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车企账期困局:60天承诺成空谈,供应链博弈何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经理人杂志 时间:2025-08-19 12:30:19



当8月11日工信部再度将车企账期问题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距离车企集体承诺“60天付款”已然过去了整整两个月。

然而,现实的图景却令人倍感唏嘘——众多供应商依旧在翘首苦盼款项到账,这场看似简明的付款周期改革,已然演变成一场深刻影响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生存博弈。

承诺与现实的巨大鸿沟

从表面观之,诸如一汽、广汽等头部车企确实开启了流程改造的步伐:广汽精心构建了采购到付款的闭环系统,赛力斯积极推行全数字化支付模式。

然而,深入供应链的底层,更多供应商反馈的情况却是“通知铺天盖地,流程岿然不动”。合同审批依旧在传统的轨道上缓慢运行,甚至有部分车企采用延后验收节点、以6个月商票替代现金支付等“技术性拖延”手段,致使实际账期被延长至一年之久。



某项目经理的经历颇具典型性:他整日为流程审批之事奔波劳顿,然而在付款环节却遭遇“系统故障”“负责人出差”等形形色色的拖延借口,最终陷入“求助无门”的迷茫困局。

沉默的抗议投诉窗口为何无人问津?

7月,工信部开设的账期投诉平台遭遇了尴尬的冷遇,其背后折射出供应商群体的集体无奈。在“订单即为命脉”的生存逻辑支配下,中小供应商宁可忍受平均230天的回款周期,也不敢贸然得罪主机厂。这种畸形的平衡态势,暴露出供应链中“车企掌握绝对话语权,供应商沦为金融输血包”的深层矛盾。

更为残酷的是,使用商业承兑汇票的潜规则,让急需现金的供应商还需额外支付贴息利息,形成了“干活反倒贴钱”的荒诞局面。

双向绞杀:谁在逼疯谁?

车企自身同样深陷困境。2024年,行业利润率跌破4.3%,比亚迪等龙头企业的应付账款规模已攀升至2500亿级别。价格战的白热化使得经销商库存急剧增加40万辆,迫使整车厂不得不将资金压力向上游供应商转嫁。

数据显示,若严格执行60天账期,部分车企需瞬时释放上千亿现金流——这对于利润率仅3.9%的企业而言,不啻于釜底抽薪。这种“车企资金匮乏难以付款、供应商心存顾虑不敢催款”的僵局,本质上反映了整个行业利润空间见底的系统性危机。

破局之路在何方?

孔辉科技提出的“发票到账30天结清”倡议,虽被视为理想主义的构想,却为改革指明了方向:

数字化穿透:将采购订单、物流签收、验收确认的全流程进行上链操作,从根本上杜绝人为拖延的空间。分层监管:对头部车企设定更为短暂的账期过渡时限,对于中小车企则给予一定的缓冲期,但要求其公示改善计划。金融疏导:由行业协会牵头搭建供应链票据贴现平台,有效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信用绑定:将账期执行情况纳入车企资质评定体系,与新能源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紧密挂钩。

这场账期改革已不仅仅是付款周期的简单调整,更是重构汽车产业价值分配的关键战役。

当供应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陷入“不改革坐以待毙,改革加速灭亡”的囚徒困境时,或许需要更为强势的监管介入以及更具创新性的金融工具。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