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末,明星基金经理贾成东正式加盟申万菱信基金。
贾成东的加盟受到不少关注,毕竟此前其任职的招商基金规模接近9000亿元,其也是业内为数不多的百亿基金经理。
而申万菱信对这位明星基金经理也寄予了厚望。其去年加入申万菱信后,今年3月贾成东就被升任为申万菱信的副总经理,另外申万菱信还为贾成东成立了新的权益产品「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该基金的首发募资规模为12.19亿元,是申万菱信年内首募规模最大的基金。
但希望越大,失望也就越大。
从收益来看,「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的表现差强人意,截至8月12日,该基金成立以来收益为-8.23%,要知道同期上证指数的涨幅可是接近10%,换而言之,「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已经跑输大盘18个百分点了。由于业绩不及预期,部分被压任务买了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的申万宏源证券底层员工亏损惨重,而贾成东的一系列操作也被质疑为追热点,与宣传的高股息方向不符。
实际上,实力老将贾成东的“翻车”虽然有点意外,但却又在情理之中。一方面,贾成东高调加盟申万菱信背后,承载着申万菱信“翻身”的希望,而贾成东想要快点做出业绩,追热点自然难免,这就很容易出现操作变形的情况;另一方面,基金经理亮眼业绩背后,强大的平台是关键,相比于规模庞大的招商基金,申万菱信的实力自然无法比及,没有了强平台的支撑,贾成东也就很难再拿到之前的业绩了。
对于申万菱信而言,贾成东的“翻车”为其敲响了警钟。作为成立已经21年的老牌公募机构,申万菱信想要“翻身”必须建立完善的投研体系和人才梯队,想要借外部明星基金经理快速实现规模扩张,终究难逃被“反噬”的命运。
停滞不前
申万菱信基金成立于2004年1月,是妥妥的老牌公募机构。
成立初期,申万菱信由申银万国(67%)和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33%)共同持股,是国内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之一。
不过,申万菱信刚开始走得并不顺利。即便是经历了6124点的超级大牛市,但申万菱信到2010年时管理规模也还不到150亿元,和头部机构差距甚远。由于规模增长陷入停滞,法国巴黎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选择将33%的持股转让给三菱UFJ信托银行株式会社。
面对规模迟迟无法扩张的困境,彼时作为申万菱信董事长的姜国芳选择另辟蹊径,决定用分级基金这个小众产品来打开市场。
分级基金,又叫“结构型基金”,是指在一个投资组合下,通过对基金收益或净资产的分解,形成优先级和次级(或者称为A类份额、B类份额)来实现不同的风险收益特征。分级基金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杠杆作用,次级份额通过借用优先级份额的资金来进行投资,从而增强了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如果基础资产价格上涨,次级份额持有人可以享受到放大的收益;但如果价格下跌,则损失也会被放大。
由于其特点,在上升行情中分级基金备受追捧,而分级基金也因此成了申万菱信着重发展的方向。
2014年大牛市来临前,姜国芳在公开场合中表示“目标是成为国内最大的分级LOF产品供应商”。2014年3月,中证申万证券分级成立,跟踪证券行业指数,2015年一季度规模峰值达462亿元,成为当时市场最大的行业分级基金之一。
借着牛市的浪潮再加上分级基金的提前布局,申万菱信的管理规模在2015年二季度达到历史顶峰的1024.92亿元。
然而,成也分级基金,败也分级基金。在2015年股灾期间,A股连续大跌引发了多只分级基金直接“腰斩”,这导致了证券分级全年亏损117亿元,成为行业“亏损王”。在这一轮大跌中,分级基金的设计缺陷也被暴露出来,2018年《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明确禁止公募产品分级,存量分级基金需在2020年底前完成转型或清盘,分级基金正式走向退场。
进入后分级基金时代,申万菱信一直没有找到太好机会。从2016年至今,申万菱信尝试过许多不同方向,包括进军量化投资领域、大力发展固收类产品等等,2021年还将原申万宏源证券总经理助理陈晓升调任为董事长。但从目前来看,申万菱信显然还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
从规模来看,申万菱信的规模增长已经陷入停滞状态。截至今年二季度末,申万菱信的总规模为826.07亿元,在2024年步入800亿管理规模后,申万菱信的管理规模就没有再继续增长了。另外,具体到各类产品上,申万菱信也没有形成自己的优势,权益和固收都是表现平平。
外部“挖人”难解局
从表面来看,申万菱信如今的困境所在是还没有找到合适的发力点。
但从更深层次来看,投研和人才制度的缺失其实才是问题根本,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申万菱信才能有大的转变。
截至最新数据,目前申万菱信旗下共有26位基金经理,排名为50/194,排名处在中间靠前位置;但是从平均任职年限来看,申万菱信的平均任职年限为2年又19天,而各公司平均任职年限为2年又100天,可见申万菱信的基金经理平均任职年限要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实际上,近年来申万菱信已经有多位基金经理离职,这对本来就没有太多人才可用的申万菱信而言无疑是雪上加霜。
比如,今年2月申万菱信就发布公告称,唐俊杰因个人原因卸任四只基金的管理职务,卸任后不再管理任何申万菱信的公募基金,也未转任公司其他职务,并已按照规定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办理注销手续。资料显示,唐俊杰是在2017年10月加入申万菱信,担任固定收益投资部负责人,并凭借“申万菱信多策略灵活配置混合A”荣获年度“金基金一年期产品奖”及分红基金奖。
另外,从基金经理具体的管理情况来看,可能由于人才欠缺,旗下基金经理普遍都有“一拖多”的现象。
例如,被视为申万菱信“一姐”的付娟,其从2006年起从事金融相关工作,曾任职于上海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农银汇理基金,2020年7月加入申万菱信基金。目前,付娟在管基金为7只(不分A类和B类),部分基金表现不错,例如「申万菱信乐融一年持有混合A」,近一年收益达到了98.92%,远远跑赢大盘和同类基金,但是也有部分基金表现一般,例如「申万菱信乐成混合A」,近一年收益为14.67%。
或许正是因为无人可用的缘故,申万菱信才会选择挖来明星基金经理贾成东。作为曾经掌管百亿规模的基金经理,贾成东自然有一定的实力,而申万菱信对其寄予厚望,在去年加入申万菱信后,今年3月贾成东就被升任为申万菱信的副总经理,另外申万菱信还为贾成东成立了新的权益产品「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该基金的首发募资规模为12.19亿元,是申万菱信年内首募规模最大的基金。
不过,从最新的业绩来看,这种从外部挖来成名基金经理的方法效果并不好,毕竟这会令基金经理压力剧增,像贾成东为了快速做出成绩不惜追高热点,但最终却导致其大幅跑输市场,尤其管理的「申万菱信行业精选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为-8.23%。此外,基金经理要做出成绩,背后的平台也非常重要,而申万菱信在投研能力上本来就不强,即便是挖来再强的基金经理,也很难有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申万菱信如今需要的不是一位知名基金经理,其真正需要的是构建出完善的投研和人才制度,这样才能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