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革命。
文 | 华商韬略 朝暮
8月6日,东风柳汽总经理林长波,连发三条朋友圈,分享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方发布的“关于理想i8碰撞测试的声明”,为此次事件,画上了句号。
他写道——“@每一位媒体朋友:宽容和不纠缠,是对抗世界冰冷的苦口良药”。
舆论的发酵,让乘龙卡车背后——东风柳汽,进入大众视野。这是一家藏在大山深处,常常被市场忽略,但却创造了一系列中国汽车工业历史的老牌车企。
1980年,时为第二汽车制造厂的东风公司,纳入云南、柳州、新疆、杭州、南充、四平等地的汽车厂,组建了东风汽车联营公司。
最终,只有柳汽活了下来。
从一个只有825人的小农机厂,到今天年产能力达到50万辆车。
挣扎、变革、断臂、开拓。
柳汽一直在自我革命。
2024年,46岁的林长波升任总经理,接受媒体采访时,他曾提及——“70年前,柳汽是从农机起步的。”
东风柳汽创立于1954年,原名——柳州农业机械厂。
从农机到汽车,转变是在1969年。
彼时,广西省计划造车。听到消息,束宽昌决定,抢下这个机会。
束宽昌是柳州农业机械厂的党委书记。调入柳农前,他曾从军13年,参加过淮海战役,一路从河北转战武汉、南宁,直至广西全区解放。
但柳农的工作,让这个汉子犯了难。
当时,农具——水轮泵市场容量有限,产品滞销,已到了必须转型的时候。
于是,在广西全区生产会议上,束宽昌主动请缨——参与造车。
1969年,广西自治区革委决定:由柳州农业机械厂生产底盘、驾驶室、车厢和负责总装,柳州机械厂生产汽车发动机,区内有关厂家生产汽车配件。
柳农立即成立了试制汽车领导小组,设备匮乏、条件简陋,但对柳农来说,这场仗,只能赢。
制造汽车大梁,一般需要用1500吨或3000吨压力机压制。而柳农,只有一台300吨油压机。
力量不够,那就集中在一两寸面积上使劲儿,慢慢干!没有自动化起吊和运送工具,大家伙就撸起袖子抬。
而研制驾驶室时,缺乏专用模具,工人就在地下挖成个模具样坑,硬是用大锤,把驾驶室造了出来!
终于,1969年4月2日,广西第一辆载货汽车试制成功。名字暂定为——“飞跃”。
当年10月1日,10辆“飞跃”牌汽车,在南宁首府国庆盛典的观礼台前经过——向20岁的新中国献礼。
至此,广西“只能修车不能造车”的历史,被彻底打破。
1974年3月,广西区领导提出,需要生产载重量大一些的卡车。
柳农再次挑起担子,在国内,率先研制出第一辆载重5吨的柴油载货汽车,并于1979年8月试制出10辆样车。
该车在1981年通过鉴定,定名为——LZ141型5吨柴油载货汽车,正式投入批量生产。
这是我国首辆中型柴油汽车。
凭着LZ141型汽车,“柴油东风、柳汽正宗”的名号,逐渐传开。
▲“柴油东风、柳汽正宗”口号叫响,柳汽官网
柳农终于圆了愿,彻底步入汽车行业,1979年更名为——“柳州汽车制造厂”。
1981年,经国家机械工业委员会批准,柳汽加入了东风汽车工业联营公司,实现了由“柳江”牌、“广西”牌汽车,向“东风”牌汽车的转型。
此后,1997年,柳州汽车厂正式改制为有限责任公司,由东风汽车公司持股75%,柳州市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持股25%,再次更名为——“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借来“东风”,柳汽加速发展。
1991年,柳汽成功研制中国第一辆平头卡车,并实现批量投产,命名为“乘龙”。
这是关键的一步。从此,柳汽有了自己的品牌。
同在1991年,柳汽商用车基地建成投产,柳汽产销汽车首次突破10000辆大关。
▲柳汽年产汽车首次达到10000辆,柳汽公司
1994年,柳汽再次突破3万辆大关。工业总产值、产品销售收入均居当年广西第一,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汽车企业十强行列。
在卡车领域,柳汽从一个地方小厂,一跃成为仅次于一汽和二汽的国内第三大生产厂家。
这个过程,用了25年。
2008年,时任东风柳汽总经理程道然,正在江西市场做调研。
在吉安,程道然与经销商开完座谈会后,独自取道井冈山,在上面停留了3小时。
当时,美国爆发金融危机,全球经济动荡,汽车行业受到影响。柳汽下了重注的两项研发工程,暂未实现预期。
困境之下,井冈山之行使程道然深受震撼,“带领一个团队,不在于苦,而在于能不能看到希望。”
从井冈山回来后,柳汽召开了中层以上干部会议。与往年不同,这次闭门会议,整整开了一个月。
程道然曾回忆起那段日子,“只有坚定往前走。往前走,还有一线生机。”
程道然,是东风柳汽在位时间最长的掌舵者之一。
1982年,22岁的程道然从浙江大学毕业,就被分配到东风柳汽的前身——柳州汽车厂。
1996年3月,36岁的程道然调任柳汽汽车厂厂长助理,进入领导班子。一位集团老领导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在困难的时候进入领导班子,心理承受能力会好一些,对未来工作是有好处的。”
2002年1月,程道然从民意测评中脱颖而出,被聘为东风柳汽总经理。
技术研发出身的他,要继续老一辈柳汽人的夙愿——两条腿走路,即商用车(卡车等)、乘用车(MPV、轿车等)并行发展。
这是不得已之举。
实际上,卡车市场想象空间有限。1992年,乘龙品牌创立时,全国卡车市场总量才50万辆。而且,大部分被一汽解放和东风汽车占据。
而2000年初,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介入竞争,国内乘用车市场逐渐壮大。
彼时,尽管顶着“国内第三大中型汽车厂家”的头衔,但东风柳汽的年产销,一直在3万的规模上徘徊,经营陷入困境。
要破局,必须杀入乘用车。
但位处西南一隅,人才匮乏;各方面资源有限,研发资金不足。程道然明白,柳汽不能耍大刀,要做匕首。“但要把匕首做到极致。集中!聚焦!”
“我们不可能有失败的机会”。
柳汽选择的切口之一是——MPV。选择容量有限的细分市场,是为了更易触达。
况且,柳汽在MPV拥有一定基础。
2001年,柳汽曾推出首台MPV—“风行菱智”,乘用车风行品牌至此创立。这是中国第一辆自主品牌MPV商务车。
程道然主导下,2004年,柳汽启动“两项工程(M53、B11项目)”,开启商用车与乘用车全面自主研发。
两项工程中,以B11为平台的小型MPV的开发,可以扩充5个以上的产品;而以M53驾驶室为代表的中重型平台的开发,将影响其商用车业务5到10年的发展。
当时,东风柳汽仅有57位研发人员,人力远不够用。程道然将他们分成两个中心:21个人负责商用车M53项目,36个人负责乘用车B11项目。
困难远超预期。当时,东风柳汽的乘用车研发经验为零,商用车经验也偏重组装作业,技术力量薄弱。
为了给队伍们提一口气儿,2006年2月13日,东风柳汽举行M53和B11项目誓师大会。
▲誓师大会,柳汽公司
参加誓师大会的柳汽人,回忆起“两项工程”,称其为“生死之战”。一位员工曾回忆说,“我们没想太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地往前冲。”
程道然带着队伍,把两项工程坚持了下来。
这一步,走成了。
“霸龙”重卡、风行“景逸”等新车型,陆续上市,2008年,东风柳汽销售汽车46000多辆,实现销售收入超53亿元,创历史新高。在国内自主品牌整体下滑的情况下,柳汽实现逆势增长。
到2010年,东风柳汽产销汽车突破10万辆大关,年销售收入达到120亿元。
程道然是一个危机感很强的人。
2010年,柳汽产销突破百亿,一切向好。但程道然,再次嗅到风险。
当时,在柳汽的盘子里,工程车业务占比超过50%,商用车产品品种多达1000多个。在内蒙、甘肃、山西等地,柳汽工程车市场占有率非常大。
但从行业看,工程车品种杂,产品线规范程度低,成本容易失控;另外,这项业务当时处于恶性竞争中,低质低价问题并不罕见。
程道然明白——这条路走不通。
必须要砍!
一天,一位销售人员准备去区域做工程车业务,买好了票。程道然说,“把票退了吧,这些地方我们放弃。”
程道然动作很快。2010年当年,他就把产品品种压缩到120多个。同时,撤销了数个区域经理部。
转型的方向选定为——公路车。
当时,国家正在加速高速公路建设,同时对超载进行强监管。内部一些人认为,公路车业务不好做。
但程道然拍了板儿,“趋势不会错。”
很艰难。
2012年的一天,程道然和销售部门同事,拜访一位上海大型物流运输公司客户。
当场,程道然表达了柳汽希望进入快递、物流行业。对方却很直接,“我们一向都用进口的,斯堪尼亚、沃尔沃、奔驰,柳汽的公路车我都没听过。”
听到这,程道然提出,产品免费先试用怎么样?
这位客户予以拒绝,“免费给我,我也不用。”
转型过程中,程道然看着报表上的经营数据下滑,心里很着急。“但要沉住气,下决心走的路,必须坚持走。”
程道然和队伍们慢慢领悟到,物流运输行业要的不只是车,更是一套匹配的运输方案。
于是,柳汽在方案优化上持续下功夫。例如,为客户提供车联网后台监控终端。
简而言之,通过监控终端,柳汽的车交付出去后,车辆运输路线、使用状况、服务状态、驾乘习惯等,皆会以数据化方式清晰呈现。
为了更好的服务,柳汽派出员工,常年驻扎大客户公司,帮助对方进行车联网平台的实时运行和管控,开放所有数据。
与之同时,柳汽逐步提升公路车产品性能,每年砸下近千台免费试用车。
终于,柳汽在市场上撕开了道口子。
程道然曾预计,转型需要三年左右,“但实际困难远超想象。”
直到2015年,效果才有所显现。这一年,全国的卡车厂基本都是亏损,唯独柳汽,仅靠3万销量,实现了盈利。
2015年,东风柳汽获评“中国百佳自主品牌”。
主办方的颁奖词,提到了四个字——“自立自强”。
程道然曾对媒体表示,“市场经济永远没有赢家,永远没有可以安逸的企业。”
自我革命,没有尽头。2020年,乘龙焕新,从“造车”,向整合汽车行业技术生态转变;2022年,“光合未来”战略发布,柳汽向新能源全面转型。
2024年,柳汽销售汽车11.87万辆,其中商用车共计3.54万量,乘用车共计8.33万量,实现营收155亿。
目前,柳汽拥有商用车、乘用车两大新生产基地,具备年产10万辆商用车、40万辆乘用车生产能力。
从产品看,商用车方面,柳汽乘龙品牌已经构建了完善的产品阵营,覆盖轻型、中型、准重型、重型车型以及全系列的专用车型和新能源车型。产品涵盖载货、牵引、工程、专用、轻卡、新能源全系列商用车。
而乘用车方面,柳汽风行品牌产品已覆盖了轿车、SUV、MPV等类型。
▲风行产品,风行官网
柳汽早已不是那个小厂,在汽车行业,占有了一席之地。
2024年上任后,林长波提出——“要在海外,再造一个东风柳汽”。
林长波自2002年毕业,就加入了柳汽。曾在技术、质量、制造、销售等岗位历练。
与程道然一样,林长波也是一位技术派。他在社交媒体的签名是,热爱生活,勤于工作,工程师一枚。
而且,林长波还对销售充满兴趣并富有研究,此前任职副总经理时,他主管技术及营销。
站在前人的基础上,林长波为柳汽的未来构想了新的方向与目标——出海。
在他的构想里,柳汽要形成国内与海外1:1的销售份额。
其中,东南亚、中东、南美,是重要落脚点。
在越南,商用车市场曾由欧美人统治。
但柳汽硬是杀了进去。
目前,乘龙重卡,在越南综合公路物流领域市场占有率超50%,排名第一。
而越南首都河内,柳汽载货车市占率,更是达到85%。
增长还在持续。2024年,东风柳汽商用车出口越南超5000辆,较上年翻一番。2025年上半年,越南销量达4634辆,同比增长54%。
▲柳汽乘龙在越南的标准4S店,柳汽公司
在东南亚,柳汽风行4座KD工厂(进行汽车零部件或产品组件的组装生产)正在建设。按照计划,柳汽风行将会建成并投产超过10座海外KD工厂。
林长波曾公开表示,柳汽正在加大渠道布局,“希望柳汽产品,能覆盖到整个东盟的二十几个国家”。
另一头,在欧洲,柳汽同样掀起热潮。
2024年10月14日,凡尔赛门展览中心,巴黎车展开幕。虽然是在欧洲,但中国品牌呼声更高。
车展上,柳汽生产的轿车“星海S7”、MPV“星海V9”,纷纷亮相。
两款产品,从设计之初,即基于海外市场量身定做。按照林长波的计划,未来还将陆续推出五到六款产品,打入欧洲市场。
2024年,柳汽欧洲运营中心,以6200台的乘用车销量、25%的同比增速,在葡萄牙、波兰等市场迅速升温。
柳汽是国内最早一批接触跨境电商的车企,并组建了跨境电商部。
今年1至6月,东风柳汽出口汽车26616辆,同比增长21.8%。
目前,柳汽海外销售渠道已覆盖6大洲,出口国家80多个,拥有近200家经销商。
林长波的带领下,2025年,东风柳汽正式推出海外“乘风双擎(2030)计划”。
按照规划,到2030年,东风柳汽将累计投入200亿元,最终实现海外销售——30万辆。
上任后,林长波陆续推出新产品。
商用车方面,乘龙翼威2电动轻卡推出,搭载业界顶级快充电池,电量从20%充至80%仅需16分钟;而新发布的乘龙翼威5,是乘龙首款全正向开发的新能源重卡平台产品,拥有同级别最大1.93米的站立空间。
乘用车方面,星海V9发布,在六大洲80多个国家受到追捧;菱智新能源新品上市,涵盖纯电、增程双技术路线版本,与中小创业者并肩而立。
2024年,林长波开设了自己的视频号。“我想离消费者,更近一些。”
他调侃道,过去卷技术、卷产品,现在还要卷流量、卷老板。“应该站出来,讲讲企业的故事了”。
今年4月,林长波在视频号中,分享了施一公写的一本书。
书的封面上,写着四个字——“自我突围”。
这句话,诠释了柳汽来时的路。
,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