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瞭望 | 美国AI竞赛新路线图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江紫萱 新华社 时间:2025-08-12 10:26:58

  美国“AI行动计划”寄望现有AI巨头实现产业变革的想法,只会加剧AI生态的“马太效应”

  美国近年来频繁出现大规模供电故障,也为AI能否获得稳定电力供应画上问号

  美国“计划”出台当天,欧洲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便召开圆桌会议,提出欧洲要和印度等国家联合,共同筑牢技术主权防线

  文 | 周宁南

  7月23日,美国发布“人工智能(AI)行动计划”,声称该计划会让美国赢得人工智能竞赛。随着人工智能竞赛进入产业变革竞争阶段,美国不但技术先发优势已被基本追平,更因实体经济“空心化”而在产业变革竞争中陷入“无处发力”的困境,争夺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高地面临困境。

  标志AI竞赛新阶段

  美国“AI行动计划”(下称“计划”)的发布,标志着美国人工智能竞赛的新思路调整。

  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刚问世时,通用人工智能可以通过智能体自主劳动,实现经济、安全等各领域“赢者通吃”的论调甚嚣尘上。美国时任总统拜登把注意力放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风险监管上。今年以来,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美以外先进人工智能技术集体崛起,美国战略界、人工智能业界逐渐形成共识:主导人工智能时代,光有技术突破是不够的,率先完成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才是人工智能竞赛的“下半场”。

  美国为此制定“计划”,布局三大支柱。

  “计划”以“加速人工智能创新”为第一支柱,政策举措包括技术创新和产业变革两部分,侧重产业变革。15项政策目标中涉及技术创新的只有1项,其余均属产业变革。

  “计划”提出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科学、国防、公共服务等产业变革目标,要求全美对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变革统一放松监管,释放了政府全力支持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的信号。

  “计划”以“建设美国AI基础设施”为第二支柱,旨在为大规模推广人工智能技术奠定数据中心、芯片供应、能源来源、人才培养、风险处置等社会基础,其中重点是超前部署能源设施。

  美国AI电力需求已占全国总用电量5%,且增速持续加快。根据美AI巨头公布的数据中心建设规划,波士顿咨询公司、兰德公司等机构普遍测算未来两年美AI电力需求至少会翻一番。但美国能源行业已持续15年以上处于发展近乎停滞状态,难以应对需求的激增。为此,微软、“元”公司等AI巨头已经打起自建电网的主意,“计划”也为此打开绿灯。

  “计划”的第三支柱是“在国际AI外交和安全中发挥领导作用”,这部分内容是“计划”的核心,也是特朗普上任伊始便系统性推进的工作,包括和中东国家签署AI大单、胁迫部分中东和东南亚国家停止对华AI合作等。

  第三支柱提出通过技术出口补贴和外交威胁并用等方式,对抗开源人工智能生态在全球普及、削弱其他国家AI国际治理影响力。

  “计划”表面标榜广泛征集社会意见、推行“集思广益”的科学规划,实则系统性偏袒AI巨头,以公共与国防服务之名进行利益输送,本质是以政策特权与资源倾斜换取企业配合大国竞争的政治交易。AI巨头借此获得市场垄断,政府则借此实现地缘政治野心。

  执行起来恐南辕北辙

  “计划”所构建的“基建托底—产业创新—生态主导”三大支柱,看似形成了发展闭环,但忽视产业规律,在执行中恐将陷入南辕北辙的境地。

  一是倚重科技巨头,不利于业态创新。“计划”开篇即提出构建“全球最大AI生态系统”的政策目标,但“计划”对AI巨头的纵容,是构建繁荣AI生态、推动产业变革的大敌。

  美国AI领域除微软、谷歌、“元”公司、xAI及受到上述大企业扶持的OpenAI、Perplexity等少数玩家外,鲜见有影响力的新兴企业。这种创新生态的固化与僵化,与全球其他地区AI企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的蓬勃态势形成了鲜明对比。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诞生于曾名不见经传的OpenAI,而非手握海量算力与算法资源的谷歌等巨头企业,这一事实本身,便深刻揭示了“计划”寄望现有AI巨头实现产业变革的想法,只会加剧AI生态的“马太效应”,难以实现放松监管带来的百花齐放效果。

  二是基建大干快上,能源供应堪忧。“计划”意识到美国短时间内加大能源供应的难度,不惜减少环保审批,加快建设进程。即使这样,美国能源供应格局仍然难以完成任务。

  目前,美国电力供应以天然气、煤炭为主,加大对AI的电力供应,主要依靠扩大天然气发电量,但通用电气、三菱、西门子等主要燃气发电机交付时间已排到2028年之后,短期内无法填补缺口。美政府寄予厚望的核电项目也要在2030年以后才能完工,且每个项目平均超支100%以上,进一步加剧了能源供应的不确定性。美国近年来频繁出现大规模供电故障,也为AI能否获得稳定电力供应打上问号。

  三是谋求生态垄断,将激发他国技术自主。白宫加密货币和人工智能事务主管戴维·萨克斯等人对美国AI生态占领全球市场的前景持乐观态度,认为凭借美国在芯片与人工智能领域的优势,足以实现这一目标。但美实现这一目标,无异于宣告欧盟“数字主权”“人工智能主权”“芯片主权”等战略的全面破产,使其沦为美国技术的附庸,必然招致欧盟采取加快摆脱美人工智能技术的举措。欧委会已设立技术主权专员,明确即使在美关税战威胁下也不交易技术主权,并成立“欧洲主权技术基金”,用于扶持本土人工智能大模型研发,目标直指减少对美AI巨头的依赖。美国“计划”出台当天,欧洲智库欧洲政策研究中心便召开圆桌会议,提出欧洲要和印度等国家联合,共同筑牢技术主权防线。

  人工智能迈入产业变革竞争阶段,美国此前凭借技术先发与算力资源构筑的优势,已被明显削弱,此时推出的“计划”中南辕北辙之处,反映了美国人工智能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是产业创新放缓。美国政府的保护主义举措,削弱了美头部AI企业创新动力,GPT-5等多款最新产品创新突破不及预期。OpenAI等企业垄断地位日益稳固,则推迟了新业态的到来:尽管“文生视频”“多模态”等新技术持续涌现,但产业变革的方向始终模糊不清,产业稳定盈利模式始终没有突破。这已引发华尔街对美国人工智能创新“昙花一现”的忧虑,关于行业泡沫的警示声浪不断。

  此次“计划”在算力供给侧猛推,却在产业需求侧毫无头绪,集中反映出美对人工智能业态创新心中无底,难以承担引领全球发展方向的重任。

  二是发展后劲存疑。美实体经济长期面临“空心化”,“计划”的资源倾斜显得本末倒置,宁愿大幅补贴传统能源行业,也不大力投入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反映了美在财政资源有限情况下舍弃基础研究投入的捉襟见肘。

  三是生态地位不稳。美极力出口相关技术生态,然而迄今为止,只有中东一些财力雄厚的国家才有能力承担高昂的建设成本,进而与美国签署合作协议。“计划”提出为美技术出口提供补贴,也反映了美技术生态不适应国际市场的事实。

  随着中国、欧洲自主人工智能技术生态日益成熟,美国的算力资源与人工智能产品将逐渐褪去“奇货可居”的光环,在其他国家自主算力与开源人工智能形成的组合优势面前,恐怕很难保持竞争力。(作者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