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中芯国际就第二季度财务报告举行业绩说明会。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在会上表示,公司第二季度收入增长,主要因为在国内外政策变化影响下,渠道加紧备货、补库存,公司也积极配合客户保证出货。他强调,这样的情况会一直持续到第三季度。
产能趋近饱和,模拟芯片需求增长显著
中芯国际二季度业绩报告显示,公司单季销售收入2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6.2%,但环比下降1.7%;上半年营收44.6亿美元,同比增长22.0%;产能利用率92.5%,环比提升2.9个百分点。其中8英寸、12英寸产能利用率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截至二季度末,公司折合8英寸标准逻辑月产能增加至99.1万片。
二季度销售收入以地区分类看,中国、美国、欧亚占比分别为84%、13%和3%,环比差别不大。
晶圆收入以应用分类看,智能手机、电脑与平板、消费电子、互联与可穿戴、工业与汽车占比分别为25%、15%、41%、8%和11%。
从平台看,模拟芯片需求增长显著。其中,广泛应用于手机快充、电源管理等领域的模拟芯片,当前正处于国内企业加速替代海外份额的阶段。公司早期已与这些国内客户深度合作,为其量身定制器件和工艺平台,因此在替代过程中获得增量订单,推动产能利用率继续爬升。此外,图像传感器平台收入环比增长超两成,射频收入环比也有较高的增幅。
按尺寸看,8英寸和12英寸晶圆收入占比分别为24%和76%,8英寸晶圆收入绝对额环比增长7%,产能利用率优于同业。
赵海军表示,公司没有涨价,ASP(平均售价)上升是因为产能较满,12寸的晶圆没有折扣了。“我们从来不是产业里第一家涨价的,但如果有可比同业涨价,我们会跟随”。管理层表示,会支持客户保持其市场份额,进行价格调整同时透露订单目前比产能高。
赵海军进一步强调,为预留部分产能用于研发投入,公司产能利用率将控制在 95%以内。当前约6-7万片的产能因专项研发占用,暂无法承接订单生产。
对于第三季度指引,公司管理层预计出货数量和平均销售单价都预计上升,收入指引为环比将增长5%到7%;毛利率指引为18%到20%,与第二季度指引相比持平,主要因为产出增加抵消了折旧上升带来的影响。
展望第四季度,赵海军表示,第四季度是行业传统淡季,前三季度公司配合提拉出货,客户已经建立一定库存。虽然客户信心还是很强,但第四季度急单和提拉出货的情况会相对放缓,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第四季度还不是看的非常清楚。根据上半年未经审核的财务数据和第三季度指引,在外部环境无重大变化前提下,公司全年的目标依然是超过可比同业的平均值。
这一指引或许折射出几重现实状况:其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对价格形成了不小的压力;其二,新产能处于爬坡阶段,其成本带来了相应影响;其三,产品结构正处于调整的过渡时期,这一过程也产生了一定作用。
汽车业务道阻且长,功率器件供不应求
关于国内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发展的若干判断上,赵海军对国内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判断,同时在业绩会上也分享了诸多行业动态与企业规划。
在国内半导体及相关产业发展方面,赵海军认为,网络相关领域国内客户的产品替代率已处于较高水平,预计至2028年可实现全面替代,且该领域将呈现出最快的增长速度;就存储器配套的逻辑电路而言,其市场需求量庞大,发展具有较强的确定性;手机市场总量保持稳定,既无增长态势,也未出现衰减迹象,同时 “降维” 趋势显著,具体表现为高端应用逐渐向低端市场渗透;国内工业领域的恢复态势较为明显。从长远视角来看,汽车工业的产品替代进程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考验,其间存在较多顾虑因素,而中芯国际在汽车领域的产能布局、技术管理平台搭建以及客户协作等方面已做好准备,未来有望实现持续增长。
在手机市场具体出货情况上,赵海军表示,今年各手机厂商正在纠正年初的出货预测,预计至今年年底,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及国内主流手机厂商总产量与去年基本持平。不过,尽管市场总量不变,但由于中芯国际手机客户今年以来的市场份额增长,该公司在手机应用中的出货量也得以增长。
关于中芯国际功率器件产能及规划,赵海军提到,公司过去新增的功率器件产能,是受战略客户—尤其是国外IDM客户要求提供整套产品方案而建,目前规模上量后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未来中芯国际不会进入主流的功率产品代工市场,不会建立客户不需要的多余产能。同时,还会根据一些国际客户“China for China”的需求,配合建立 SiC、GaN等第三代半导体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