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充电宝爆炸事件的受益者已经业绩翻番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诗与星空 时间:2025-08-19 08:15:17

众所周知,现在没有3C认证的充电宝不允许上飞机(不过,实测可以上高铁)。

有三个选项,你会怎么办?

A、贴一个3C贴纸;B、换一个3C认证的充电宝,也就几十块;C、头铁带着上飞机。

不难想象,想大部分人都会选B。

会带来什么后果?

一是3C标准的充电宝比杂牌充电宝要贵一点,可能会淘汰掉一些充电宝企业;二是短期会有大量的换充电宝的需求,带来全行业销量的提升。

发现了吗,换个视角思考,似乎还不坏。

小时候经常听说欧盟标准多么严格,又是碰撞测试标准,又是排放标准,又是农药残留标准。

那时候以为这些标准制定机构为了老百姓的生命健康财产安全,后来长大了研究了这些标准,尤其是近期发布的《新电池法》,突然意识到这些标准,本质上是行业壁垒。

随着标准的提高,产业升级就开启了。

星空君在阅读上市公司2025年半年报的时候,发现有一家生产充电宝快充芯片的企业,赚翻了。

这家公司叫芯朋微,位于无锡。无锡是一个上市公司林立的城市,一个地级市比河南省一个省的上市公司都多。

一、芯朋微的发家史

无锡的市花是梅花,所以很多品牌都和梅花有关。

无锡曾经有一家电视机厂,1976年就开始生产红梅牌电视机(2010年被TCL收购)。


因为使用晶体管的电视机不够稳定,最多3年就会出现各种问题,国家决定引进技术生产电视机上用的显像管和集成电路。

1980年-1982年,无锡江南无线电器材厂(742厂)从日本东芝引进3英寸晶圆生产线,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规模的晶圆厂,并涵盖了整个集成电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永川半导体研究所无锡分所和742厂合并,1989年合并为华晶集团。因行业政策调整及市场竞争,华晶集团逐渐转型为 华润微电子、华润上华半导体等企业。

90年代,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张立新在中国华晶电子集团MOS圆片工厂任副厂长,后担任无锡华润上华半导体有限公司销售总监。


2005年,张立新创立芯朋微电子,主攻电源芯片领域。

二、芯朋微的半年报

刚刚发布的半年报显示,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36亿元,同比增长40.32%;归母净利润9049.35万元,同比增长106.02%;扣非净利润6844.16万元,同比增长50.56%。


数据iFind

分板块来看,非AC-DC品类增速明显,包括DC-DC、Driver、Discrete、Power Module等产品线,收入同比大幅提升73%,成为增长最快的板块。

工业市场收入同比大增57%,远超公司整体营收增速,成为第一大收入来源。


AC-DC品类收入同比增长约26%,增速较慢但仍是基础业务。

从产品线结构看,非AC-DC品类和工业市场已成为公司增长的核心驱动力,公司从单一芯片供应商向功率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


公司业绩的暴涨是源于工业市场,所谓工业市场,主要是服务器和通信设备的电源芯片。公司三年前就从事该领域的研发,如今到了收获期。

高耐压高可靠AC-DC在多数工业客户取得突破和量产,成为工业市场增长的基础;48V输入数模混合高集成电源芯片适用于服务器和通信设备,已批量出货;大功率工控芯片比如超大电流EFUSE芯片、超大功率理想二极管芯片等取得关键突破;工业级产品的毛利率位居各产品线之首,远高于标准电源和智能家电市场。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领域对产品可靠性和性能要求高,技术壁垒强,且客户粘性大,议价能力较强。

三、研发情况

半年报显示,公司研发支出接近营收的20%。与此同时,公司在四个领域加快研发,预计在未来会开拓新的赛道。


一是智能快充芯片,新一代初级/次级/数字协议系列套片研发及产业化;

二是工业级数字电源管理芯片,12相数字控制器及70A DrMOS套片研发及产业化;

三是新能源汽车高压电源及电驱功率芯片,研发及产业化项目;

四是RISC-V架构数字电源芯片,处于研发阶段。

这四个方向中,星空君认为前三个都能很快的落地形成效益,尤其是二和三,市场空间非常大,而RISC-V架构的芯片主要还是预研,为了将来自主可控做准备。

四、经营风险

2025年上半年,芯朋微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27.62万元,同比下降80.54%;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4.31亿元,占营收比例为67.8%。

根源是收现比率低于历史平均水平,表明回款效率下降,这也是经营现金流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

结合应收账款可以清晰的看出公司现金流变糟糕的主要原因:赊销严重。

应收账款期末余额为2.21亿元,较上年期末增长34.93%。应收账款周转率约为6.21次/年,对应周转天数约59天,较2024年上半年的约62天略有延长。应收账款增速超过营收增速,说明公司在业务扩张过程中强调营收而不强求回款率。

然而,这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信号,因为存在着为了追求成长性伪造营收的可能。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