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创近27个月新高!指增产品环比大增超50%!7月私募备案数据出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私募排排网 时间:2025-08-13 16:28:02

备案量创近27个月新高!市场回暖驱动信心回归

7月A股开启大反攻,投资者信心提升,私募证券基金产品迎来备案高峰。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7月共有1298只私募证券基金产品完成备案,环比增幅18.00%,并创出近27个月以来新高,同时今年以来备案私募证券基金产品来到6759只,同比增幅61.39%。

排排网集团旗下融智投资FOF基金经理李春瑜表示,7月备案私募证券产品数量大增,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首先,A股市场持续向好,沪指成功站上3600点关键点位,有效提振了投资者参与热情和信心。其次,私募证券产品尤其是量化策略产品展现出优异的业绩表现,其突出的超额收益能力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反映出市场强烈的资产配置需求。此外,私募行业供给端持续优化,头部机构及优质产品不断涌现,推动行业整体竞争力提升。这一趋势不仅改善了私募行业的市场形象,也进一步增强了投资者的认可度,促使更多资金流入私募证券产品市场。

股票策略主导,多资产策略崛起

股票策略占主导,并且环比增长逾二成。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7月备案股票策略产品887只,占到当月备案产品总量的68.34%,同时较上月相比,环比增长24.58%,增幅和占比均在五大策略中居首。

伴随着投资者日渐成熟,叠加单一市场波动风险加大,投资者多资产配置意识显著提升,近几年来,多资产策略逐渐成为仅次于股票策略的第二大策略。7月备案多资产策略产品162只,占到当月备案产品总量的12.48%,较上月增幅达5.88%。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跟股票策略相关性低,而且同样具有高收益特性,投资者关注度日渐提升。7月备案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产品125只,占到当月备案产品总量的9.63%,较上月环比增幅1.63%,维持平稳增长势头。

求稳的债券策略和组合基金投资者关注相对较低,7月分别备案组合基金和债券策略产品48只和46只,依次占到当月备案产品总量的3.70%和3.54%。

量化产品备案占比近半,增长迅猛

备案量化产品环比大增近二成,占比接近五成。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31日,7月备案量化私募产品620只,占到当月备案产品总量的47.77%,环比上月增幅19.00%。同时,今年以来备案量化产品增至3081只,占比45.58%,同比增幅77.68%。(查看上半年量化多头产品业绩排名)



股票策略成为量化产品备案主力。7月备案股票策略量化产品478只,占到当月备案量化产品总量的77.10%,同时较上月环比增幅达26.79%。细分来看,股票量化产品中,又以指数增强产品为主,7月备案指数增强产品321只,占到当月备案股票量化产品总量的67.15%,同时环比增幅高达52.13%。

期货及衍生品策略中的量化产品主要来自于量化CTA策略,7月备案量化CTA产品80只,占到当月备案量化产品总量的12.90%,较上月相比,环比增幅14.29%。

宽德、明汯、世纪前沿等百亿量化私募领衔备案潮

7月共有676家私募机构有备案产品,其中百亿私募有48家,50-100亿私募有36家,20-50亿规模私募有67家,10-20亿规模私募有82家,50-10亿规模私募有86家,0-5亿规模私募有357家。

676家私募机构中,212家私募机构7月备案产品不少于2只,168家备案产品2-4只,31家备案产品5-9只,13家备案产品不少于10只,其中百亿量化私募占到11家,并且囊括前十名。


百亿量化私募宽德私募7月备案产品31只居首,主要集中在指数增强策略。明汯投资7月备案产品26只紧随其后,备案产品同样以指数增强为主。世纪前沿和九坤投资7月备案产品均不少于20只,同样主要来自于指数增强产品。

7月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10只的百亿量化私募还包括诚奇资产、鸣石基金、黑翼资产、量派投资、龙旗科技、天演资本和茂源量化。另外2家备案产品数量不少于10只的是百亿混合私募银叶投资和50-100亿规模的量化私募上海孝庸私募。


风险揭示:投资有风险,本文不构成任何宣传推介及投资建议。本资料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深圳市前海排排网基金销售有限责任公司(“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 本资料所涉产品数据及信息来自基金管理人、托管估值机构或外部数据库等,我司无法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作出实质性判断和保证,投资者须以中国证监会资本市场电子化信息披露平台、基金管理人官方网站及其委托的基金估值核算机构发布的内容为准。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我司不从事任何基金评价业务,相关排行(如有)均为内部评定结果,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