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李志起:打造机器人产业升级的城市样本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朱天宇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8-20 08:09:23

环球时报

“从全球性会议到体育场内的机器人比赛,8月8日至17日,北京成了世界机器人之都。”法国《世界报》的这句话成为北京机器人产业“盛夏嘉年华”的最佳诠释。我在现场观看了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开幕式,数以万计的男女老少在“冰丝带”共同见证了科技与人文交融的震撼开场。表面看,这是科技爱好者的狂欢,实则是一场对北京机器人产业实力的立体化检阅。这场盛会早已超越技术展示的范畴,成为北京机器人产业从规模验证到技术产品化,再到城市级应用全链条实力的集中呈现。

我在开幕式现场看到,青少年观众占比超过一半,在场内,众多年轻选手正在紧张调试校准机器人的各类传感器。这些年轻面庞上专注与兴奋交织的神情,成为本届世界人形机器人运动会最生动的注脚。更具启示意义的是,有中学生团队以消费级部件改造的机器人竟跑出逼近工业机型水平的成绩,彰显青少年创新潜力。在场馆互动区,搭载“悟道3.0”大模型的导览机器人与小学生展开诗词接龙,“无边落木萧萧下”对“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应答瞬间,悄然播撒着科技启蒙的种子。赛事组委会数据显示,参与实操工坊的学生中超六成对机器人专业萌发兴趣,印证着这场科技盛典对人才储备的战略价值。

在赛场之外,北京正将整座城市转化为沉浸式创新实验室。朝阳区奥林匹克森林公园内,25台自主作业的消杀机器人成为周边学校活态教学案例;海淀区中小学通过调用开放平台API接口,训练识别古诗词意象的机器人模型。这种“展品即服务”的转化路径背后,是政策逻辑的一大变革:北京的机器人产业政策以亿元级“数据券”破解研发瓶颈,以大力度的关键部件补贴降低创新门槛。在亦庄机器人产业园,兼具青年公寓与校企实验室的配套措施,构建起“理论—实践”的转化闭环,使2025年相关领域应届生留京率大幅增长。

数据印证着这场产业跃升的力度:2024年北京机器人产业营收同比激增50%,2025年上半年继续保持40%的高增长;57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3个手术机器人注册证、30家人形机器人整机单位,3项核心指标均居全国首位。更值得关注的是,“双百工程”超额完成目标,催生出12类200项高端机器人产品——医疗机器人突破远程手术技术瓶颈,物流机器人国产化率超过95%,这些成果不再是实验室的概念品,而是真正走向市场的硬通货。

如今的北京,已从单纯的“产业高地”升级为“人机协同全球样板”。当超千台机器人在134个场景中完成首次应用,从公园消杀到校园助教,从餐厅服务到地铁运维,这座城市正构建着全球最丰富的“城市级机器人训练场”。在这里,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机械,而是与市民生活深度融合的“新市民”。

北京实践揭示产业升级的本质是人才生态重构。松延动力关节模组产线实现量产的速度,依托于京津冀职校共建的认证体系支撑——其固安基地45%的技工来自配套培训项目。开普勒机器人采用的天津武清产碳纤维骨架、河北廊坊供伺服电机,编织出“链主企业+区域配套”的多层次人才网络。这种模式正辐射全国:深圳地铁利用夜间空闲轨道测试物流机器人,山东翻新工业机械臂服务中小工厂,均以轻量化投入实现技术落地。当县域医院通过融资租赁引入护理机器人时,既缓解医护短缺痛点,更为本土培育首批维保技术员,形成人才与场景的共振闭环。

当闭幕式点亮象征未来的“智芯”装置,那些与观众击掌道别的机器人恰似北京战略的隐喻:技术的生命力源于人的参与。在北京十一学校、清华、北大等25支学生团队专注调试机器的身影里,藏着破解2030年500万产业人才缺口的密码。这座城市正将国家速滑馆的赛场延伸为技术启蒙起点,把奥林匹克公园转化为算法训练场,让中小学校园链接产业创新链。当青少年触摸代码的手与工厂机械臂的运动轨迹共鸣,当科普教育与产业进阶同频共振,中国机器人产业终将握紧通往未来的通行证——青春目光所及之处,正是城市科技升维的方向。(作者是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北京市工商联副主席,振兴国际智库理事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