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各地各显神通笼络人才的背景下,旅游大省云南把目光对准旅居人群。
近日,云南发布《关于促进“旅居人才”作用发挥的具体措施》(以下简称《措施》),从平台搭建、政治引领、创新创业、引才荐才、长期居住、人才礼遇等六大方面做出布局,吸引集聚更多“旅居人才”来滇居住生活、创新创业。
从云南旅居人群的规模和结构来看。2024年,云南旅居人数有近400万人。据中国旅游研究院调查显示,云南旅居者中约六成年龄区间在20~40岁,有13%的旅居者将乡村作为优选旅居地。这些旅居者通常来自发达地区、具备一定收入和知识储备。
大理人民路,被旅居者摆摊文化带火 图源:社媒截图
此可谓云南通过政策发力留住“过客”,短期来看可以将短期客流转化为长期消费动能,长期来看,也将为云南发展提供人力人才支持。
作为“诗和远方”的代名词,到云南旅游、定居,在社交媒体上几乎成为了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而一旦考虑就业和长期发展,对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更像是疲于大城市快节奏的年轻人心里的“乌托邦”。
伴随着云南政府层面陆续发力“留人”,“乌托邦”会更近吗?又有哪些群体会选择留下来?
走出去的云南人,涌入的旅居者
从区域经济来看,和大部分西部省份类似,云南旅游业和农业比重相对较高,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相对有限,当地人口负增长已成常态。
时代周报记者计算发现,过去5年,云南常住人口减少60多万人,其中机械人口减少是主要原因。
具体到省内各市州,根据2024年对比2023年的数据来看,云南全省16市州中,昆明、西双版纳、玉溪三地常住人口正增长,德宏、迪庆两地持平,其他11市州为负增长。
当地人口净流出的另一边,大量旅居者涌入。据云南文旅厅,2024年,有389.75万人到云南旅居。
今年初公布的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力争2025年旅居人数达600万人。
这一目标或能实现。据云南文旅厅,今年上半年,云南旅居的人数已达280.3万人,同比增长45.4%。其中,上半年旅居游客在云南人均停留91天,同比延长11天。
丽江一景 黎广/摄
在丽江经营民宿多年的小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来云南旅居的人群以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大都是从东部沿海的大城市过来,离职了过来玩一段时间;老年人则是周边临近省份过来,或者从东北地区过来,冬天爱去版纳,夏天爱去曲靖”。
据小敖介绍,一直以来,外省游客所了解的云南旅游目的地多为丽江、大理、昆明、西双版纳和香格里拉等,随着近年来的社媒传播以及更多旅行需求出现,一些过去不被大众所知道的城市开始迎来大量客流。
“比如曲靖,介于昆明和六盘水——两个最凉快的城市中间,今年上半年有大量来自川渝的中老年人过来避暑,关键是房租便宜物价便宜,三室一厅1000元/月就可以租到。加上作为云南的老工业基地、经济水平相对较好,也撑起了较好的医疗配套”。
进一步从云南旅居人群的消费特征、年龄层次与生活目标等层面看,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翟向坤对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云南旅居人群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候鸟式”银发康养群体。以50岁以上退休人群为主,来自东北、川渝、京津冀等寒冷或高压力区域。他们追求温暖气候、高负氧离子环境及低成本养老。
一类是“慢生活”中青年自由职业者。多为数字游民、艺术家、自由创业者。他们更倾向选择大理、丽江等文化氛围浓厚的地区,注重社群联结与创作环境。
还有一类是高净值度假客群。主要来自北上广深及成渝地区的高收入家庭,追求私密度假与品质服务。还有专业人才与创业者,主要包括“银龄专家”(如科研人员、医师)和跨界经营者。
时代周报记者多方采访了解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云南旅居到定居转变的人群中,就地就业去向,相当一部分选择围绕旅游展开,诸如在热门城市或者景区周边开民宿、旅拍馆、餐饮及手工艺品。比如在景洪市旅居人群最密集的片区之一——据当地统计,告庄片区3840家商铺中,54.9%由旅居者创办。
近年衍生的新兴行业,有部分从业者是在云南长期居住的旅居者,如专营农产品的直播电商从业者,又如创作青年、数字游民。
不过从大致数据比对来看,尽管云南涌入数百万旅居人群,但同时发生的是,过去五年云南常住人口年均减少十几万,可见旅居者中选择定居的群体比例不高。
有人先是留下,然后离开。梁仕敏曾是选择定居云南的“慢生活”中青年自由职业者,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2019年他从北京离职前往大理旅游,被当地温暖宜人的环境吸引,旅居数月后即租下一家民宿经营,但民宿在数月后入不敷出,他在亏损约20万的时候重回北京。
推动从旅居到定居
云南深谙自身优势。近年来,从做大旅居产业,到将旅居者转化为本土居民,云南不断开拓和挖掘旅居产业增长点。
2024年,云南正式确立“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品牌形象,并配套出台《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标志云南旅游从传统观光向旅居度假的战略转型。
其后,云南又就旅居产业正负面清单、旅居村试点等发布专门文件,为旅居产业制定规范化标准,推动打造优质旅居村。
从传统观光到旅居度假,一大变化是在云南游玩时间更长了,且更强调生活体验和自我放松。旅居的另一大特点是便宜,过当地居民的日常生活,以月为单位的租房性价比更高。
小敖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在城市周边村落的民宿公寓,500元/月的民宿比比皆是。
云南还想让游客留得更久。
时代周报记者梳理发现,近期发布的《措施》,关键指向旅居人才在云南居住、就业两大方面,具体鼓励举措包括但不限于:支持各地设立“旅居人才”驿站,建立“旅居人才”档案库;鼓励探索设立政府引导基金,引导“旅居人才”中具有专业技术技能的人才参加专家人才产业服务团;推动改造民宿客房和“旅居人才公寓”,面向“旅居人才”给与优惠方案;积极宣传一批“旅居人才”先进典型......
西双版纳 图源:图虫创意
其实在省级文件之前,云南省内陆续有城市主动探索将旅居人群转化为当地居民。
今年7月初,西双版纳州人才办面向全州各单位征集第一期旅居人才岗位76个。招聘公告中提到,“旅居人才作为西双版纳得天独厚的人才资源,是支持推进全州‘两区两城’建设和七大重点产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力量”。
时代周报记者从上述76个招聘信息中看到,招聘职位涵盖医务岗、技术研发岗、管理岗、教学岗、销售岗、营销岗、文旅岗等,其中大部分岗位对应聘者无年龄限制,少数岗位要求对年龄的要求是70岁或65岁以下。
值得一提的是,西双版纳长期因气候温暖、自然条件优越吸引中老年人养老,从本次招聘岗位的年龄标准来看,当地还有意向外来养老群体抛出橄榄枝。
翟向坤指出,从现阶段云南各项“留人”举措来看,政策框架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为吸引旅居人才转化为长期定居者提供了重要基础。
“但要真正实现‘留人’目标,政策仍需聚焦居住可负担性、事业可持续性、生活便利性三大核心痛点细化规则落实解决关键问题。”
从具体实施来看,他建议,要将旅居者转化为本地居民,通常需满足情感联结、事业嵌入、政策支持三重条件。
比如本地社群、长期从事文化创作的人群,可以通过“新市民管理”机制建立归属感;资产投资者与创业者在滇购置房产或经营商铺者,也会因为资产纽带深化本地联结;再者,通过政策加速旅居群体中的专业人才获取合适、优质岗位,面向长期旅居的银发族,主动提供本地化的、更完善的医疗配套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