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网界 公众号
文 / 玄玄也
美编 / 顾青青
出品 / 网界
2025年8月28日,一场备受瞩目的云计算行业盛会即将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二期拉开帷幕。2025百度云智大会以“智能,生成无限可能”为主题,预计将有超万人参会。
作为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沈抖将再次站在台前,向行业展示他过去三年的战略成果。这个时间节点显得格外重要——它将验证沈抖在云计算领域的差异化路径是否成功。
在中国云计算市场的激烈厮杀中,百度智能云一度被认为是掉队者。当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三足鼎立时,沈抖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径。
这位从C端业务起家的技术老将,没有选择追赶传统云计算的脚步,而是将AI能力深度融合到云服务中。在巨头们还在基础设施上厮杀时,他已经将目光投向了更高维度的战场。
从2022年接手百度智能云到即将到来的这场大会,沈抖用三年时间证明了差异化战略的有效性。当其他云厂商还在讨论AI如何赋能云计算时,百度智能云已经实现了云计算与AI的深度融合。
这种技术路线的选择,为百度在云计算市场找到了一个关键突破口。
01
临危受命接手智能云
2022年5月,沈抖从移动生态事业群转任百度智能云事业群总裁,一个看似平常的人事调整,却暗藏着百度对智能云业务的深度思考。
沈抖此前的成功完全来自C端,他让百度从单一搜索工具成功转型为“搜索+信息流”双引擎生态,2021年核心收入中超过七成来自在线营销。但智能云是典型的B端业务,需要完全不同的产品思维、客户服务模式和商业逻辑。
彼时的云计算市场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竞争态势,阿里云凭借电商生态优势占据头把交椅,腾讯云依托社交和游戏场景紧随其后,华为云则在政企市场展现出强大的渗透力。
百度智能云在基础设施投入、客户资源积累、渠道建设等方面都存在明显短板。更要命的是,传统云计算业务需要巨额的前期投入和长期的客户培育,投资回报周期漫长。
但沈抖的到来恰恰证明了百度的战略清醒。与其在传统云计算的红海中硬拼,不如另辟蹊径,发挥百度在AI领域的技术积累优势。
传统云计算本质上是一门基础设施生意,拼的是规模效应和成本控制。但AI云计算则不同,它更像是一门技术服务生意,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能力和场景适配能力。
沈抖的任命实际上是百度对智能云业务定位的重新思考。这不再是一个纯粹的云计算业务,而是一个以AI为核心的智能化平台业务。这种定位的改变,为后续的战略布局奠定了基础。
02
云智一体战略全面布局
面对云计算市场的激烈竞争,沈抖没有选择正面硬刚,而是提出了“云智一体3.0”这个颇具前瞻性的战略概念。这个策略的核心在于将AI能力深度嵌入到云计算的每一个环节中。
传统云计算厂商提供的是标准化的计算、存储、网络服务,用户需要自己搭建应用。而百度智能云的做法是直接提供带有AI能力的云服务,让企业可以像使用水电一样便捷地获得AI能力。
千帆大模型平台的推出是这一战略的集中体现。这个平台不仅集成了文心大模型,还汇聚了42个国内外主流大模型,为企业提供了一个“AI超市”。更重要的是,平台提供了完整的开发工具链,降低了企业使用AI的技术门槛。
这种平台化思路体现了沈抖对云计算未来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未来的云计算不会是简单的基础设施服务,而会是智能化的平台服务。企业不再需要自己从零开始构建AI能力,而是可以在平台上快速组装和定制所需的AI应用。
百舸AI异构计算平台的建设则从底层算力角度支撑了这一战略。通过“一云多芯”的架构设计,百度智能云实现了对不同芯片的统一管理和调度,大幅提升了算力使用效率。
万源操作系统,这个被定义为“新一代智能计算操作系统”的产品,实际上是对AI原生时代计算范式的重新定义。它通过抽象和封装,屏蔽了云原生系统和异构算力的复杂性,为开发者提供了统一的开发界面。
这种系统级的创新思路,体现了沈抖对技术架构的深度思考。他不是在现有的云计算框架内进行修修补补,而是在重新定义云计算的技术架构和服务模式。
云智一体战略的真正价值在于构建了一个差异化的竞争壁垒。当其他云厂商还在基础设施层面竞争时,百度智能云已经在应用层面建立了自己的优势。这种降维打击的效果,在后续的市场表现中得到了验证。
03
AI原生应用遍地开花
数字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24年6月,千帆平台已经帮助用户开发出了55万个AI原生应用,这个数字在云计算行业中是前所未有的。更重要的是,超过半数的央企正在使用百度智能云进行AI创新。
这些数字背后反映的是AI应用从概念验证到大规模产业化的跨越。在制造业,百度智能云的视觉AI平台帮助钢铁企业实现了缺陷检测的自动化,准确率超过99%。在金融领域,邮储银行通过百度智能云的风控模型,将信贷审批效率提升了300%。
传统的云服务是提供标准化的计算资源,企业需要自己开发应用。而百度智能云提供的是可以直接使用的AI能力,企业可以通过简单的配置就实现复杂的AI功能。
这种“即插即用”的AI服务模式,实际上重新定义了云计算的价值创造方式。企业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资源进行AI研发,而是可以专注于业务创新和场景应用。
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超过7亿次这个数字,更是说明了AI能力被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现实。这不是实验室里的技术展示,而是真正的产业化应用。
千帆平台累计帮助用户精调了3万个大模型,这个数字体现了AI应用的个性化需求。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场景需要的AI能力是不同的,百度智能云通过平台化的方式,让定制化的AI服务成为可能。
从技术架构的角度看,这种大规模应用的实现需要强大的底层支撑。百度智能云推动的十万卡GPU集群建设,实现了95%的加速比,这为大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坚实的算力基础。
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商业模式的创新。传统云计算是按使用量计费的资源服务,而AI云计算则可以按效果计费的能力服务。企业为获得的AI能力和效果付费,而不是为消耗的计算资源付费。
这种商业模式的转变,不仅提高了企业的投资回报率,也为云服务商创造了更高的价值空间。沈抖正在通过这种模式创新,重新定义云计算的商业价值。
总结
技术驱动的云端新征程
沈抖的云端突围战,是一场关于未来云计算发展方向的战略押注。他没有选择在传统云计算的既定轨道上追赶,而是开辟了一条AI原生云的全新赛道。
这种战略选择的背后,体现了对技术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在AI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的云计算架构和服务模式正在面临颠覆性的变革。率先完成这种转型的企业,将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
这场突围战的成效已经显现。百度智能云在AI应用方面的领先优势正在转化为商业价值,央企客户的大规模采用证明了市场对这种新模式的认可。
不过,如何将技术优势持续转化为商业增长,如何在保持技术领先的同时扩大市场份额,如何应对其他巨头的跟进和竞争,这些问题仍需要持续思考。
百度智能云的转型或许只是开始,它为中国云计算产业从跟随者到引领者的转变提供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本。对沈抖而言,技术驱动的创新仍然是最有力的竞争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