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昆仑万维的“AI豪赌”:大模型五连发,难掩16亿亏损与“中厂”焦虑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胡颖 数智研究社 时间:2025-08-18 10:06:34

这场“大模型五连发”的盛大表演,更像是一次高杠杆的呐喊,试图在资本市场信心动摇之际,为自己注入一剂强心针。但AI下半场,比拼的不是发布频率、模型数量,而是真正的技术壁垒、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战略定力。

在AI大模型竞赛进入白热化的2025年,昆仑万维以一种近乎“炫技”的方式,试图重新夺回市场注意力。8月11日至15日,为期五天的“技术发布周”,以“每日一模型”的密集节奏,连续发布覆盖视频、游戏、3D、多模态及音乐的AI模型。这场声势浩大的技术秀,充分展现了昆仑万维在AI应用层“全线出击”的野心。

喧嚣发布会难掩昆仑万维的焦虑。昆仑万维这家企业,似乎天生就带有“蹭热点”、“追风口”、“爱折腾”的基因。从游戏出海到社交元宇宙,再到如今“All in AGI与AIGC”,每一次转型都精准地踩在时代的鼓点上。但这次,入局AI的代价异常沉重。2024年,昆仑万维录得上市以来首次年度亏损,且亏损延续至今。巨额研发投入如同吞金兽,持续蚕食利润,而寄予厚望的AI业务商业化进程却步履蹒跚,收入占比不足极低。

这场“五连发”,更像是一次高成本的“肌肉秀”,试图向资本市场证明其高昂投入的价值。但也暴露出昆仑万维作为“中厂”的尴尬与挣扎:既无力在基础模型上与巨头抗衡,又必须在应用层四处出击以寻找破局点。

当激进的投入与惨淡的业绩形成鲜明反差,「数智研究社」不禁要问:昆仑万维的这场AI豪赌,究竟是通往未来的船票,还是又一次追逐风口的一地鸡毛?

1

技术狂飙:一场精心策划的“肌肉秀”

昆仑万维的“技术周”,无疑是一场精心策划、旨在彰显其全栈AI能力的展示。连续五天,公司系统性地发布覆盖多模态AI核心场景的前沿模型,试图构建一个从底层技术到上层应用的“内容新基建”生态。

发布周以视频生成模型SkyReels-A3拉开序幕,直击数字人视频生成中动作不自然、音画不同步等痛点,实现了任意时长的全模态音频驱动。紧接着,自研世界模型Matrix系列登场,其中Matrix-Game 2.0作为国内唯一对标谷歌Genie的开源模型,实现了25FPS的实时交互式视频生成。而Matrix-3D则能从单张图片或文字生成可自由探索的3D世界,对标李飞飞团队的WorldLabs。

随后,多模态统一模型Skywork UniPic 2.0亮相,将图片理解、生成、编辑能力集成于一体,大幅降低了开发者构建多模态应用的门槛。作为核心引擎的Skywork Deep Research Agent V2,则展示了其在深度信息研究方面的强大能力,在权威榜单上超越了多个国内外主流产品。

最后压轴的,是其商业化最成功的AI音乐大模型Mureka V7.5。该模型深度融合了中文音乐的文化语境,在音色、情感和真实度上实现了质的飞跃,进一步巩固了其在全球AI音乐市场的领先地位。

这场密集的技术发布,清晰地勾勒出昆仑万维的战略图景:以自研大模型为技术底座,在视频、音乐、社交、游戏、搜索等多个垂直应用领域,打造一个互联互通的产品矩阵。这既是对过去两年巨额研发投入的一次成果汇报,也是对其“All in AI”战略决心的再次宣示。

2

亏损现实:16亿黑洞与艰难的商业化之路

技术发布会的未来感,与昆仑万维业绩的骨感现实形成了刺眼对比。All in AI的战略,让昆仑万维付出了惨重代价。

2024年,昆仑万维录得归母净亏损15.95亿元,这是其自2015年上市以来的首次年度亏损。这股亏损势头并未在2025年得到遏制,一季度归母净亏损继续扩大至7.69亿元。连续五个季度的亏损,几乎吞噬了昆仑万维过去两年的全部利润。

亏损的主要原因,正是昆仑万维反复强调的战略性投入——研发费用。2024年,昆仑万维研发费用飙至15.4亿元,同比增长近60%。2025年一季度,研发费用继续攀升至4.3亿元。高昂的算力成本、技术服务费和人员薪酬,共同构成这个巨大的财务黑洞。

然而,高投入并未带来高回报。尽管昆仑万维宣称其AI社交、音乐、短剧等业务均已进入商业化阶段,但从营收构成来看,AI业务的贡献微乎其微。2024年财报显示,AI软件技术业务收入仅为3858万元,占比0.68%;即便是加上表现亮眼的短剧平台业务,两者合计占比也不过3.64%。昆仑万维的营收支柱,依然是广告、Opera搜索和海外社交网络这三大传统业务,合计占比超过八成。

虽然昆仑万维披露的AI音乐、AI短剧等业务的年化流水收入(ARR)数据(分别达1200万美元和1.2亿美元)颇为亮眼,但这毕竟是前瞻性指标,尚未完全转化为利润表上的实际收入和利润。

为推广这些新业务,昆仑万维的销售费用在2024年激增42.23%至23.04亿元,增速远超营收增速,显示出浓厚的“烧钱换增长”色彩。当研发和销售两项费用叠加已接近当期收入的七成时,亏损也就成了必然。

3

“追风者”本色:七年六变主业的折腾

昆仑万维激进的AI战略,若置于其十五年的发展史中,便不难理解。这家公司骨子里就流淌着“追风口”和“爱折腾”的血液,其主业变迁史就是一部中国互联网热点的编年史。

昆仑万维起家于2008年的网页游戏,凭借《三国风云》出海大获成功。2015年上市时,游戏业务收入占比高达98%。然而,创始人周亚辉很快嗅到了危机,手握IPO募集的巨资,开启了一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和业务转型。

2016年,当社交成为新风口,昆仑万维便斥资2.45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的同性社交平台Grindr。这笔交易在次年就让社交收入首次超越游戏,成为第一大业务。2020年,昆仑万维以42亿元高价出售Grindr。同年,通过收购Opera浏览器,昆仑万维又切入信息分发赛道。

此后,无论是2021年的元宇宙,还是2022年的新能源,昆仑万维都未曾缺席,虽多为浅尝辄止,但其对热点的敏锐嗅觉可见一斑。这种“七年六变主业”的风格,使其一度被市场戏称为“投资公司”而非科技公司。

2023年,当ChatGPT引爆全球,昆仑万维再次毫不犹豫地调转船头,喊出“All in AGI与AIGC”的口号,开启了迄今为止最彻底、最高调的一次转型。此次“大模型五连发”,可以看作是其“追风者”本性的又一次极致展现:用最快的速度、最全的布局,试图在最短时间内抢占AI应用的高地。

这种打法的好处是总能站在浪潮之巅,但坏处是缺乏战略定力,根基不稳,容易给市场留下“概念炒作”的印象。

4

“中厂”的尴尬:巨头夹缝中求生

昆仑万维的种种折腾,背后也隐藏着其作为一家“中厂”的深层焦虑。它既没有初创公司的灵活性,也缺乏BAT、字节跳动等巨头的雄厚资本、海量数据和人才储备。这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地位,决定了其在AI这场“豪门游戏”中,必须采取一种独特的、高风险的生存策略。

在上游的基础大模型层面,昆仑万维无力与巨头进行正面对抗。沙利文的评测报告将其“天工大模型”排在国内第三梯队,与文心一言、通义千问等存在明显差距。量子位智库数据也显示,其AI助手“天工”的访问量与头部产品相差甚远。

因此,昆仑万维的战略重心必然放在下游的应用层。其CEO方汉“宁为鸡口,不为牛后”的表态,清晰地道出了其生存哲学:避开与巨头在通用领域的直接竞争,转而在AI音乐、AI短剧等垂直赛道寻找并抢占细分市场。

这套打法要求企业必须具备极高的市场敏感度和执行速度,在巨头反应过来之前迅速建立壁垒。昆仑万维的“五连发”正是这种策略的体现。然而,这种策略的风险也极高。一方面,垂直赛道的天花板有限,难以支撑起“成为巨头”的梦想;另一方面,一旦某个垂直赛道被证明有利可图,巨头随时可能携资源优势入场进行“降维打击”。核心技术人才的流失(如AI领军人物颜水成的离职),更是加剧了这种不确定性。

昆仑万维这场“大模型五连发”表演,更像是一次高杠杆的呐喊,试图在资本市场信心动摇之际,为自己注入一剂强心针。然而,AI的下半场,比拼的不再是发布的频率和模型的数量,而是真正的技术壁垒、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和清晰的战略定力。

标签: 昆仑万维 ai 模型 巨头 音乐 业务 风口 模态 主业 战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