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恒大留给中国民企的启示录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李娜 财经作者陈琦 时间:2025-08-18 16:55:34
未来房地产企业必须重建稳健的财务纪律,将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等指标置于规模扩张之前。

财经作者陈琦

在中国商业史上,恒大这家企业注定会成为一个极具争议性的经典案例。它的命运走向,引发公众对一个时代、一个行业、一家企业、一种经营模式的广泛思考。

一个时代是指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二十多年来的地产黄金时代风光不再;一个行业是指与中国社会与经济深度捆绑的房地产行业拐点已至,即将卸下所承担的历史使命;一家企业是指曾经将掌门人推向中国首富的宝座,看似大而不倒却迎来可悲可叹终极宿命的地产龙头;一种经营模式是指高周转、高杠杆的豪赌能支撑起多久的虚假繁荣。

如果更换历史坐标,恒大如今衰退的致命因素,恰恰是曾经助推其登顶中国房企霸主头把交椅的关键所在。为何以前适用的生存发展策略放在今天失效了,因为房价不可能永远上涨,长期埋藏在企业内部的巨大资金隐患,终究有一天会突然集中爆发,恶性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愈演愈烈,这种力量会彻底摧毁一个商业帝国。

辩证评价恒大的功与过

恒大是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商之一,与碧桂园、万科并称为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三巨头。2017年,恒大销售额突破5000亿元,成为全球销售规模最大的房企之一。其高周转、高杠杆的商业模式被许多中小房企模仿,被视为行业发展的风向标。

恒大通过大规模开发住宅和商业地产,满足了中国快速城市化带来的住房需求,加速了中国城市化进程。恒大集团及其产业链直接或间接提供了数百万个就业岗位。截至2017年,恒大员工总数超过13万人,若包括建筑工人、供应商和销售代理等,其带动的就业规模更为庞大。

恒大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美元债等多种方式融资,与128家银行和121家非银金融机构有债务关系。其债务规模在2021年达到2.4万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2%。恒大的稳健与否直接影响到中国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尤其是中小银行和信托机构的资产质量。

恒大2009年在香港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4000亿港元,成为全球资本市场的焦点。其股票和债券吸引了大量国际投资者,恒大美元债曾是中资房企海外融资的标杆之一。恒大的市场表现也影响着投资者对中国房地产行业的信心。

除了房地产,恒大还涉足足球(广州恒大足球俱乐部)、新能源汽车(恒大汽车)、文旅(恒大童世界)、健康(恒大健康)等多个领域。这些业务虽然最终拖累了恒大的现金流,但在扩张初期,它们被视为恒大多元化战略的成功案例,甚至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投资热潮。

2021年后,恒大的资金链问题逐渐暴露,债务违约引发连锁反应,供应商欠款、理财产品暴雷、项目停工等一系列问题集中爆发。既有其自身经营模式的缺陷,也有外部环境的变化和监管政策的收紧。总结下来是激进扩张、盲目多元化、政策收紧、财务造假、管理失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崩塌也成为中国房地产行业转型的标志性事件。

恒大曾经的繁荣建立在脆弱的财务基础之上过度依赖预售资金、短债长投、多元化盲目扩张,恒大实际上构建了一个依靠持续融资维持的庞氏结构。

企业杠杆边界的教训极为深刻,恒大模式本质上是通过不断借新还旧维持扩张,将企业命运寄托于房价永远上涨和市场流动性永不枯竭的假设上。这种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在行业上行期放大收益,但在下行周期风险呈几何级数放大。境外债务违约后,市场信心崩溃,进一步加剧流动性危机。

宇宙房企退市意义非凡

近日,历经4年风波,曾经的宇宙房企迎来了资本市场终章。8月12日晚,中国恒大公告,公司收到联交所发出的信函,联交所的上市委员会根据上市规则第6.01A(1)条已决定取消公司的上市地位。真正的退市动因是公司未能在规定期限内履行复牌指引,包括公布财务业绩、解决审计保留意见、披露重大事项等。

中国恒大()从香港联交所正式退市的钟声,标志着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房地产巨头以一种颇具戏剧性的方式告别了资本市场舞台。这不仅是一家企业的谢幕,更是中国房地产行业激进扩张时代的一个深刻注脚。

恒大退市并非突发事件,而是其长期财务困境、债务危机与市场信任崩塌的必然结果。当一家市值曾高达数千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最终以股价定格在不足一港元、总市值仅剩约217亿港元(且多为账面数字)的惨淡姿态离场时,其传递的市场信号远比表面上的退市程序更为深远。

恒大退市并不意味着其债务问题的终结,反而使问题解决路径更加复杂。作为境外上市公司,恒大的退市主要影响其股权融资渠道和公众股东权益,但对境内外的债权人群体(包括银行贷款、信托产品、境内外债券持有人等)而言,追偿之路依然漫长而艰难。目前恒大境内外债务总额估计超过3000亿美元,而其资产处置进展缓慢,核心问题是优质资产(如土地储备)价值随市场下行大幅缩水,且多数项目因资金链断裂已成烂尾楼。

对于中小股东而言,退市意味着其投资基本归零。尽管恒大在停牌前股价已反映绝大部分下跌风险,但许多投资者(包括通过港股通持有恒大的内地投资者)仍面临实质性损失。香港证监会和联交所的投资者赔偿基金对这类情况覆盖有限,除非能证明恒大存在虚假陈述等欺诈行为。更值得关注的是,恒大退市后将成为非上市公司,其信息披露要求大幅降低,债权人追偿将更加依赖破产重整等法律程序,中小债权人的谈判地位进一步弱化。

恒大的退市不仅是一家企业的失败,也反映出资本市场对违规行为的容忍度降低。2024年,中国证监会对恒大地产财务造假开出41.75亿元罚单,并对许家印实施终身市场禁入。香港法院的清盘令和港交所的退市决定,则标志着市场规则的严格执行。恒大的案例将作为监管强化和市场出清的标志性事件纳入到商业历史教科书中。

历史如何讲述恒大故事

2021年,恒大流动性危机的爆发,以及随后披露的2.39万亿元负债和8000亿元亏损,使其成为全球负债最高的房企之一。历史可能会将恒大的故事视为金融泡沫的典型案例,警示过度依赖债务驱动的增长模式。

恒大的故事尚未完全结束,其清盘和债务处理仍将持续多年。但它的退市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句号,标志着中国房地产黄金时代的终结。未来,历史可能会将其与美国的雷曼兄弟、日本的泡沫经济房企相提并论,作为金融风险、监管漏洞和市场狂热的经典案例,供后人研究和警醒。

对于资本市场而言,恒大案例将作为经典风险教育素材长期存在它提醒所有参与者:市值的膨胀与缩水可能同样迅速,投资决策必须建立在基本面分析而非市场情绪之上;对于企业经营者,它验证了出来混迟早要还的商业铁律任何依靠财务技巧而非价值创造的繁荣终将是昙花一现。

未来房地产企业必须重建稳健的财务纪律,将净负债率、现金短债比等指标置于规模扩张之前。短期内债务重组后仍需销售回暖支撑现金流。长期则是行业分化加剧,具备数字化能力、产品创新、财务稳健性的房企将占据优势,中小房企可能被整合或退出。

恒大曾涉及数百万业主、近万家上下游企业和数百万人就业,其崩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远超一家企业的范畴。烂尾楼问题、供应商欠款和理财投资者损失,都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历史可能会将恒大的故事与房地产行业的整体转型联系起来,认为它标志着野蛮生长时代的终结,以及行业从规模竞争转向精细化运营的转折点。

许家印从河南农村出身到中国首富,再到被采取强制措施,其个人经历极具戏剧性。他的成功曾被视为中国民营经济的典范,而他的失败则引发对企业治理、风险控制和企业家责任的深刻反思。未来,历史可能会将许家印的故事作为成也杠杆,败也杠杆的典型案例,探讨企业家如何在扩张与稳健之间寻找平衡。

恒大的兴衰与中国经济过去20多年的增长模式密切相关。它受益于城镇化红利和宽松信贷环境,但也因政策收紧和行业调整而迅速衰落。未来,历史可能会将恒大的故事视为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的一个关键节点,反映房地产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角色的变化。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