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这家扎根上海的企业,正将自研国产“空中出租车”从概念蓝图飞入现实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如风 文汇报 时间:2025-08-08 10:25:59


当前,低空经济正加速“起飞”,在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这片迅速扩张的新蓝海中,最引人注目的无疑是被誉为“空中出租车”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

这一新型交通工具采用纯电能源,起降无需跑道,可实现无人驾驶,叠加高安全性、低成本、绿色环保等优点,被视为未来城市低空出行最好的交通工具之一。如今,它也正从概念图一步步飞入现实,不仅刷新公众对“未来出行”的想象边界,也为城市交通变革打开新空间。

回望国内载人eVTOL的发展轨迹,民营企业的创新活力尤为突出。有趣的是,若把技术突破的关键节点标注在地图上,你会发现黄浦江畔呈现明显的集聚效应——全国最早实现吨级以上eVTOL首飞的5家公司里,有4家来自上海,而御风未来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一员。

敢梦苍穹,敢造内核

御风未来的“空中出租车”M1,是其自主研发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采用复合翼构型设计,垂直起降动力系统与巡航飞行动力系统实现完全独立。整机配备20个螺旋桨,具备足够的安全冗余,任意两个螺旋桨失效依然能安全降落。

据了解,M1使用纯电动力,设计航程达250公里,最高巡航速度达每小时200公里,能搭载5名乘客,最大载重700千克。今年2月,升级版M1B结构生产下线,在材料、动力和航电系统等方面全面优化,航程提升超20%。

值得一提的是,M1系列在飞控系统、动力系统、机体复合材料3个核心环节实现“自主研发,全链国产”。其动力系统依托国内新能源汽车成熟的供应链体系构建,具备成本和技术优势。机体的“骨架”与“皮肤”采用全国产碳纤维复合材料,并开展材料及工艺创新,整体核心部件国产化率达到100%,展现出强大的供应链整合及创新研发能力。

为何坚持“全链国产”?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解释,eVTOL核心技术与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高度协同。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已培育出成熟的电机供应链,在多年激烈竞争下,已有数千万台国产电机经市场验证并持续优化。 相比之下,国外航空发动机领域具备实际装机经验和足够飞行时长的供应商较少。“在eVTOL这一新型赛道,国内外其实处于同一起跑线,而中国凭借在新能源汽车上的积累反而更有优势。这也是中国低空经济‘弯道超车’的机遇。”

在3个核心环节中,飞控系统堪称飞行器的“大脑”,御风未来在成立之初便坚定走核心系统自主研发路线。依托多年飞行数据积累,逐步形成自己的飞控研发生态体系,也由此筑起技术“护城河”。

而这一切都源自创始团队深厚的“载人飞机基因”。两位创始人谢陵和刘十一曾是知名央企飞控系统核心工程师。2015年,怀揣着打造全球顶尖垂直起降固定翼载人飞机的梦想,他们在浦东张江租了间月租金1500元、不超过20平方米的办公室,迈出创业第一步。初期,从第一行代码到第一块电路板,甚至连飞控算法和软件的开发工具,都是他们亲手完成的。他们始终坚信,自己对技术发展方向的判断是正确的,有能力发明一款足够好的载人飞行器,并一步步将其变为现实。

然而,创业之路从来不易。由于初期资金有限、技术积累尚浅,御风未来团队面临“先活下去”的现实压力,最终选择先从中小型工业无人机eVTOL起步。这个看似务实的选择,反而为公司打下坚实基础,不仅带来稳定的现金流,过去两年实现每年3倍增长,也为载人eVTOL研发提供了长期、充足的“弹药”。

2021年,随着行业政策、技术、供应链、资本等条件初步成熟,御风未来终于如愿开启载人eVTOL征程,在张江设立大型载人eVTOL研发中心,在金山建立总装试制工厂。2023年10月,御风未来M1完成首飞,成为我国首架自主研发、全国产化的2吨级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标志着中国企业在全球eVTOL赛道的里程碑式突破。

沪上扎根,链动未来

对研发团队来说,安全始终是做载人飞机的底线。而上海,作为中国唯一具备大型客机研发制造与适航能力的城市,拥有覆盖设计、制造、飞行测试等多个环节的完整航空产业链,并因C919项目聚集了一大批熟悉民航适航标准的工程师和人才,强大的产业基础和密集的高科技人才为御风未来发展提供了肥沃土壤。

不仅如此,上海还是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领军者。作为整车产量第一的城市,其“三电”(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零部件的配套能力高度成熟,优势明显;以上海为中心的“4小时产业圈”更是让零部件、试验、制造等环节构建起高效的协同体系,可大幅提升eVTOL整机研发与制造效率。

政策支持同样是御风未来扎根上海的一个关键因素。谢陵提到,上海对御风未来等初创企业的支持非常务实。例如,公司曾在张江创业表现突出,享受到200平方米的免租优惠,减轻运营负担。2023年6月,市政府主办的上交会邀请他们免费参展,那是公司首次公开亮相。此后,还陆续受邀参加工博会、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进博会等重量级展会。

特别是2023年进博会,御风未来作为唯一参展的eVTOL企业,吸引各方关注,不仅大幅提高知名度和曝光度,也为后续技术研发带来更多契机。随着资本的持续关注和逐步进入,公司得以更加专注推进研发工作。

御风未来副总裁岳婷婷回忆,有一次从进博会打车离开时,出租车司机兴奋地和她聊起:“听说天上都要有出租车了,就在进博会上展示呢,真的能实现吗?”

根据御风未来的发展规划,公司预计今年完成载货适航取证工作,尽早开启高频次、常态化、低风险运营,力争2027年取得载人适航证,实现点对点载人航线飞行,预计2030年前后实现固定航线客运。目前,御风未来M1B已完成多项重要测试,并与中航国际融资租赁有限公司签署100架意向订单协议,合作规模超10亿元。

“我们认为,在必要且长时间的适航审查中,载人eVTOL不能闭门造车,而需要更早接触用户、接触市场,”谢陵强调,“先有一款能快速商业化的飞机投入到市场中,可以快速验证技术、探索商业场景、培养运营人才、建立运营规则,这是一个更务实的过程,也是我们选择‘先载货后载客’的原因之一。”

尽管前景广阔,但低空载人出行的真正落地仍面临诸多挑战。“目前在电动垂直起降固定翼载人飞机这条赛道上,全球尚无企业拿到载人适航证,也未进入大规模商用阶段。”谢陵坦言,想要让eVTOL真正飞在城市上空,还有大量要解决的问题,无论是起降点、停机坪、充电设施、通信、导航监测等低空基础设施的建设,还是运营体系、低空空域管理制度等规则的建立,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各方共同努力去解决和完善,这样才能打通从“能飞”到“能用”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手记

御风而上,筑梦未来

以“人人可享有的空中出行”为愿景,御风未来正一步步迈向低空载人出行的梦想。

从大飞机产业链孕育的航空工程师,到新能源汽车供应链带来的深度赋能,再到长三角“4小时产业圈”所构建的高效协同体系,上海独特的产业生态与人才优势,为御风未来这样的创新企业铺设了一条“弯道超车”的发展通道。

更令人动容的,是创始团队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十年前,eVTOL几乎是全球的“技术无人区”,两位飞控工程师选择离开体制,走入一条没有参照系的全新赛道,从零起步摸索前行,这本身就令人赞叹。

如今,M1已首飞成功并进入适航认证阶段,御风未来乃至中国eVTOL产业也与全球eVTOL玩家并肩“起飞”。或许不久的将来,当我们扬招搭乘“空中出租车”时,可能会想起这个关于御风而上、坚持创新的故事,以及这座城市是如何托举起创新梦想的。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