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WRC观察|消费级机器人离我们还有多远?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第一财经资讯 时间:2025-08-12 22:10:05

8月12日,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WRC)最后一天,维他动力的展台仍然挤满了人。

相比展示跳舞、倒酒和流水线作业的演示,人人都可以“上手”的消费级机器人产品在WRC场馆中开始出现。“大头”是维他动力发布的智能伴随四足机器人,它没有遥控器,谁都可以叫几声它的名字,摸摸它的头。乐享科技也推出了外表酷似《机器人总动员》里瓦力的陪伴机器人,魔法原子、优必选等企业也均推出了消费级的机器人产品。

热闹之外,消费级机器人的落地仍面临不少现实难题。量产节奏尚未理顺,整机成本尚未压低。部分产品也存在“功能设想多、使用场景弱”的问题。从“能做”到“有人用”,并不只是一步之遥。

离开WRC展馆的时候,记者看到了一位商贩正推着小推车售卖玩具版“机器狗”,没有智能交互,也不联网,这个只能走几步的玩具售价299元,只剩“最后两个”。

对于消费级机器人来说,展馆内不缺想象,但走出展馆之后,考验才刚刚开始。

盲目堆算力失效,续航成“可行性”关键

丢掉遥控器,意味着机器人丢掉了环境感知的“代理人”。在大部分情况下,机器人怎么动、往哪走,全靠操控者用遥控器“遥控大脑”完成环境感知和判断。但“大头”必须靠自己:靠摄像头识别、靠激光雷达探测、靠模型作出决策,然后自己决定怎么迈步、怎么避障。

和其他落地在工业场景、服务场景的机器人产品不同,维他动力联合创始人、产品兼市场负责人赵哲伦向记者透露,对于大头来说,家庭客厅、野外徒步、室外运动等生活场地,才是“大头”真正需要应对的场景。

记者在WRC场馆内看到,大部分机器人的视觉方案都需要五个左右的摄像头配套,分布在机器人的前后左右,但“大头”的“脸”上只有两个相机。

“就像人靠转动头部看世界一样,我们也让它的头动起来了。”维他动力创始人兼CEO余轶南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正因为大头的头部可以旋转,它就不需要像车或者别的机器人那样到处装“眼睛”——两颗高质量的摄像头,加上一颗激光雷达,就能搞定复杂环境下的大部分感知任务。

面向C端消费者的产品,续航能力往往不是加分项,而是决定体验上限的“门槛”。不同于工业场景中以任务为导向、可固定充电的应用环境,消费级机器人更可能出现在家庭客厅、户外绿道、运动场地等非结构化空间。

一位在现场的维他动力工程师告诉记者,作为伴随机器人,用户会期待它能像手机、手表一样,完成一整段生活周期的陪伴,而不是“玩十分钟就得充电”。余轶南透露,“大头”采用了高度集成的计算平台,仅在头部和身体各保留了一块核心芯片,精简布线与功能模块,“这样整机内部有更多的空间可以用来电池部署,提升续航”。

赵哲伦说,和经常在各个视频中“秀肌肉”的工业机器人不同,面向消费者的机器人产品不应该只是一味堆算力。“而是在结构、功能、体积之间进行平衡和取舍。”

场景为王,“想象中的产品”卖不出去

硬件技术架构之外,面向C端消费者的产品,需要一个有亲和力的外表,这似乎是一个业内的共识。

在乐享科技展台,记者看到了一个几乎和《机器人总动员》中瓦力形象一模一样的机器人W-bot。据现场的工作人员介绍,该机器人主打家庭情感陪伴。在W-bot的产品设想中,这款机器人能拴挂露营车,搬运20千-30千克的物品,同时也是一个移动音响和充电头。与此同时,该机器人也配备了摄像头,能够给小朋友或宠物拍照,“或者仅仅起到一个监控摄像的作用,适合养娃养狗的家庭”。


不过,一个有趣的外表,无法替代面向真实使用场景的扎实推演。

第一财经记者在现场观察到,这款机器人造型虽然模仿瓦力,却未能延续其在动画片中所展现出的动态表情与细腻互动,交互过程中,上肢的摆动和移动仍然有明显钝感,很难建立真正的人机情感联结。

“现场看它,觉得机器人的履带底盘结构所带来的稳定性、场景适应性还是有待考证,能不能在真实露营地的复杂场景中拖动20-30公斤的物品也很难判断。”一位在现场参观的机器人产品从业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C端产品最为忌讳设计一个“想象中的产品”,“如果不能击穿一个场景,并建立功能闭环,产品没有很大意义”。

她进一步向记者解释,真正的消费级产品设计,不能只靠拼贴功能或照搬情绪符号,而要从实际场景中推演用户的具体动作与反馈路径。“功能点不能堆叠在一个讨喜的外壳里,靠卖情怀是卖不出价值的。”

如果想要和人类一起进入更多场景,“听懂人说话、看懂周围环境、并作出恰当反应”是消费级机器人必须要跨过的门槛。记者在现场看到,不管是大头还是W-bot,观众最常使用的互动信号是触摸和呼唤。

余轶南透露,为了让“大头”具备更自然的人机互动能力,团队设计了一套Agent(智能体)架构。具体来看,当机器人得到指令之后,会通过感知系统理解环境,由Agent模块进行上下文分析和任务判断,并灵活调用一系列工具,比如动作控制、路径规划、互联网服务等模块。

值得一提的是,维他动力还在“大头”的背部预留了可拓展的物理接口,便于用户进行“场景再定义”。例如,通过背部的模块化背板,用户可以安装背筐、360度环视摄像头,或具备夹取功能的机械臂等设备。维他动力产品经理朱永帆告诉记者,这些设计旨在满足更具象的使用场景,比如在逛街时替主人背包、在徒步过程中辅助拍照,或在网球训练中完成自动捡球等功能。

成本门槛未破,如何讲好量产故事

在功能之外,价格始终是衡量一款消费级机器人能否走入家庭的重要门槛。

记者注意到,现场观众中也有不少带着小朋友和机器人产品驻足拍照。目前,乐享科技已经公布了旗下这款酷似瓦力的机器人产品的定价。一位父亲告诉记者,“看起来很可爱,但确实不知道三万多买回去可以做什么?”

记者在现场扫码了解到,这款机器人目前已经接受预订,价格为35999元,需要预付1000元预付款,最迟交货日期为今年12月30日。另一款已经在京东上架的消费级机器狗魔法原子MagicDog售价则为2.42万元。

对C端用户而言,功能是否“好看”是一回事,值不值得“掏钱”则是另一回事。对于维他动力的四足机器狗产品定价,余轶南和赵哲伦均向记者表示“还没决定”。


价格未定的背后,或许是消费级机器人普遍面临的一道量产门槛。一位陪伴机器人创业者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大部分面向C端市场的机器人产品仍然处在小批量试产阶段。“这个阶段最大的问题就是研发、模具、供应链成本都还没有摊薄,定价过高会吓退一部分消费者、交付周期如果太长也会阻挡一批消费者。”

“对于初创企业而言,如何在不牺牲体验的前提下完成可控的规模化量产,将直接影响产品能否从展会走进真实家庭。”该创业者说。

记者了解到,维他动力当前已经和京东、火山引擎、地瓜机器人、亿纬锂能等企业展开零售渠道、大模型、算力和动力电池等方面的合作。“我们今年9月会启动制造工厂,为后面的量产做准备。”赵哲伦说。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