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富民增收 海南万宁激活乡村振兴绿色引擎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赵云飞 中国商报 时间:2025-08-19 18:30:02

中国商报(记者 马嘉 文/图)在海南万宁的田间地头和养殖基地,一棵棵槟榔树、一池池东星斑、一片片咖啡园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绿色引擎。中国商报记者近日实地走访万宁的槟榔林、东星斑的数字养殖场、飘香的咖啡园,看见这里的特色农业正在绿水青山间书写乡村振兴的答卷。



槟榔树成为当地的致富树。

“槟榔王国”的脉动

踏入万宁槟榔文化博物馆,时间仿佛在这里折叠。一张泛黄的老照片瞬间抓住了记者的目光:几十年前的农户们,肩挑背扛着成袋的槟榔青果,汗水和尘土交织的脸庞诉说着产业起步时的艰辛。

博物馆的终点,恰是产业的起点。离博物馆不远的口味王槟榔深加工车间里,轰鸣的自动化生产线正在运作,一股浓郁的槟榔特有的香气混合着机器运转的嗡鸣扑面而来。清洗、软化、去核、点卤、包装……十余道工序在密闭的流水线中一气呵成。

翁乙瑶是海南口味王的一名女员工,提到自己的工作,她笑得合不拢嘴。“以前在城里打工,离家远。现在好了,工厂就在家门口,收入稳定,福利也好。生活有奔头,精神头都不一样了。”

特色农业的蓬勃生命力,最终要落脚在富民增收上。槟榔树引来了大企业,也让当地种植户拧成了一股绳。在海南屯昌县,海南宏顺林业发展有限公司槟榔种植基地的负责人掰着手指头算账:“我们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为周边200多户农户(含37户脱贫户)提供‘基因筛选’的优质种苗、手把手的技术培训,稳稳当当的保价收购。”

数据显示,全程标准化管理让当地槟榔亩产量提升30%以上,优质果率从60%提高到90%,收购价也比散户高15%,仅屯昌县通过槟榔产业脱贫的农户,占全县脱贫总数的三成以上。

如今,海南槟榔产业已形成“种植—初加工—精深加工—文化旅游”的完整链条,全产业链产值超200亿元。

东星斑的“数字革命”

离开槟榔车间,记者来到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海南万宁市是“中国东星斑之乡”,如果说槟榔车间是工业化的交响,那么这里更像是一场静水流深的“智慧革命”。

进入东星斑养殖基地的核心区域,巨大的蓝色养殖池整齐排列,在柔和的灯光下泛着粼粼波光,恒温水体,是这些娇贵“明星鱼”最舒适的家园。



东星斑养殖基地。

“可别小看这池水,这是它们的‘生命线’。”万宁林兰水产养殖总经理助理林鲁郁指着池边密集的管线说,“这里配了智能恒温控制系统精确调节水温,给鱼池装上了‘数字大脑’和‘人工肾脏’。 ”

在东星斑养殖领域,种业创新成为突破口。通过建立种质资源活体库和抗病分子育种技术攻关,东星斑种苗成活率从30%提升至70%。

走到一个育苗池边,林鲁郁压低声音:“东星斑‘性子野’,捞起来费劲,还容易受伤影响品相。而且,以前搞养殖,近亲繁殖多了,鱼苗质量就会下降。我们不断优化的种苗选育技术,苗子壮实,抗病力强,商品鱼品质才上得去。”

万宁市副市长张万真表示,万宁市积极探索加工“智造”赋能,投资3亿元打造水产加工产业园,建成30亩综合性农产品加工基地,引进中央厨房、西式肉制品海产品、鱼油提炼、糟粕醋及酱料调味品等农产品加工项目。2024年,当地水产加工产量达1.23万吨,水产加工产值达40亿元,带动近万渔民“转产上岸”,打造“养殖—加工—冷链—出口”产业链。

兴隆咖啡的“精品突围”

产业融合发展成为海南特色农业的鲜明特色,其中,咖啡产业成功通过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价值倍增。

咖啡香是万宁兴隆华侨农场的灵魂。在正大咖啡文化园的烘焙工坊,老技师将20世纪70年代的侨民手炒咖啡的古法与智能控温滚筒相结合,诞生了“蜜处理罗布斯塔”——一种带着菠萝甜香的新派咖啡。



工作人员在咖啡生产车间工作。

工作人员捧着一把刚处理完的豆子,如数家珍:“我们这两年下了大功夫,把以前只在高端阿拉比卡豆上用的精品处理法,像水洗、日晒、蜜处理,成功用在了咱们海南的罗布斯塔豆上。你闻闻这豆子,是不是有股特别的果香、甜香,还有点像发酵红酒的味道。”

“三产融合让咖啡从农产品变为‘金钥匙’。”工作人员笑道, “如今,大家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端稳了饭碗。”

资料显示,万宁兴隆咖啡通过地理标志农产品保护工程实现产业升级。正大咖啡资深总裁叶剑曾公开表示,随着3A景区落地正大咖啡,今年6月,该园区销售额同比增长30%,电商渠道占比已达20%。



消费者正在选购兴隆咖啡。

张万真表示,依托兴隆华侨农场的历史底蕴,万宁市构建起“种苗培育—种植采摘—烘焙加工—终端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2024年,咖啡全产业链产值达6亿元,兴隆咖啡成功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生产‘三品一标’典型案例”,并亮相人民大会堂展厅。今天的兴隆咖啡,不仅是舌尖上的醇香,更是海南文化的“国际名片”。

记者手记

特色农业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海南各地的实践表明,一棵树、一条鱼、一粒豆都能成为致富的“金钥匙”。

在调研中,我也发现海南特色农业面临诸多挑战,当地政府、企业也在关键环节寻求突破。特色农产品价格起伏是常态。2023年,东星斑市价曾冲上每斤180元的高位,波动剧烈。万宁市相关政府部门正努力通过建立更完善的标准化养殖体系和全生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提升产品溢价能力,抵御市场风险。 

产业链配套也在持续完善。以东星斑养殖为例,作为捕食性鱼类,东星斑对饵料有特殊需求,偏好活体微生物和丰年虫幼虫。目前,当地企业正推进国产化饵料开发项目,目标是实现从进口依赖转向自主生产,降低对外依存度。

在助力农产品“走出去”方面,海南大有可为。随着海南自贸港建设的推进,针对咖啡、水产品等出口的便利化措施将进一步释放产业潜能。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智慧农业的深度应用、精深加工技术的突破、品牌价值的持续提升,将是海南特色农业从“特色”走向“强大”的核心驱动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

全站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