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同,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中联绿色大数据产业基地等算力中心的服务器集群在恒温机房中昼夜不停运转。来自塞北高原呼啸而过的风与炽热的阳光化作汩汩绿电,在无数指示灯的明灭闪烁间,汇聚出驱动数字经济的澎湃算力。
近年来,在建设算力之城的过程中,大同市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动能,充分发挥算力中心集群的“磁场效应”——从上游的服务器制造、绿电供应,到下游的AI应用、数据标注,一条完整的绿色算力产业链正在加速成型。
图为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秦淮数据环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术产业基地1-9期已经投运。从第7期项目开始,我们开创性地采用了‘液侧冷板液冷和风侧磁悬浮相变’的冷却组合系统。相较于IDEC冷却技术机房,该项目大幅降低了电力和水资源消耗,全年平均PUE(能源使用效率)低至1.16,是全国能效水平最优的数据中心之一。”该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样的高效运营,正是大同算力产业的缩影。
截至2024年底,全市累计投运服务器68万台,年用电量突破43亿千瓦时。在2024中国算力大会上发布的《中国综合算力指数(2024年)》报告中,大同城市算力分指数位居全国第三,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环首都核心算力城市。
随着京东集团华北(大同灵丘)智能算力数据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数据中心先后落地建设,大同市释放出了强劲的产业吸附力。
——向上,拉动装备制造。
在山西中联联志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阳高服务器智能智造生产基地车间内,几名身穿防静电工作服的技术人员正在忙碌地组装并加载测试服务器。
据了解,该服务器智造项目依托航天联志对服务器的设计、生产、制造全流程经验及技术,将新基建与智能制造相结合,通过“人—机—物—环境—信息”等优化融合及互联,为用户提供高性能、柔性化服务器定制,以及高可靠测试、智能化运维、制造维修等一体化服务。“去年,我们已完成1.924亿元的算力服务器订单。今年上半年完成部分标准服务器(2U)拆改配项目合作签订订单,以及接收集团分布式派发订单。”中联联志总经理曾彪表示,下一步,企业将加大技术投入,不断提升上下游产业集聚水平,共筑数字产业良好生态。
——向下,激活数据服务。
算力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水电煤”,已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基础设施。
在云冈石窟景区,工作人员运用近景摄影测量设备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小心翼翼地捕捉着石窟的每一处印记,数字化技术为古老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修复提供了强大支撑。
“云中声谷”产业品牌越叫越响,京东、上海润迅、抖音等67家呼叫标注企业先后落地大同,累计带动3万多名年轻人实现就近就地就业。
中国重汽集团大同齿轮有限公司智能化工厂里,机械臂在防尘玻璃后灵活转动,完成焊接工作。它的一旁,一辆AGV小车沿着地面磁条无声驶过。
——这些场景的背后,是算力与数据的深度融合。
近年来,大同市坚持系统谋划,围绕产业发展加大政策供给,先后制定出台了《大同市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的实施方案和若干政策》《大同市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专项政策,从科技创新、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厚植发展环境。
“今年我们还重点出台了《大同市数据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国家级数据标注基地建设方案》,都是从‘大产业’的角度推进大同市数算一体化发展。”市数据局相关负责人说。
从地下乌金到云端比特,大同以算力中心为支点,撬动了产业上下游,政企同心同向,推开了数字经济的大门。从“输煤炭、输电力”向“输算力、输服务”发展,在这条转型之路上,大同正以算力为笔,以数据为墨,书写着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新篇章。
原标题:从“算力引擎”到“数字生态”——大同市大力推进算力之城建设系列报道之产业生态篇
大同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