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英青年学者共探AI与科技成果转化新路径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雨柔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8-21 12:28:10

环球网

“2010年,三个英国年轻人创立了人工智能研究机构DeepMind,成为人工智能时代无法忽略的一家公司。这也是英国科研和创新实力的一个缩影。”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国杰出青年人才协会创始人顾赛表示,“此番来到上海,看到国内创新、创业的氛围,我们感到十分激动。”

8月20日,“好望角科学沙龙”中英科技成果转化专场活动在上海举行,来自牛津大学、帝国理工学院、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等英国高校20余名青年学者,与香港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同济大学的学者,以及科技投资和成果转化界10余位代表参与交流,探讨中英两国科技成果转化经验。

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加速了相关垂直领域的AI化进程。AI在医疗、能源、金融、机器人等领域的落地,也推动了相关领域进一步发展。

谈及人工智能技术在空间机器人领域的应用,香港科技大学太空科学与技术研究院联合院长高扬表示,“机械硬件运动中的智能是不能忽略的,尤其是在航天领域。航天器的成本非常高,需要严肃对待这类设备的小型化和低能耗。”

“太空轨道上有非常广泛的空间机器人应用场景,比如太空垃圾收集、在轨卫星的维修和回收、太空望远镜的组装等。”高扬看好空间机器人的未来应用,“空间上的很多技术在地面也有应用场景,比如在采矿、核电和公共事业等方面。”

关于科技成果转化经验,爱丁堡大学信息学人工智能应用研究所金融计算和风险建模教授马铁军强调了跨学科人才对于创新的重要性:“爱丁堡金融创新中心整合了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和商学院的资源。其中,技术创新需要由计算机学院推动、理论创新要由数学学院推动,而商业化方面的考量由商学院推动。因此,需要跨学科的人才来整合这些资源。”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之一,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米磊介绍了国内科技成果转化的“西光模式”。“我们通过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有效解决了科技成果转化‘第一笔资金’缺失的难题,构建了‘一院所+一基金+一平台+一园区+一智库’的‘五个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有效解决科技企业从种子到大树的科技服务全要素需求问题。”

同时,米磊还介绍了中科创星(上海)高质量孵化器正在实践的“超前孵化”和“深度孵化”模式。其中,“超前孵化”从原理和论文阶段介入,支持科学家开展原理设计与概念验证;“深度孵化”则参与团队组建、产品研发和商业运营,实现从PI(学科带头人)-IDEA-IP-IPO的全过程孵化。

据悉,“好望角科学沙龙”由中科创星发起,由中科创星、东壁科技数据、上海市研发公共服务平台管理中心共同主办,致力于打造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科创融合与跨界交流平台。“好望角科学沙龙”汇聚来自于科技界、产业界、投资界等专业人士,以跨界交流为特色,持续聚焦人工智能、光子科学、量子计算、核能、生命科学、合成生物学等前沿领域,探讨关于技术趋势、国际合作、人才需求、生态构建和产学研协同等话题,促进硬科技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并为科技创新发展贡献力量。(古雨)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