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时代是一个机器不断高级化、达到智能化的时代,如果想要永远挺膺站立在AI的前面,做AI的主人,就要不断放大强化“大写的人”。
日前,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的新书《AI时代学生画像》面世。书中收录了他近年来所作的公开演讲、演说、采访对谈的精华内容。深耕基础教育数十载,唐江澎始终为基础教育的发展鼓与呼。AI时代到来,学生应具备什么素养与能力?唐江澎带来了他的思考。
AI时代,培养孩子要回归根本
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学生画像”。AI时代下,学生应具备怎样的核心品质、关键能力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去培养?
“这就是我提出‘AI时代学生画像’的原因,也是这本书着意于探讨的问题。”唐江澎说,现在大家都在使用DeepSeek,它比人脑更能记住知识,可以将人类文明中灿若星河的知识容纳到器件中。如果还像过去一样学习,目的仅是不断丰富知识量,那么即便拥有“最强大脑”,在强大的AI面前也会沦为“最弱大脑”。
当人工智能越来越高级化、越来越强大,如果想挺膺站立在它面前使用它,就必须具备人工智能所不具备的能力品质,即思考力、创造力、想象力、同理心以及社会情绪控制能力等,“这些都是我们该培养孩子大力强化和发展的品性。”
2021年,唐江澎因在全国两会“委员通道”的发言收获广泛关注。“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这位“网红校长”的观念被大家熟知、引发共鸣。
即使身处AI时代,唐江澎依然秉持着这样的理念。“这其实是一个人格全面发展的通俗解说,刻画了一个具体的形象,人们可以照着这个形象去塑造完善自我人格。”在他看来,时代发展变化太大,未来的不确定性太多,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孩子要回归最基本的东西。
AI时代,要在传统教学力所不逮之地开疆扩土
教育已经撞向AI“冰山”,在书中,唐江澎指出,在这场变革中,真正的危险不是AI本身,而是“沿用旧地图驶向新大陆的船只。”
“AI时代下,当运用AI时代评价体系、方式时,如果学生还按照原来的方法去学习,那么只能撞在冰山上。”在唐江澎看来,新工具、新方法与教育碰撞的过程中,教育如果沿用传统方式培养人才,那么船只总有倾覆的一天。
那么,如何将AI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助力学生成长为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唐江澎说,当前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受市场逐利性影响,多集中在能实现阶段性功利目标的方面,在传统教学已经精耕细作的领域中进行技术辅导,沦为“助学助考的利器”。
但实际上,更应该将人工智能运用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触及的领域。如利用AI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通过持续的问答互动,不断生成新问题,引领学生探索更广阔的天地;借助AI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为学生设置难以身临其境的场域,让他们在沉浸式体验中获得独特的学习体验……
“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传统教学力所不逮的‘人迹罕至之地’开疆拓土,创造教育的新天地,而不是急于利用人工智能来‘增分’。”
AI时代,他怀念上世纪80年代那片小黑板
当数字技术一路狂飙,推动着教育变革时,唐江澎有时会怀念起20世纪80年代每间教室里都普遍使用,而今天的孩子们不大多见的小黑板。
唐江澎说,小黑板的面积限制了作业量,因此要求老师布置的所有作业都是精选。而如今,作业量泛滥,有些老师出作业太容易,且没有面积的限制。“从过去的‘天天一黑板’到后来的‘天天一张纸’,到现在的‘天天一套卷’,如果再演变为‘天天屏上满’,孩子们还吃得消吗?”
真正的学习,需要思维强烈、深度地介入。在唐江澎看来,学生在抄、做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了审题、思考能力,但现在推行的“大题量、多反复、快节奏”的作业训练方式,更多培养的是“唯手熟尔”的肌肉记忆,学生的思考并没有真正得到升华。这会导致学生看见陈题能够顺利解答,可遇到新题就会不知所措。
难不倒AI的作业,如何布置才合理?他希望,老师们能从小黑板时代收获启发,用最精选、有限的作业对学生的知识巩固进行强化、训练。“更关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从容的状态下进行深入思考,使他的智慧得到发展。”
AI时代,热门的人工智能专业会长久吗?
“现在很多人报考大学专业时,只看哪个热门就选哪个。但可以肯定地说,今天的热门,将来一定会被淘汰。”唐江澎直言,那些看似实用的专业选择,反而可能在未来遭遇被淘汰的命运。
他以如今受到追捧的人工智能专业为例,“如今大家一窝蜂扎进人工智能专业,殊不知未来人工智能的发展,最先淘汰的可能就是人工智能专业。”这种单纯为适应市场而做出的选择,非常被动。
在唐江澎看来,专业选择的核心在于找到自己内心的热爱,找到愿意长久致力于做的事,“你是真正发自内心地对某件事抱有兴趣爱好,愿意投入、痴迷地做这件事?还是仅仅因为觉得这个领域将来好找工作,属于热门才选择它?”他强调,对于那些热爱设计、富有想象力的人来说,他们永远不会失业;而反观那些只为找工作而选择专业的人,却可能面临失业风险。
AI时代,他为人工智能应用基地提出教育真需求
书中,同样收录了唐江澎在锡山高中2023届学生毕业典礼上发表的即席演说。那一场毕业典礼,也是他的毕业典礼。
退休后,唐江澎还担任着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的职务,同时,他担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当代教育研究所所长一职。
在“阅读”大学的过程中,他仍醉心推动、引领基础教育发展,他研究高中多样化发展课题,尤其关注以工程教育为主要特色的科学高中发展工程;他谋划着创设教师和校长成长的摇篮,培养未来教育领导者;他着力开发AI大中衔接课程,为大中衔接架设桥梁;策划《来吧,我的大学》丛书,围绕“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优雅生活者”四个主题,邀请高中生们通过阅读“跟仁者学习,和智者对话,向贤者看齐,与勇者同行,成就卓越的自己”;他还牵手DECD组织开展教师教学国际调查,琢磨着如何为一线老师走向世界搭建平台……
最近,他忙着协助团队申报着力于教育治理的人工智能应用基地。这位基础教育工作者起初因对人工智能领域相对陌生,认为自己发挥的作用微乎其微。但在研讨中,却逐渐发现,基于教育场景提出的需求相对技术更为重要,“目前最大的问题是场景表达不足、教育需求的价值导向不准,否则技术工程师开发出产品后,能否帮助教育工作者解决实际问题?”
对于唐江澎来说,“被需要”是一种幸福,一种责任。“我觉得,生命舞台就在讲台上,生命价值就在于用我所能付出的一切,为每一个孩子托举起一片成长的天空。”
现代快报/现代+ 记者 于露/文 施向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