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财经
前记。
本次ISC.AI 2025大会核心环节、开幕式、开场show均由全球首个L4级别的智能体系统“纳米AI”深度赋能,可能是智能体办的最早的一场会。
01.
2025年是AI很特殊的一年,既是智能体元年,也是人工智能落地发展最重要的一年。
很多专家将人工智能视作第四次产业革命,尽管颇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AI带给人们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巨大改变,提供了比互联网更大的机会。
既然是新变革,必然会对各行各业带来巨大的颠覆性作用。
02.
这两年,大模型能力突飞猛进,但在企业实际应用中,依然有两大痛点:
其一,模型推理能力不足,更像知识问答;其二,模型缺乏独立做事能力,不会使用工具。
这就导致了,很多公司看似引进了DeepSeek,实际上就多了一个聊天机器人,做一些问答、客户交流的事情,真要介入到核心业务,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今年DeepSeek、Sora相继登场,提升了大模型在语义理解与深度推理层面的跃升,但第二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AI发展如果停留在大模型阶段,只能成为玩具,而非生产力工具。
03.
一个更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呼啸而来,“大模型进化到智能体是必然的”,ISC.AI 2025大会上,周鸿祎强调道。
智能体是大模型的进化,它能够理解目标、规划任务、调用工具、具备记忆,实现从需求到结果的完整交付。其核心在于使用工具的能力和利用大模型进行复杂任务规划的能力。
也就是说,智能体弥补了大模型在实际应用中的欠缺,相当于大模型的身体、手跟脚,大模型相当于智能体的大脑。
04.
当下,智能体的发展呈现几大趋势。
① 通用智能体难以实现,未来智能体需要攻破单一领域、聚焦在完成单一任务上更容易落地应用,更好融入业务流程。
② 企业若要打造对业务有帮助的智能体,需要多个基准模型协作来提供智能体的智力支撑。
③ 专业智能体需要专业知识和数据的支持形成壁垒,企业应沉淀专业知识,构建知识库,才能让智能体更好得完成专业化、个性化的任务。
④ 大模型在企业内部使用必须和企业原来的信息化及IT工具进行对接,这样才能完成很多专业的工作。
⑤ 一人公司是伪概念,智能体也一样,未来一定是多个不同专业的智能体进行协作;
⑥ 未来人机交互范式会从人类使用各种软件工具的模式走向和智能体伙伴相协作,人类角色也会发生根本性转变,成为定义、规划、管理、监督变成智能体的超级个体;
⑦ 当前智能体是个开始,下一步演变成智能体蜂群、集群,智能体经济将会繁荣。
05.
类似于自动驾驶技术阶段,在智能体内部,也有等级划分。
——L1聊天助手,擅长提建议或提供情感陪伴,属于最早期的智能体,比如GPTs。
——L2工作流智能体,已经从“玩具”进化为“工具”,但必须由人类来设置流程,AI来执行任务,人再通过操作工具提高生产效率。
——L3推理型智能体,已能实现AI自主规划完成任务,单兵作战的能力很强,可以看作一位领域专家。但受限于技术框架,面对跨领域复杂问题时,仍会因缺乏协同规划能力而陷入瓶颈,无法实现多层级思考下的全局优化。
——L4多智能体蜂群,多个专家智能体可像搭积木一样灵活“拉群组队”、多层嵌套、分工协作。其性能表现出色,可连续执行1000步的复杂任务,消耗Token在500万-3000万,任务成功率高达95.4%。
——L5超级智能体,抛开人为干预,在和人的聊天中就能自动规划出L2、L3智能体,这是人工智能自我进化的领域,目前仍在探索。
06.
一个智能体是不是智能,核心指标是单次工作消耗的Token数,就跟用电量是一样的。
此外,在实践中还发现,单任务超过100步之后智能体执行任务就会拒绝或者错误地理解人类的指令。
因此,不少公司宣传能达到L3智能体,还要看能否达到以下几个关键指标:
一是上下文的管理能不能连续消耗100万Token;二是多步执行的时候稳定执行100步不出错;三是多工具调用,就是能不能同时调用100个工具。
07.
以视频制作为例。
视频生成是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若要产生5s、10s的视频,大模型非常容易做到,但若要给一句话生成一个10分钟的电视长片,则需要有完整的剧本、分镜、摄影、美工、配音、配乐、合成,这就需要多个智能体分工协作。
一个10分钟600s的视频,5s一个的话需要设计120个分镜,5s的视频大概是100帧,120s就要花1万多的图像,执行的步数要求是非常高的。
国内目前的平均水平是生成30s视频,360智能体的视频长度可以做到90s,连续执行100步不出错,连续消耗100万token,调用100多个工具,达到L3水平。
08.
从L3到L4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L3将单智能体的推理+执行能力推向极致,如同一个天才专家,能“边想边干”、“想好了再干”甚至“从错误中学习新路径”。
但天才也需要团队!L4的核心是让多个“天才智能体”高效协作,形成协作机制避免“三个和尚没水吃”的窘境。
它需要一套强大的蜂群操作系统,比如指挥中枢,必须有“指挥官”角色,对全局任务进行分解、分配,否则就是“群龙无首”;比如沟通协议,智能体间需高效的信息共享与任务并发机制,同时还要冲突协调;比如容错机制,单个智能体出错或“倦怠”,系统要动态感知、任务迁移或重启,保证整体流程不崩溃。
如果缺乏这套协作骨架,再多智能体也只是一盘散沙,就像无人机表演,一旦协作系统被破坏,很多无人机就碰在一起纷纷跌落,效率反而不如单兵L3。
09.
对安全行业来说,智能体的崛起,特别是L3、L4级别的能力,正为其两大痛点提供革命性解决方案。
在ISC.AI 2025大会主题演讲中,周鸿祎直指当前企业安全困境:一方面,安全运营专家稀缺且培养周期长;另一方面,“智能体黑客”涌现,推动攻防迈入“机器对机器”时代。单个黑客即可操控成百智能体,发动大规模自动化攻击,网络战风险陡增。
对此,360安全智能体为安全大模型这颗“智慧大脑”赋予了可行动的“手”与“脚”。尤其L4级多智能体蜂群,能够完整复刻人类高级安全专家的能力,实现安全防御能力质的跃升与代际突破。
10.
而未来,ALL IN AGENT将是每个行业的必然选择,每家企业、每个组织,乃至每个人,都将拥有专属的智能体军团。
如何让这些数字团队、数字专家、数字员工深度融入业务流程、释放最大效能,则是AGENT时代的决胜关键。
读到这里,那么你认为,周鸿祎是对「智能体」理解最深刻的男人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