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芝麻开门,中概股逆流潮来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每日资本论 时间:2025-08-11 08:09:54

当华盛顿的政治演说将中国资本视为威胁,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却正以真金白银为中国企业敞开大门的背后。



文/每日资本论

如何破坏热衷关税战的美国政客心情?试试聊聊中企赴美上市,这或能让不可一世的表情变得复杂。

4月的纽约,纳斯达克交易所的钟声为中国茶饮品牌霸王茶姬敲响——4.11亿美元的募资额,不仅创下中国消费类企业海外融资纪录,更被很多人认为是2025年中企赴美上市浪潮中的标志性事件。

一语成谶。据高盖茨律师事务所披露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共有36家中小型中国企业在美国上市。另外,有40家中企也正等待在纳斯达克交易所挂牌,包括一家移动广告服务提供商和一家传统中药制作公司。这意味着,今年在美国公开上市的中国企业可能超过76家,打破去年全年64家的纪录

换言之,当华盛顿的政治演说将中国资本视为威胁,华尔街的交易大厅却正以真金白银为中国企业敞开大门。

看到此,绝大多数的投资者或许会好奇发问——在中美科技竞争加剧、美国国会频频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SEC对中概股启动退市程序的背景下,这场资本流动是否显得格外矛盾?



先来给这些赴美上市的企业做个立体图景。让人眼前一亮的是,赴美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已告别“互联网独大”的单极时代。根据2025年上半年公开的数据统计,工业与消费领域成为主力军——工业类企业以14家位居首位,消费行业以12家紧随其后,这两类企业合计占中概股上市总数的 65% 以上。

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分别占比23%与7%,而曾经风光无限的金融科技占比已收缩至14%。霸王茶姬的成功上市,展现国际资本对中国消费品牌的重新评估——其全球6681家门店的规模化运营模式,成为吸引美元基金的关键筹码。



地域格局显示出香港引领内地联动态势。从地域分布来看,香港地区企业成为年内赴美上市主力,占比超五成。浙江、广东、福建、北京、上海等紧随其后。这种地域多元化的趋势,既反映出香港既熟悉内地企业运营逻辑,又深谙国际资本规则的双重优势;又展示了内地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积极探索。

募资规模呈现显著分化。2025年上半年中企在美IPO募资总额约8.7亿美元(不含4家De-SPAC和1家OTC转板),但呈现两极分化态势——71%的企业募资额低于1000万美元,多集中于纳斯达克资本市场板块。仅5%的企业募资超1亿美元,登陆纳斯达克全球精选市场。

这种分化反映企业策略转变:77.5%的中概股选择以约4美元低价发行,通过“小步快跑”控制风险,为后续再融资预留空间。

那么,中企赴美上市为何会逆势而上呢?

最重要的还是时间效率,而这恰恰是众多中小企业的生死线。公开数据显示,美国IPO的平均耗时为4到6个月,中国香港为6到9个月,内地耗时更长一些。对现金流紧张的中小企业,这种时间差可能决定生死。而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较强,今年中企赴美上市的特征,也是对效率追求的一种体现。

门槛相对较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纳斯达克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2025年寻求赴美的40余家企业中,相当比例为人工智能、自动驾驶领域的初创公司,依赖美国市场对技术前景的溢价估值。

资本深度体现美元基金的长期陪跑能力。美国养老金、大学捐赠基金等长期资本对新兴产业的耐心较高。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小马智行2024年分别融资4.4亿和4.52亿美元,支撑其全球多国牌照布局。这种资本支持不仅关乎资金量,更关乎对技术商业化长周期的理解。

战略升级使上市从融资转向全球化跳板。与早年“圈钱”逻辑不同,如今赴美上市日益融入企业全球化战略。消费品牌通过美股提升国际知名度加速海外开店,生物医药公司借助美元资本推进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美国资本市场成为品牌背书与国际资源整合平台,其价值远超融资本身。

简单说,美股上市不仅意味着打通了跨境融资的便捷通道,更搭建起跨国并购与产业链整合的高效枢纽,有助于企业国际化发展。而国内市场竞争的加剧也促使企业 “走出去”。以消费型企业为例,在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登陆美股成为企业借助资本力量加速开拓海外市场、深化全球消费者对品牌认知的重要战略



必须提醒的是,尽管目前中企赴美上市呈现快速上升态势,但仍然需要谨慎防范风险。

监管狙击持续升级是绕不开的难题。美国国会2020年通过的《外国公司问责法》持续发酵,要求证明“自身不被外国政府控制”、披露“董事会里共产党官员姓名”等条款,被中国证监会批评为“具有明显歧视性”。2025年5月,议员更直接要求SEC对多家中概股启动退市程序;6月SEC进一步强化信息披露,矛头直指中国企业的审计合规性。未来,类似的监管狙击或将进一步升级

做空围猎加剧估值困境。专业做空机构针对中概股的精准打击——需组建包含法律、财务、IR的快速反应小组,制定数据澄清与专家背书的反击策略。



但,短期趋势显示结构性中企赴美上市需求仍然强劲。而随着美联储降息预期升温,美股流动性环境改善,美国资本市场的优势仍具吸引力,可能进一步刺激下半年上市窗口。

行业演变指向硬科技与ESG成新宠。自动驾驶、AI、新能源将逐步取代消费互联网成为主力。DeepSeek等AI企业被视为“斯普特尼克时刻”,推动美股对硬科技的估值溢价。同时ESG主题企业如废水处理公司、区块链+ESG平台等上市表现优异,契合全球资本对可持续发展的偏好。

地域重构催生香港双平台模式。香港作为“跳板”功能将持续强化,催生“香港主体+美股上市”的双平台模式。该架构既满足国内相关部门对境外上市备案要求(香港企业基本无需备案),又降低美股直接上市风险。未来可能进一步演变为“A+H+美股”三地上市,分散单一市场风险

由此,中企赴美上市的生存法则也呼之欲出。

合规双轨制成为必修课。企业需建立双法务团队,分别跟踪SEC披露规则与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辅导机构建议在上市前完成六方面准备:US GAAP/IFRS转换、SOX内控体系搭建、VIE架构优化、ESG披露框架设计、PCAOB审计预演及做空危机预案。尤其要注重“风险因素披露”的定制化,避免模板化表述招致SEC问询。

架构创新推动VIE模式进化。开曼群岛注册的传统模式面临挑战,需通过“中美律师联合起草”核心协议文件平衡两地法律认可度。税务筹划需利用中美税收协定规避双重征税,跨境资金流设计更需符合中国的相关要求。

价值锚定超越“中国故事”的硬实力。单纯依靠“中国市场潜力”的叙事显然不足,自动驾驶企业文远知行之所以获得4.4亿美元融资,因其已拿下中美欧等多国测试牌照;霸王茶姬的估值支撑来自全球6600多家门店的可验证数据。企业必须用严谨财报支撑资本故事,用清晰叙事化解估值折价。必须时刻谨记,财务造假在海外市场已无法立足,真实可信的业绩才是企业立足之本。

值得一提的是,资本市场永远比政治更务实。当286家中概股在美形成1.1万亿美元市值生态,任何强行脱钩的代价都将由全球投资者共担。未来五年,中企赴美将不再是简单的上市行为,而是一场合规能力、技术壁垒与战略定力的综合竞赛。只有那些真正构建全球化基因、透明化治理与可持续商业模式的企业,才能在这场冰与火的考验中,将钟声转化为持续生长的脉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