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 如果你是一位老汽车人的话,那么你一定看不懂现在的汽车圈。
为何我会有这样的感觉,这还要从前几天全新小鹏预售发布会开始说起。
提到预售发布会,大家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呢?没错,一定是价格。那是之前,因为你没看全新小鹏P7的预售发布会。有媒体总结:一款新车的预售发布会绝口不提价格,却用大半场时间讲述设计,甚至还邀请4位名人分别驾驶4种颜色的新车登场,做出如此不按常理出牌的豪横操作,小鹏汽车已经飘了?
确实,每当我们提到何小鹏或者是他的小鹏汽车,大家第一反应必然是“理工男”这三个字。比如每次新车发布会,何小鹏都会用大量的时间来介绍智能座舱、智能辅助驾驶系统的技术,让大家见证小鹏汽车的技术储备。
相比以往,在本次全新P7长达85分钟的预售发布会上,讲颜色用了23分钟,讲设计用了20分钟,讲电动用了5分钟,讲智能用了3分钟。是不是刷新了你对小鹏汽车的认知,难怪会有小伙伴感叹:看着老实巴交的何小鹏居然不说技术玩开了颜值。
其实不止小鹏汽车,出尽风头的小米汽车同样如此。造车什么最难?“雷布斯”给出的答案是轮毂,他表示在设计时,他看过看过5000多份轮毂,把自己都看吐了。
看完小鹏对颜色的痴迷以及雷军造车最难的轮毂,是不是你也有这个世界太魔幻的感叹。那么,汽车作为工业皇冠上的明珠,这个曾以技术革命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行业,正在经历怎样的价值偏移?未来又该如何发展。
卷颜值、卷配置的背后是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无论你是否承认,当越来越多汽车人开始放弃讲技术,而开始讲颜值、讲配置的时候,其实背后便是技术空心化的危机。
简单来说,如果车企有自己过硬的技术,那么在发布会上绝对不会用如此大篇幅来讲设计甚至是颜色。
比如销量王比亚迪,其在发布会上会用大幅时间来讲技术,至于颜值、配色等都会一笔带过,毕竟每个人的审美不同,很难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
那么为何车企会在这种能看到的地方大谈特谈,而对于核心技术一笔而过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便是为了能够快速占领市场。
比如,一款全新车漆的研发周期通常为6-12个月,而一项电池核心技术的突破往往需要3-5年甚至更长时间,在当下这个快消费时代中,车企自然选择了前者这种“短平快”而且能够让消费者所铭记的方式。
不过有点值得担忧的是,无论是小鹏的颜色还是小米的轮毂,都缺少核心技术,就拿小米汽车耗费巨资优化的轮毂空气动力学性能来说,实则依赖意大利设计公司的仿真算法。
也就是说,这种所谓的「差异化竞争」不过是供应链整合能力的比拼,难以形成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恰如《韩非子・喻老》所警示:“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若放任技术根基的虚浮,行业大厦恐难稳固。
相比外在,我们更应该关注内涵
纵观过去的百年汽车史,其实本质就是一部技术突破的进化史。
从1886年卡尔・本茨的单缸内燃机定义了汽车的动力原型到1913年福特流水生产线将制造成本降低78%,使汽车从奢侈品变成了大众消费品;
2012 年特斯拉 4680 电池将能量密度提升至330Wh/kg,推动了电动汽车的普及;比亚迪用15年完成IGBT芯片的全自主研发,打破了国外企业的垄断,使芯片成本降低40%。
这些案例印证着一个朴素的真理:核心技术突破从来没有捷径,需要长期的投入和坚持。也就是说,真正推动进步的,始终是那些重构价值坐标系的核心技术,而非花里胡哨的外在和天马行空的大话。
作为媒体来说,其实也应该减少对「网红车型」的流量追逐,更多关注车企在专利数量(尤其是发明专利占比)、研发投入强度(研发费用/营收)等维度的真实表现,引导公众和行业回归对技术的关注。
当然,不止媒体层面,在政策上同样要更精准引导,比如新能源汽车补贴更应该向核心技术倾斜,比如对固态电池、车规级芯片等领域的研发给予专项支持。此外,将三电系统可靠性、智能驾驶安全性等指标纳入强制认证体系,对于不达标者实行市场禁入,倒逼企业回归技术本源。
而对于车企来说,更应该加大对技术的研发了,而并非为了吸引眼球而大谈特谈。就拿大家最关心的安全来说,热成型钢的强度从 1500MPa 提升至 2000MPa,可使车身抗碰撞能力提升 35%,在发生碰撞事故时,能更好地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
电池 pack 的 CTC(电芯集成底盘)技术,能将系统能量密度提升 15% 的同时降低 20% 的起火风险,解决了电动汽车用户最担心的安全问题。
也就是说,车企更应该把重心放到这些关乎生命安全的技术进步,永远不该让位于外观设计的流量博弈,同样也远比轮毂条幅的造型创新更具行业颠覆性。
正如古语所云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坚实的技术基础,再华丽的设计也只是空中楼阁。
毫无疑问,回归本质才是汽车未来发展的路径。毕竟汽车不是移动艺术品,而是集能源、材料、信息等多学科技术于一体的工业结晶。
当某一天,车企发布会用50分钟来介绍最新技术用8分钟来解读外观、配置,在发布会上从「轮毂风阻优化」转向「电驱效率突破」时,这个行业才能真正找回技术驱动的初心。毕竟,决定汽车产业未来的,永远是实验室里的突破,而非调色板上的灵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