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阿里巴巴集团技术元老蔡景现(花名"多隆")被曝已正式离职,这位被称为阿里"扫地僧"的传奇程序员在阿里度过了整整25年的职业生涯。作为淘宝初创团队核心工程师,蔡景现曾主导构建淘宝交易系统和论坛系统,是阿里技术发展史上的关键人物。
蔡景现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中国互联网技术人的成长史。1976年出生于浙江苍南农村的他,并非计算机科班出身,硕士毕业于杭州大学生物系。机缘巧合下接触到编程书籍后,他在大学图书馆机房潜心钻研四年,这段经历为他日后成为技术大牛奠定了基础。
(名人简历)
2000年加入阿里后,蔡景现凭借出色的技术能力迅速崭露头角。他专注高效的工作风格使其在阿里内部获得"码神"称号,更因其乐于助人的性格,在阿里内部流传着"有困难,找多隆"的说法。2014年阿里上市前夕,蔡景现意外入选合伙人团队,成为阿里技术人员的标杆。
然而,在吴泳铭掌舵的新阿里时代,技术人才战略正在发生明显转向。今年以来,阿里AI业务已出现多起核心人才流失案例:达摩院语音实验室负责人鄢志杰转投京东,通义实验室视觉负责人薄列峰加盟腾讯,原通义千问技术负责人周畅带队跳槽字节跳动。这些技术大牛的出走,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AI人才争夺战的激烈程度。
但硬币的另一面,是阿里正在积极构建的新型人才生态体系。2024年以来,阿里已成功引进多位重量级技术专家:前微软亚洲研究院首席科学家周明出任大模型首席架构师,原谷歌DeepMind高级研究员张宇负责多模态大模型研发,meta AR/VR专家李娜加盟强化元宇宙布局。这些引进人才普遍具备顶尖学术背景和产业经验,与阿里强调的"技术+商业"复合型人才战略高度契合。
在投资布局方面,阿里展现出对前沿技术领域的强烈企图心:3.5亿美元领投AI芯片公司燧原科技,1.2亿美元注资生成式AI企业幻方科技,洽购自动驾驶公司元戎启行。这一系列动作,正在构建从底层芯片到应用层的完整技术生态。
更值得关注的是阿里内部人才培养体系的升级。"星云计划"专项基金、中科院联合实验室、技术晋升体系改革等举措,显示出阿里正在打造更可持续的人才造血机制。市场分析人士指出,这种"引进+投资+培养"的三维战略,可能比单纯依赖技术元老更适应AI时代的竞争需求。
吴泳铭提出的3800亿元AI基础设施投入计划,为这套人才战略提供了坚实支撑。最新财报显示,阿里云AI相关收入同比增长127%,大模型API调用量季度环比增长210%,表明技术布局仍在稳步推进。但核心问题依然存在:在技术老兵逐渐退场的新阶段,阿里能否通过这套新的人才体系保持技术领先优势?
蔡景现的离开,标志着一个技术时代的终结,也预示着阿里正迈向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AI技术快速迭代、商业化压力空前的时代,阿里的人才战略转型成效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中的位置。正如一位业内人士所言:"在AI竞赛中,没有永恒的技术大牛,只有持续进化的组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