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维他命
泡泡玛特LABUBU、WAKUKU相继霸屏,成为情绪消费顶流。但在盲盒经济爆火之前,迪士尼作为情绪消费的祖师爷,旗下各种IP早已让全球粉丝疯狂。从1950年代米老鼠公仔被抢购一空,到2023年上海迪士尼玲娜贝儿玩偶被炒至万元天价,迪士尼用百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消费者不仅为商品买单,更为情感和记忆付费。
这种让全世界为快乐买单的魔力,在迪士尼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中得到体现。财报显示,迪士尼体验板块(包括主题乐园、度假区及消费品)收入达90.86亿美元,同比增长8%,其中主题公园部门盈利增长13%至25.2亿美元。流媒体业务同样表现强劲,Disney+订阅用户数突破2.5亿,与乐园业务共同成为迪士尼营收增长的双引擎。
上海迪士尼乐园自2016年开业以来,已成为迪士尼全球乐园中的增长标杆。2024年,疯狂动物城主题园区的开放进一步拉动客流,而即将建设的蜘蛛侠主题园区也被寄予厚望,期待值拉满。
Part01主题乐园:从线下体验到全产业链变现
1955年,全球第一座迪士尼乐园在加州安纳海姆开幕,首次将动画IP转化为实体游乐设施,开创了故事+体验的主题公园模式。
此后,迪士尼通过不断迭代IP内容(如《冰雪奇缘》和《星球大战》),和技术创新(如阿凡达:潘多拉世界的仿生机器人),保持游客的新鲜感。上海迪士尼的火爆更是证明了本土化策略的重要性,其十二朋友园和漫威英雄总部均针对中国游客偏好进行设计。
通过打造沉浸式的游乐体验,将荧幕上的经典角色和故事搬到现实中,让游客仿佛置身于梦幻的童话世界。这种独特的体验吸引了全球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为迪士尼带来了巨额的门票、餐饮和周边产品销售收入。同时,主题乐园的成功也为迪士尼的流媒体业务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2019年,迪士尼推出Disney+,将乐园粉丝转化为流媒体用户,形成线下体验-线上追更-衍生消费的闭环。Disney+汇集了迪士尼、皮克斯、漫威和星球大战等品牌的丰富影视作品,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娱乐体验,进一步推动了迪士尼在流媒体领域的高速增长。
但值得注意的是,为控制成本,迪士尼甚至从Disney+下架多部原创内容,引发用户不满。同时,逐年上涨的门票价格,也让快乐更加昂贵。以上海迪士尼为例,平日门票从2016年的370元涨至2025年的475元,涨幅约28.4%,高峰日门票从499元涨至2025年的719元,涨幅约44%。加上快速通行证、餐饮和酒店费用,一个三口之家单日消费可能超过5000元。美国奥兰多迪士尼甚至推出分时定价,高峰日单日票价高达189美元(约合人民币1360元)。
Part02IP联名:无限拓展商业边界
已成立百年的迪士尼,通过原创和收购,塑造了无数经典IP。通过一系列产业整合,收购了皮克斯动画工作室、漫威、卢卡斯影业和21世纪福克斯等,将米老鼠、星球大战、冰雪奇缘、复仇者联盟、蜘蛛侠、X战警等一系列知名IP纳入麾下。这些收购不仅丰富了迪士尼的IP库存,也为其商业合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风靡全球的泡泡玛特与迪士尼合作推出了一系列可爱的迪士尼角色盲盒,深受年轻消费者的喜爱;潮流隐形眼镜品牌moody与迪士尼联名,推出了以迪士尼经典角色为主题的彩色隐形眼镜,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个性化和时尚的追求;今年7月,茶百道与迪士尼知名动画IP冰雪奇缘的联名活动正式上线,推出了限定饮品和周边产品,吸引了众多粉丝的关注和购买。
迪士尼的联名合作实现无处不在的IP渗透,并带来了巨额利润。据估算,2024年迪士尼全球授权商品零售额超530亿美元,其中中国市场的联名收入增速可能会达20%以上。更重要的是,联名合作以极低的成本扩大了IP的曝光度。例如,与Zara的联名服饰让《疯狂动物城》角色走进日常生活,而与乐高的合作则吸引了儿童群体,为未来乐园和电影培养潜在用户。
不过,部分合作也遭受了敷衍和圈钱的质疑,例如,品牌联名T恤质量差,与茶饮品牌的联名被吐槽只是换包装,味道毫无特色。甚至有网友抱怨,迪士尼在榨干IP价值,而非用心经营。
从主题乐园到IP联名,迪士尼的商业模式始终注重构建以IP为纽带的生态体系。通过内容创作、线下体验、线上传播和衍生授权的多轮驱动,迪士尼不仅实现了收入多元化,更将IP价值深植于全球消费者的心智中。
正如迪士尼CEO鲍勃艾格(BobIger)所言:好故事永不落幕,它们只会以新的形式重生。在流媒体与线下体验融合的当下,迪士尼仍然掌握讲一个好故事的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