正反馈,但是大多数的用户,都倒在了启动健身并坚持健身的门槛之外。”林宜立说。
对于一个健身学员来说,时间、通勤、金钱成本,都是启动健身的巨大阻力。
从这三个阻力维度进一步拆解——时间上,BodyPark能做到课前甚至临课前即约即练,最快 10 分钟约到教练上课,消除时间的不确定性;通勤上,在线私教不限任何场地限制,居家、健身房甚至出差住酒店均可开练;至于训练成本,平均39.9元一节课的价格,相当于一杯拿铁的钱,也无需大额预付费充值。
BodyPark供图
此外,在过去的线下私教机构里,消费者体验不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训练方案与某个教练个人强绑定。教练一旦更换,则会大大影响用户健身体验。BodyPark上的所有训练教案和日志,都会在平台管理系统中保存,在保证学员训练进度不会因教练更换而受影响的同时,也支持多名教练服务一名学员。
对于每一位用户来说,Ta在拥有AI与真人教练即时陪伴的同时,还能让教练实时监测自己的心率,帮助调整训练节奏。至于课后,用户还能够随时查看教练在本节课堂上的点赞和指导次数,获得量化正反馈。“在指导互动维度,我们至少复刻了线下面对面私教八成以上的体验(唯一不能做的,就是肌肤触碰);同时,BodyPark 还提供了线下私教不具备的数字化沉浸式体验,普惠的课单价和时空便利性。”林宜立称。
按 BodyPark 官方的 slogan,他们希望做到“像滴滴一样约私教,像美团一样换教练,像瑞幸一样的性价比"。
据36氪了解,内测期间,在无人工销售干预的情况下,消费者付费私教上课次数接近人均 5节/月 ,NPS 口碑达 81%+。
重塑消费者和私教之间的供需关系之后,BodyPark 下一步要做的,则是解决教练供给的规模化问题。
林宜立告诉36氪,今年上半年,BodyPark 已经连续数月实现入驻教练人数翻倍,累积了良好口碑,真正让教练们有尊严且便捷地增加个人收入。
BodyPark供图
仍在牌桌上
回顾过往,健身行业经历了多次的起伏迭代与转变——2000年后,以一兆韦德等大型连锁品牌出现为代表,健身行业开始在中国真正获得关注度,全民健身潮出现;2014年前后,中国健身产业开始向着“移动互联网+”、智能化等转型,Keep、乐刻、超级猩猩等互联网健身服务顺势兴起;近几年,由于疫情和宏观经济的变化,中国健身行业再度进入一轮深度洗牌时代,传统健身房开始面临倒闭潮和重组潮,行业前景并不清晰。
“消费+互联网”的投资赛道在近几年更是进一步遇冷。“BodyPark目前是少数几家「不下牌桌」,坚持 AI 在垂直应用场景迭代落地的企业。”林宜立说。
创立BodyPark之前,林宜立毕业于清华大学,并获得了哈佛商学院MBA学位,出门问问(HK02438)的早期创始高管和产品副总裁,带领团队打造过小问AI智能语音助手及TicWatch智能手表等产品,更早前曾任职BCG波士顿咨询公司以及上汽大众汽车。
2021年,离开出门问问选择自主创业后,林宜立没有投身“AI+快消品”等更热门的领域,而是成立BodyPark型动公园,从健身这样一个“反共识”赛道切入。“我们相信,持续增长的用户健康需求叠加 AI技术范式突破,一定会有机会重塑行业的用户体验和商业模式。 既然选了健身这个'难行业',那就坚持做难而正确且有价值的事 。” 林宜立告诉36氪。
此前,36氪曾报道,2022年BodyPark宣布完成了由峰瑞资本领投,Picus Capital 跟投的数百万美元Pre-A轮融资。更早前,BodyPark获得真格基金的天使轮融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